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会址主设计师马丁·罗班游历中国之后,对“千城一面”的城市表达了自己的遗憾:“每一个建筑都应该有自己的故事,可这里绝大多数建筑都缺乏故事。”
这种直率的评价,我们并不陌生。城市发展,是不是一定要以消灭斗拱飞檐、青瓦白墙为代价,让摩天大楼一统城市的天际线?
纠缠在新旧之间
“仅仅作为一种回忆,弄堂当然是完美的,可是没有人愿意再搬回去住。”在黄浦区芝罘路度过童年的孙璐告诉“弄堂里有快乐,隔壁阿婆烧菜的香味四溢、家家户户放着滑稽戏‘说说唱唱’;可那时候三代同堂,拉起床单洗澡、出门去倒痰盂、在大门口涮马桶的日子,现在谁还能受得了?”
大、平、正、方的单元楼没有这样的乐趣,却以最经济、最迅速的手段改善了上海市民的居住条件。市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显示,至去年末,上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6.9平方米,比十多年前翻了一倍都不止。如今,孙璐还是喜欢去芝罘路逛逛:“现在生活没了脏乱差,但弄堂却有那个时代的人情温馨,实在叫人难以忘却。”
企盼重拾旧风情
其实,上海从来都不缺故事。《茉莉花开》、《花样年华》、新版《上海滩》等影视剧不断出现,让人们在脑海中反复重温那个时代的建筑。城市规划者、建筑设计师、居民和过客都怀着同样的愿望:上海能否重拾那难忘的风情?
外滩“万国建筑群”中,矗立着当年折衷主义风格的亚细亚大楼、仿哥特式市政厅式样的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古典主义风格的横滨正金银行大楼等。这些是上海大胆融会中西建筑特色的结果。在风格万千中寻求统一,在“拿来主义”中自成一家,再把民族的推向世界,这样的建筑规划思路仍然值得今人深思借鉴。
让城市充满特色
城市建筑要有故事。故事该怎么讲?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认为,寻回城市的特色,光靠建筑设计上的大胆别致远远不够。一来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没有建“七星级”奢华建筑的财力;二来作为文化传统深厚的文明古国,也不宜像刚刚进城的村姑那样贪大求洋,呈现暴富者的审美心态。
俞孔坚建议,寻回城市特色,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尊重城市本身的自然环境。像上海新天地改造,“石库门”转眼变成时尚元素,给市民创造了一个怀旧休闲的空间,并赢得海内外游客的一致认可。“城市最终的功用,还是为了让老百姓住得安心舒适。城市有没有特色,得由当地老百姓说了算。所以,城市整体规划也好,大型公共建筑的立项也好,都应该把照顾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放在第一位考虑,按照科学、民主的精神规划,不能打着特色的旗号,一味求新求异。”俞孔坚这样说。
读书人建筑频道reader8.com/exam/zao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