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防护措施
供应室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相关防护措施,牢记普通预防原则即把所有的病人视为具有传染性,在处理任何沾有血液、体液的器具时,均要视为有传染性,经常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学习有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预防措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学习损伤后急救处理方法。
2.1 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措施供应室污染物品回收清洗过程直接接触及未经处理的污染医疗器械细菌繁多、锐器多,稍有不慎,即会刺破皮肤造成自身感染,所以回收人员一定要严格要求,在回收及初步处理过程中,要穿好防护用品,清洗环节严防针刺,动作要轻、慢,戴上合适的手套操作,防止手套过大操作不当发生损伤,进行高压冲洗时要用钳子或手固定好接口处,水压不可过大,以免引起穿刺针飞溅而刺伤,所有用过的针、刀片等锐利器械应使用血管钳取下,不能随便弃置,须放在指定的防水耐刺加盖的硬质容器内,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理,及时更换清理,不要移走容器上的盖,不要挤压容器以免刺伤,清理垃圾时不可用手挤压垃圾袋,万一被刺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碘酒,酒精严格消毒包扎伤口,并在24 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清学检查,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同时报告院内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感染的定期追踪观察。
2.2 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措施首先要求掌握常用化学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毒性及注意事项,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配置时要注意方法正确,例如,配置过氧乙酸时,应将称量好的酸倒入水中,切不能把水倒入酸中,以防液体飞溅烧伤,浓度要准确,根据各种化学制剂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配制和使用过程要小心谨慎,防止漏溅,如不慎溅污立即用流水冲洗,溅入眼内需连续冲15 min,衣服如浸湿立即脱去衣服,必要时就诊,环氧乙烷灭菌室要通风良好,工作环境中允许浓度2 mg/m3。储存瓶口必须盖严,储存于无光照、无震动的地方,环境温度低于40 ℃,搬动时要轻拿轻放,经常检查灭菌柜有无漏气,严格操作规程,防止烧伤和爆炸事故。
2.3 预防物理性因素的损害 (1)热力灭菌时,防止烫伤,干热灭菌取物品时,须待炉门温度降至40 ℃才可开门,高压蒸汽灭菌时,物品需冷却10 min后才能上架,灭菌前,要先检查机器的性能,检查水、电、汽情况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防止灭菌器发生故障或操作不当而引起爆炸及操作人员灼烫伤的事故。(2)在进行体力操作前,先做初步的风险评估,应尽量避免有危险的体力操作,如搬运物品过重、过高、体积较大,应采用升降机或推车,固定专人搬运并且多人合作搬运,负重时切忌急剧转身,要利用双脚避免任何挪腰动作。(3)预防机械性损伤,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肤黏膜的保护,防止天然屏障的破坏,应减少直接接触刺激性溶液及锐利器具的机会。(4)紫外线照射消毒时,要防止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对眼镜的保护,更换灯管或测试强度时要戴墨镜,开关应安装在室外,消毒后通风换气30 min后方可入内。(5)重视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可以达到从手表面去除细菌的目的,研究表面通过肥皂流动水洗手,绿脓杆菌、金葡菌、大肠杆菌的对数减少值为2.2~2.5。操作后应用抗菌皂液流动水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液搓擦2 min,洗手时要执行六部洗手法,手套不能代替洗手,自来水龙头应采用脚踏式或感应式,以防止洗手后再次污染。(6)空气污染的防护,操作中除须戴 8~12层纱布口罩外,各区域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有条件时可安装空气净化装置,紫外线对空气中微生物细胞有时显致死作用,室内应定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2次/d、0.5 h/次,为确保紫外线的消毒效果,室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20 ℃或>40 ℃,相对湿度>60%时应适当处长照射时间,定期监测强度,低于70 μw/cm2立即更换,灯管表面要保持清洁,每2周用酒精棉球拭灯管表面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及时擦拭。擦拭后擦拭前照射强度提高 8.33%~16.67%,每周末用0.5%过氧乙酸封闭熏蒸一次,可使空气中的细菌密度降低,每月定期做空气培养,出现细菌超标及时清洁消毒后复测。(7)减轻噪声避免电击,供应室的噪声来源于多种机器的使用因此应做到各种机器的保养与维修,保持期性能良好,各种推车的轴轮要经常添加润滑油,实行工作人员定期换岗,经常对全科人员进行安全用电知识讲座,严格按操作说明执行,用毕应先切断电源,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漏电,定期检查与维护,确保机器性能良好,如发生电击伤害,应立即切断电源,送急诊急救。(8)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6个月对全体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必要时进行计划免疫,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建立意外伤害的报告制度,建立登记手册,及时分析伤害原因,以减少伤害的重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