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考试 > 医学检验 > 报考指南 >

细胞质基本理论的研究

2010-10-16 
关于细胞质的结构还应追述两种情况。1899年加尼耶在研究各类腺体细胞时发现细胞质中含有嗜碱性的呈现动态变化的丝状或棒状的结构,认为这不是细胞质的内含物,而是细胞质的组.......

编辑推荐: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标准(WBC)

(2010-08-27)

  

关于细胞质的研究, 远不如细胞核那样透彻。 虽然德国生物学家O.赫特维希1875年就发现了中心体,但对于它在有丝分裂时的演变是通过以后对有丝分裂的研究才得到比较详细的了解。至于高尔基发现的他称之为Apparato reticulare interno(后称高尔基器) 的构造(1895),在电子显微镜问世之前对于它是否存在,一直有争议。因为这种构造需在细胞经过一定的固定剂固定,再用银或锇酸染色之后才能显示,有人就认为是人工假象;但是观察活细胞或者用活体染色或冰冻切片,在分泌细胞的一定位置又都肯定能够看到这种结构。关于线粒体,自从1897年被C.本达发现并命名后,对于它的存在意见比较一致。在一些细胞中经一定的固定剂固定后,可被一定的染料染色,也可在活体中观察到。但是在光学显微镜下其形状各式各样,或是线状或是颗粒状或是一串颗粒;至于是否存在于动物的各种细胞内或一切生物体的细胞内,那时还没有定论。

  关于细胞质自身了解得更差。虽然有过各种理论,但都未能反映真实情况。例如C.弗罗曼1865年认为其中含有纤维状物质交织成框架或网状。W.弗勒明1882年错误地把所看到的线粒体、纺锤丝以及固定样品中的其他纤维状构造推而广之,认为细胞质是由埋藏在基质中的这些丝状成分构成的。德国组织学家R.阿尔特曼1886年甚至认为一定的小颗粒是最简单的、活的、“细胞的基本有机体”,由于它们的特殊方式的集聚而

  

细胞学

 

 叶绿体

  构成细胞;这可能也是由于误认了线粒体以及分泌和贮藏颗粒。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的是1888年德国动物学家O.比奇利的蜂窝或泡沫学说:细胞质是由较粘的物质(透明质hyalopla-sm)形成的精细的蜂窝状构造构成的,其中充满另一种称之为细胞液(enchylema)的物质。 这个学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比奇利不是根据对固定的标本观查,而是根据对原生动物的活体观察提出的。原生动物太阳虫的细胞质确实是泡沫状的──关于原生动物是否单细胞的问题争论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直到1875年经比奇利研究纤毛虫后才予以肯定──因此泡沫状学说维持的时间最长。

  关于细胞质的结构还应追述两种情况。1899年加尼耶在研究各类腺体细胞时发现细胞质中含有嗜碱性的呈现动态变化的丝状或棒状的结构,认为这不是细胞质的内含物,而是细胞质的组成部分,因而命名为动质,并且对此做了详细的叙述。这就是半个世纪之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证实是真实的细胞质结构,即内质网,只是当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1902年韦拉特详细描述了不同动物横纹肌肉的肌质网,也是长期被遗忘,直到应用电子显微镜后,在1960年才充分评价了他的观察的精确性。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