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点拨】
一、作者简介
简(1961—),台湾宜兰县人,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佛光山翻译佛经,后任职于广告公司及杂志社,卸职后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作品以散文为主,风格多变,常于平凡中屡出奇招与险招,著有《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书。被评为“当代台湾十二大散文名家”。简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乡村那种古朴、谐和、亲切的氛围使她感触颇深,空旷悠远的夏天,梦幻般的童年感触,在简的笔下呼之欲出。可能是长久接触佛经的缘故,佛经对她的影响极大,简在自己的散文世界里始终扮演着“千岁老人”或者“得道高僧”的角色,孜孜不倦地阐释着自己的人生哲学,这使她的作品弥漫着浓浓的古典主义情怀。
二、有关蝉的知识介绍
蝉隶属于同翅目蝉科。蝉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从卵开始,卵孵化为幼虫,幼虫再变为蛹,蛹最后蜕化为成虫——就是我们看到的蝉。蝉卵多产于树木嫩枝皮下组织内,到第二年春夏,蝉卵才孵化出幼虫来。幼虫长大后爬出来,在草地或树枝上脱去外壳,蜕皮羽化成蝉。等翅膀变硬,雄蝉就在树枝上高唱“知了”,与雌蝉交配,交配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会鸣的蝉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就在腹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一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同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蝉的成长,既是漫长的又是非常艰苦的。蝉的生命周期长达十几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在蝉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中,除了最后一年的夏天以外,前三个阶段都是蛰伏在地下。如果人们都能知道蝉十几年才能来到世间“风光”一次,也便会觉得蝉鸣的珍贵了。十年一鸣,如此难得,又如此短暂,能不珍贵吗?
三、理清结构
分析文章的结构时,首先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先写了什么,由此回忆了哪些内容,最后有哪些思考和感悟。根据课文内容,作者先写偶然一次听到蝉声的惊讶与强烈感受,文章第1~5段是对这一内容的概括,为第一部分。由此作者回忆了孩童时捉蝉、捕蝉那些梦幻般的童年生活,文章第6~11段是对这一段生活的回忆,为第二部分。最后作者写了对蝉声更加深沉而又独特的理解和感受,第12~19段写的是这一方面内容,为第三部分。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那些两部分之间承上启下的句子,如“我不禁想起童年,我的小童年”、“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音”。在这样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的结构就比较好把握了。
四、欣赏语言
简的散文是诗质的,语词是打磨而成的,吸引人的是优美、精练而妩媚的文字,是那些清词丽句所营造的意境,如文中的句式就很富于变化,有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等,还较多地运用了比喻。开篇“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用对照式的比喻写出对夏天生活的热爱。第3段中“(蝉声)把我整个心思都吸了过去,就像铁沙冲向磁铁那样……就像一条绳子,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的……”。新颖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作者被吸引、被震撼、被陶醉的真实而细微的感受。“聆听,也是艺术……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长、短句的交错运用,使语言富于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音韵和谐。“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声,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多用短句,机警而妩媚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空旷悠远的夏天,梦幻般的童年。难怪有人说她的语言是从心里呕出,她的文字时时有裂帛之声,在飞泻直下的语流中。
五、关于文章中心的理解
这是一篇描写夏天生活的抒情散文。作者从孩童时代起就喜欢听自然之声,这种喜好一直保持到成年以后,并变得更加深沉,更加富有诗意。身在城市,并没有让简对现代化的大都市产生好感。在她的散文里透散出这样的潜台词:喧嚣的都市里找不到一片宁静之所,我们只有在沉思中,回忆过去,才能寻找到自己渴求的东西。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需要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自然,关注自然中的美,保持一颗童心。蝉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它是用一生的时间来歌唱。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美总是瞬间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然而花谢花还开,月圆月又缺。“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读到这里,我们又为作者的豁达爽朗而会心一笑。
【自读思考】
虫子的哲学——蝉
一直觉得蝉会飞挺不可思议的。黝黑而宽笨的躯体似乎更适合于作地上的爬虫,却在身侧不和谐地长出了透明的翅膀,可以像鸟儿一样在芳香的空气里飞翔。
也许上帝给予一种格外的恩赐,必先索取昂贵的代价。我不知蝉是否与上帝有过这样的盟约,蝉在飞之前曾有过多年的地下生活,像一个艰难的矿工沉身于湿冷、黑暗和孤寂,只为有一天可以飞。蝉以非凡的毅力来等待那个遥远无边的理想。若干年的艰辛:一夏的飞翔——蝉的一生。在时间上,蝉的生命里苦难与幸福的比例严重失调。可是一代又一代,蝉们义无反顾地走着这条老路。
我注意过蝉的蜕壳的过程。刚蜕出来的蝉身是半透明的绿色,很美,而濡湿的翅膀蜷缩着,像两团揉皱的卫生纸。可是过一段时间,蝉的躯体逐渐转黑越来越丑,而翅膀却在干燥的阳光中伸展开来,清晰的翅膀美丽并充满力量。也许蝉再次把美色抵押给了上帝,用来巩固它的飞翔。
西方有个荆棘鸟的传说,说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比世上任何生灵的声音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就要去寻找一棵荆棘树,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然后在树枝间婉转啼鸣,这时它完全超脱了垂死的剧痛。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然而整个世界都屏息聆听这卓绝的歌唱。是的,只有忍受极大的痛苦,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传说令人动容,可惜的是世间并无这样勇敢的鸟,倒是蝉体现了这种类似的精神。可是人们为何乐意接受一个虚幻形象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确凿的存在呢?原因多重,其一是蝉以吮吸树汁为生,被归为害虫之列。其实每一生命的存在都必需一些食物,如虎豹的矫健是用无数羚羊的丧生换来的。可人比较欺软怕硬,对凶猛的动物不敢妄加评判,只有去声讨蝉的罪过了。如果以动物的角度来看呢?毫无异议,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害。
因为是害虫,许多人去捉那些即将出壳的蝉成为了正义。蝉成了具有高蛋白的口中餐。蝉积年含辛茹苦的理想被扼杀在即将实现的最后一刹那。当被炸得油汪汪、金灿灿的蝉躺在盘子里——我说不出什么,只觉得那是真正的断魂。
1.谈谈本文和《夏之绝句》内容上的异同。
2.勾画出和课文《夏之绝句》中“蝉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相对应的语句。
3.《虫子的哲学》,作者对蝉的哪几个方面表示惊异和赞美?
4.“蝉”在古代常被看作寓有高洁和离情别绪之意,请写出两句古人咏蝉的诗句。
(解说:以上思考题的设计,本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突破重点难点的原则。通过相关内容的联系和比较,力图引导学生自读走向全面、准确、深入、拓展。)
参考答案
1.略。
2.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然而整个世界都屏息聆听这卓绝的歌唱。
3.《虫子的哲学》对蝉的以下几个方面表示惊异和赞美:(一)蝉会飞翔;(二)蝉的多年的地下生活;(三)蝉的蜕壳过程。(四)蝉的歌声;(五)蝉被食用。
4.“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虞世南);“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中咏蝉》);等等。
3COME考试频道|http://www.reader8.com/exam/为你提供精彩的说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