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单项选择题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B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C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D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阵营对立的根本标志是
A 对世界可知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 对意识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D 对社会历史必然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3.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
B。庸俗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
D。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它的运动性 D。它的结构性
5.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的观点属于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6.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是
A 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 人类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 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
D 意识从一开始起就是社会的产物
7. 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D。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指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9.实践高于认识的特点是
A 普遍的有效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体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
10.主张“世界上除了物质之外,什么都没有”的观点,属于
A 自然唯物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 唯心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
A 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B 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 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 实现了可知论和唯物论、辩证发展观和辩证实践观的统一
2.哲学基本问题之所以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原因是
A 它是世界的本原问题,是全部哲学问题中的最高问题
B 它是我们划分哲学派别的的重要标准
C 它是任何哲学家和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D 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提出的理论有
A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B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 唯物主义历史观 D 科学的实践观
4.列宁的物质定义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
A。物质对于意识的依赖性、派生性 B。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
C。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D。意识对于物质的独立性、根源性
5.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静、动,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6.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有
A 时间和空间都具有客观性、不可逆性 B 时空和物质运动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C 时空是盛装物质的容器 D 时空的绝对性是指它的客观性
7.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表现在
A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 B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D 实践是一种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 画饼不能充饥
填空题
1.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_____与_______的关系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大的统一,形成了 和 的理论体系。
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4. 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5.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6.实践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它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 活动。
7.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 和 。
8.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分析题
1.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做出了各自的解释,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孔子的学生夏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一书记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为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而舜有天下,孰与之?曰天与之。”
材料2: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意宇)中有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3:荀子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下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请回答:(1)材料1、2、3各自所说之天各指什么?
(2)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是什么?
(3)材料3 的哲学观点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2. 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请阅读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而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存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摘自: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导读本》
材料2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发,从点产生曲线,从线产生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摘自: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导读本》
材料3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体的广延、形状、运动完全是相同的,是随着感觉器官的结构和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摘自[英]乔治·贝克莱著《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4
东汉王充认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摘自: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导读本》
材料5
“物质的每一个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的动物或动物的种属,化学的化合和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仍永远还是物质,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不会丧失。”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1~4反映了什么观点。
(2)材料5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部分:本知识点测试题目参考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