面对交通拥堵这一城市病顽疾,以购车摇号的方式控制私家车的发展已成一线城市的现实选择。但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却是私家车需求量的日益攀升,这无形中让购车摇号的政策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申请者越来越多,摇号中签率越来越低。在今年11月26日举行的第11期购车摇号中,中签率更是再创1:67.2的历史新低。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市考虑调整摇号制度,或是应对“久摇不中”的民众呼声。
不过,老百姓对购车摇号政策颇有微词,问题并非出在小客车配置指标的供不应求,即使增加了投放额度,也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购车需求,而在于政策执行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尽管有关部门对“摇号帝”等公众关心的事件予以了澄清,但这种期盼公平的民众诉求却日趋强烈。
不患寡而患不均。在供不应求成为必然趋势的背景下,坚持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则,或是解决纠纷、减少质疑的最现实选择。尽管购车摇号政策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让私车投放有了“运气”色彩,但决策者还是应当在政策操作上力求周延与科学。就“公平”而言,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确保政策面前机会均等,坚决杜绝特殊公民和暗箱操作,这一点通过严格无私的技术操作基本可以做到;二是努力让购车摇号政策尽可能地回归“雪中送炭”的本意,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购车指标的作用,尽可能规避和减少“锦上添花”的负面效应,尤其要严厉打击“以‘号’谋私”的违规行为。这或许才是完善购车摇号政策的主攻方向。
当然,相对于根绝交通拥堵城市顽疾的最终目标而言,购车摇号无论如何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实现绿色出行,归根结底还是要致力于发展包括公交与地铁在内的公共交通,切实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科学化管理。去年在一项“哪些措施对缓堵最有效”的民意投票中,“3510”(3公里步行、5公里骑行、10公里乘公交地铁出行)绿色出行,成为人们对6个选项的首选,彰显了真正的民心所向。因此,治愈拥堵顽疾不能总只在“数量”上打转转,更应从“调结构”、“增效益”上下功夫。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