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首先提出加因素法实验逻辑的是 ( )
A。汉弥尔顿
B。斯腾伯格
C。霍克基
D。唐德斯
42. ( )实验一般不考察被试的判断标准,而只测量被试的辨别能力。
A。迫选法
B。有无法
C。多重决策法
D。评价法
43. 有可能产生动作误差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是 ( )
A。平均差误法
B。阶梯法
C。恒定刺激法
D。最小变化法
44. 某个单峰分数分布的众数是15,均值是10,这个分布应该是 ( )
A。正态分布
B。正偏态分布
C。负偏态分布
D。无法确定
45. I类错误的概率α和Ⅱ类错误的概率β有以下关系 ( )
A.α+β=1
B。随着α的增长,β也会增长
C.α/β=常数
D。如果α非零,那么β也非零
46. 对于以下哪种情况我们应该拒绝虚无假设? ( )
A。已有研究证明其是错误的
B。所得结果是由随机误差造成的可能性很小
C。所得结果是由随机误差造成的可能性很大
D。研究者确信该变量对于改变人们的行为是无效的
47. 如果从一个正态分布中,将上端的少数极端值去掉,以下哪个统计量不会受到影响? ( )
A。均值
B。中数
C。众数
D。标准差
48. 一个( )测量在相同的条件下会得到相近的结果。
A。有效的
B。准确的
C。连续性的
D。可信的
49. 欲比较同一团体不同观测值的离散程度,最合适的指标是 ( )
A。全距
B。方差
C。四分位距
D。差异系数
50. 现有8位面试官对25名求职者的面试表现作等级评定。为了解这8位面试官评定的一致性程度,最适宜的统计方法是计算 ( )
A。斯皮尔曼相关系数
B。积差相关系数
C。肯德尔和谐系数
D。点二列相关系数
51. 在一个二因素组间设计的方差分析中,一位研究者报告A因素的主效应是F(1, 54)=0.94,B因素的主效应是F(2,108)=3.14。你能由此得到什么结论? ( )
A。因素的主效应比A因素的主效应大
B。此研究是2×3的因素设计
C。研究中有114个被试
D。这个结果报告一定有错误
52. 一个单项选择测验有48道题,每题有4个备选项。用α=0.05单侧检验的标准,至少答对多少道题成绩显著地优于单凭猜测? ( )
A。答对16题
B。答对17题
C。答对18题
D。答对19题
53. 二因素设计的方差分析中,交互作用的效应是F(2,74)=2.86。由此可知( )
A。研究中有78名被试
B。一个因素有2个水平,另一个因素有3个水平
C。一个因素对因变量的作用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有变化
D。其主效应是不显著的
54. 关于选择常模团体的条件错误的是 ( )
A。必须明确所要测量的群体的性质与特征
B。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
C。不必考虑样本的大小
D。关注标准化样组的时空背景
55. 关于信度的指标正确的是 ( )
A。信度系数,即实得分数方差与真分数的方差的比值
B。信度指数即是信度系数
C。测量标准误与信度呈负相关
D。测量标准误与信度呈正相关
56. 编制简答题的原则不包括 ( )
A。将其操作化
B。宜用问句形式
C。填充形式的空格不宜太多
D。每题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57. 关于项目区分度正确的是 ( )
A。指测验项目对被试的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
B。取值范围介于-2和+2之间
C。相关系数越大,区分度越小
D。相关系数越小,区分度越高
58. 两次测验的间隔时间 ( )
A。对所有心理测验均有影响
B。间隔时间越长,信度系数越高
C。仅对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的测验有影响
D。对所有心理测验都没有影响
59. 韦氏智力量表的离差智商 ( )
A。以100为均数,16为一个标准差
B。以100为均数,15为一个标准差
C。以95为均数,14为一个标准差
D。以110为均数,15为一个标准差
60. 某儿童所得的比例智商为90,表明其智力发展 ( )
A。平常
B。迟缓
C。超常
D。都不对
61. 先将群体分组,再在组内进行随机取样的方法是 (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组抽样
D。分层抽样
62. 一个4岁的儿童,通过了5岁组的智力测验题目,其智商是 ( )
A.80
B.100
C.115
D.125
63. 应用智力测验测智商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 ( )
A。了解被试者智力结构的特点
B。使儿童得到相应的教育与训练
C。智力障碍的辅助诊断
D。预测被试者是否能够成才
64. 信度之于效度正如 ( )
A。准确性之于一致性
B。一致性之于准确性
C。偏差数之于常模
D。常模之于偏差数
65. 在确定常模时,最常用的抽样方法是 ( )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组抽样
C。系统抽样
D。分层抽样
二、多项选择题
1. 属于原型启发的例子有 ( )
A。瓦特看到水开时蒸汽把壶盖顶起来,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
B。牛顿看到苹果掉到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C。阿基米德洗澡时觉得身体受到水的浮力发现了浮力定律
D。鲁班被带齿的丝毛草划破了皮肤而发明了锯子
2.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 ( )
A。个体神经过程的强度
B。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C。原来注意的时间长短
D。原来注意的强度
3. 知觉恒常性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视觉范围内有 ( )
A。大小
B。颜色
C。明度
D。形状
4.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缺失性需要是 ( )
A。在种族和个体发展过程中早期出现的需要
B。力量强的需要
C。关系到个体生存的需要
D。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的需要
5. 概而言之,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是 ( )
A。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B。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C。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D。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6. 在奥苏贝尔提出的学业成就动机中,哪些属于外部动机? (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实现的内驱力
7. 关于干涉变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干涉变量是指样本团体的性质对效度影响的一种因素
B。它指的是被试者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等
C。它指的不是被试者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等
D。干涉变量是很容易分析和观察的
8.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 )
A。统计回归
B。主试一被试的相互作用
C。零结果
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9. 选择总体参数的点估计,依据的标准是 ( )
A。无偏性
B。变异性
C。有效性
D。一致性
10. 测验分数的综合分析 ( )
A。应该永远把测验分数视为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确实的点
B。不能把分数绝对化,更不能仅仅根据一次测量的结果轻易下结论
C。应关注信度与效度,特别是对后者一定要选择最相近和最匹配的情境中形成的常模
D。不同测验的分数是可以比较的,不需要等值化
三、简答题
1. 简述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2. 简述共同要素说。
3. 在进行两个平均数差异的检验时,需要考察哪些因素?
