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发展的规律)
一、由实践到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质变)
(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理性认识: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低级和高级的关系
1.两者的对立和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如上所述。
2.两者的统一和联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因为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再次,两者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含有理性认识,这是因为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和在理性认识参与下进行,理性认识含有感性认识,这是因为它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并以语言这种具有一定声响或文字的感性形式来表达。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在理论上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才是可靠的,不必上升到理性认识。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
2.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者夸大书本作用,轻视感性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化的教条,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这两种主观主义的错误既是唯心主义又是形而上学。
(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勇于实践,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2.勤于思考,在理性思维中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造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二、由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质变)
(一)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认识的需要和要求,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
2.实践的需要和要求,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或尽可能是正确的。
2.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理论回到实践中,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一)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1.含义: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为标志,才算完成。
2.理由:一是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包括认识手段和客观对象的限制;二是认识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包括认识主体的精神肉体状态和能力、努力程度的限制。
(二)认识运动的无限性
1.含义: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没有终点的。
2.理由:作为实践和认识的对象的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实践是无限的,因而认识就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四、认识发展的规律(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一)认识发展的规律
毛泽东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二)重要意义
1.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割裂两者统一的“左”的或右的机会主义错误。
2.坚持尊重群众的实践,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路线。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检验、丰富、发展并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就是认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