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辅导:分析青少年上网成瘾(1)
青少年上网成瘾分析辅导。
新课程对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还在实验和探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教师们正在诸多的矛盾与冲突中摸索着、尝试着、实践着,脚踏实地地前进着。
冲突一:教师角色的新理念与旧观念
现象:教师们叫苦连连,现在的学生“真难教”,言不听,计不从,甚至有的还敢顶撞教师,与教师作对。
反思:当今的中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和道德“传教士”的角色,学生是书本和分数的奴隶,惟师是从。这种现象反映出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中,师道尊严的传统教师观根深蒂固,习惯于过去学生的绝对服从和教师的绝对权威,而对新课程中要求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很难把握。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应该放下架子,放弃教师至上的尊严。还应着眼课堂教学改革,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内心需要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特别是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填补,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
冲突二:减负与增效
现象:有很多教师叹息新课程“减负难”。新教材里的双基训练习题的减少,会导致巩固双基的目标弱化;一节课上完了,课后的习题也处理了,作业也没了,负担减轻了。可新的问题来了,动不动就有家长打电话到学校责问,现在孩子放学回家怎么就没有作业了,这样能保证质量吗?
反思:以上是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声音,真实反映了减负的现状。一部分习惯于应对考试而强化训练、题海战术的家长、教师担心减负会减效,使教师、家长处在减负与增效的矛盾中。减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有人把减负简单地理解为减少课时、减少题目、减少乃至取消考试、取消作业,以为这样就完成了减负的任务。实际上,减负是减去那些过度重复、机械、低效或无效及惩罚性的课业负担,力图建立一个更加优化的教学体系。要通过优化,通过减负,达到增效的目的。
减负必须处理好作业与“减负”的关系。除文化课应有的书面作业外,学健体的作业,学劳动的作业,学审美的作业等都需要。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良好的合作和思想交流,这是学做人的作业;观看适合的影视节目,既是德育作业,又是美育作业;小发明、小制作、小饲养等,既是实践性作业,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业。这些作业不仅不能减,还要增加,在限制学生课业的数量负担,协调各学科的课业负担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增加作业的个性与可选择性。
冲突三:传统的教学管理与教学创新
现象:有教师认为新课程已经实施几年了,可教学管理的模式却没有根本转变。比如对备课的管理仍然倾向于标准化与统一化,单元课时进度要统一、课时教案模式要统一……这些现象使备课趋于形式化,教师每学期必须要写满满的一大本,写少了还要被冠以备课简单的帽子。这些僵硬的备课管理要求,使备课成了教师沉重的负担,失去了教师教学特色,阻碍了教师的教学创新。
反思:新课程的实施,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学问题,应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特别给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但一些教育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对新课程的深刻思考,教学管理仍停留在考试管理、分数排队层面上,这有悖课改精神。
要改变这种状况,鼓励教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首先管理者应按照新课程理念,尊重教师,重视唤起教师的工作热忱和创造欲望。其次需建立起以新课程为导向的科学、高效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中,要坚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鼓励教师求实创新,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应少“刚”性,多“柔”性,让教师在自由的学术气氛和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才华得以施展。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求实、求真、求新”。一堂课怎么教,学生怎样学,只有根据各班学生的学情,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若机械地强求绝对统一,教师没有个性、学生没有特色,更谈不上使课堂充满活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