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同步辅导教材 ( 第 23 讲 )
[ 本讲主要内容 ]
高中地理(下册) 第五单元 第 1 ~ 4 课( P.1 ~ P.17 )
[ 本讲重点、难点分析 ]
1 .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农业的地域类型
( 1 )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两大特点。农业生产的这两大特点主要是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和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决定的。
( 2 )农业的投入和产出(见课本图 5.1 ):农业生产投入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它们是自然条件(包括热量、光照、水份、地形、土壤等)、劳动力、生产资料(包括动植物——种、农具、化肥、农药等)、科技因素。其中自然条件是基本条件,劳力是必要条件,生产资料是决定条件,科技是制胜条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四大类投入要素都要发生变化。增加劳动力、生产资料和科技投入是提高农业产品的主要手段,特别是科技投入,是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随着投入的变化,产出也要变化,因此农业投入的变化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
( 3 )农业的地域类型: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如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地中海农业、园艺业、乳畜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等。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从不同侧面给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分类。如按农业生产对象不同,可以将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成种植业和畜牧业。有些情况下,农民在土地上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这样的农业称为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分类,可以分成粗放农业和密集型农业;按农产品的用途分类,可以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等。
2 .农业区位的选择:
区位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二层含义,即位置和分布。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巨大的,且是早期农业进行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扩大农作物的区域范围,或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从而削弱了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是侧重于研究农业区位的变化,即农民随着各地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重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如商品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要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城市的新兴工矿区周围会出现郊区农业。再如,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3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 1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从自然条件来看,水稻种植区的气候多具有夏季高温多雨,或者终年高温多雨的特点,有利于水稻的生长;从地形上看,水稻种植区多位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冲积平原区、河流三角洲地区或沿海平原区。上述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从社会经济因素来看,上述亚洲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经营劳动密集型的水稻种植业,既能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又能实现精耕细作,提高单产,从而满足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水稻在这些地区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亚洲水稻种植业主要有以下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而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 2 )大牧场放牧业:大牧场放牧业是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以阿根廷为代表的大牧场放牧业,具有优良天然草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和距海近等区位优势。为促进牧牛业的发展,阿根廷人做了以下工作: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 3 )商品谷物农业:它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种植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其中以美国的中央大平原最典型。它在生产上具有的优势区位条件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等。
( 4 )混合农业:它是一种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其中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最为典型。混合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具有以下优点: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和自然生产力,使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