四、综合题
1. 论述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
2. 在词频效应的实验中有哪些潜在的自变量,你认为应该怎样控制?
心理学测试题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5 BCACD 6~10 AACAB 11~15 DDDCA 16~20 DAABA
21~25 DCAAC 26~30 BAAAB 31~35 CDBBA 36~40 DCBBD
41~45 BAACD 46~50 BCDDC 51~55 DBBCC 56~60 AACBB
61~65 CBDBD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 2 BD 3ABCD 4 ABC 5ABCD 6BC 7AB 8AB 9ACD 10 ABC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卡特尔认为,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智力。
(1)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
①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
②流体智力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随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
(2)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卡特尔认为,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
①晶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
②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的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
2【答案要点】
共同因素说认为学习就是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只有当两种学习中存在相同的因素时,第一种学习的结果才能对第二种学习产生影响,形成正迁移。共同要素说又称相同因素说,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武德沃斯1901年针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例如,学会加法运算的规则可促进乘法运算的掌握。反之,只要有学习迁移,就必然存在相同的因素,且两者基本成正比,即相同因素越多,则迁移量越大。主要实验依据是1901年的知觉训练迁移实验。在西方流行30余年。但该理论忽视其他因素,特别是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认知因素的作用,亦未认识到相同因素对迁移的干扰作用。
3【答案要点】
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就是对两个样本平均数之间差异的检验。进行两个平均数差异检验时,需要考虑的条件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要考虑总体分布和总体方差,需要注意两个总体方差是否一致;
(2) 两个样本是否相关以及两个样本容量是否相同等一系列条件;
(3)不同条件下选用不同的公式,不能用错,这是在实际应用中特别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综合题
1【答案要点】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思维活动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即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例如,一个幼儿够正确回答:“6个苹果,2个人平分,每人能分到几个”,却不能回答3+3=?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还派生出经验性、表面性和拟人化等特点。这些思维特点和儿童知识经验贫乏和儿童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有关。
(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研究者发现,在解决同一个任务中,幼儿园小班儿童更多的是在感知水平上解决问题,而中班和大班儿童逐步地学会在词的水平上解决问题。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水平比婴儿期有明显的提高,具体形象思维有很大程度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只是刚刚发展,幼儿对其经验范围内的事物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儿童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象或表象调节的,言语在动作过程中不起什么作用,只有在做完这个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言语中把它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是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大班儿童已能在行动之前就用言语表达想要做什么和如何做等,这时儿童的言语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幼儿晚期的孩子已能够运用一些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了解事物本质属性。
2【答案要点】
自变量是指由研究者选定,并进行操作、变化的,能产生所欲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因变量是指由自变量所引起的被测者某些心理现象或行为的变化。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的其余变量称为额外变量,在额外变量中可能会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因素被称为潜在的自变量。在词频效应的实验中,词频为自变量,反应时间为因变量。而被试间的差异、词频的定性、材料的选择、实验任务、研究设计、实验环境和数据处理方法等都会是潜在的自变量。对于这些潜在的自变量,应以以下方法加以控制:
(1)控制被试间差异,应用随机的方式抽取大量水平相近的被试。在词频效应的实验中,可以随机抽取一百二十名大学生作为被试。
(2)用一个确定的标准来定性词频,如以字或词在报纸、书刊、教材等语言材料中使用次数统计而得出。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验引起的词频不确定性,可以用大被试量来加以控制。
(3)材料的选择方面,若以拼音文字为实验材料,拼读规则的运用会使词频效应被低估。所以应选择非拼音类文字,如汉字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由于汉字有不同的结构类型,实验可将此作为一个自变量加以操纵。
(4)词频效应的实验中,因变量为反应时间,有很多不同的任务类型如命名、判断、再认、补笔等可以用来进行实验。在此实验中,由于不能确定词频效应究竟发生在字词识别的哪个或哪些阶段,其作用各有多大,所以选择三种不同的任务类型:词汇判断、命名和词汇命名,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5)在词频效应的实验中,为了达到上述 (1)、(2)和 (3)的控制效果,应把词频和字类型作为组内设计。但为控制不同类型任务间的相互干扰,任务类型应作为组间设计。
(6)实验环境应尽量保持恒定。
(7)运用计算机呈现刺激并记时。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计算后,再得出结论。以上是对在词频效应的实验中可能会存在的一些潜在自变量的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