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一)休克分类
休克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神经源性、过敏性和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和感染性休克为外科最常见休克。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
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血容量丧失小于20%。病人出现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搏增快、血压正常或稍高、脉压变小;尿量减少;呼吸过快过深。
(2)休克期: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口唇青紫,手足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收缩压降至12kpa(90mmhg)以下,脉压更小;尿量进一步减少;呼吸急促,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氧不能改善,动脉血氧分压小于8kpa(60mmhg),提示休克肺发生。
(3)休克晚期: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全身皮肤、黏膜明显发绀,四肢厥冷,血压、脉搏测不清;无尿;皮肤黏膜淤斑及全身多发性出血倾向。
(三)外科休克病人护理
1.补充血容量是抗休克首要措施。依据中心静脉压、血压、尿量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先晶后胶。
2.安置合适体位和保暖:头及躯干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减少搬动。
3.定时、动态的监测病情变化
(1)一般项目:意识,皮肤和黏膜色泽、温度,监测生命体征,尿量。
(2)中心静脉压(cvp):正常值是0.59~1.18kpa(6~12cmh20)。
中心静脉压与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
cvp bp 原因 处理原则
低 低 血容量不足 加速输液
低 正常 血容量相对不足 适当输液
高 低 心功能不全 减慢输液,用强心药
高 正常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用扩血管药物
正常 低 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相对不足 补液试验后用药
(3)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正常值1.1~1.6kpa(8~12mmhg);>30mmhg提示肺水肿。
(4)血管活性药物从小剂量,慢滴速开始,均匀输入,防止药物外渗,逐步减量停药。
4.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吸氧:吸氧6~8l/min,肺水肿乙醇湿化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
第七章
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
(一)胃肠内营养
1.概念:胃肠内营养是对不能或不愿经口进食而胃肠功能良好者,经插管胃内、肠内或经胃、空肠造口进行的管饲。
2.并发症:误吸、吸入性肺炎、管道阻塞、腹胀和腹泻。
3.护理要点:24小时内用完;低浓度开始(10%),3~4天达到25%浓度;入量<100~120ml/h;温度40℃;保持固定、通畅,每天更换。
(二)胃肠外营养
1.概念:胃肠外营养(tpn)系指通过静脉途径给予病人每日所需的全部营养素,不但能提供足够的热量、氨基酸和各种必需的营养物质,还使机体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氮正平衡、伤口愈合和体重增加。
2.输入途径:周围静脉,10%葡萄糖组成的tpn(中浓度),时间少于2周;中心静脉插管,25%~50%葡萄糖(高浓度),可较长期使用。
3.护理要点
(1)安全置管和正确输注;
(2)无菌条件下新鲜配制营养液,4℃冰箱冷藏;热:氮=100~150千卡:1g;
(3)营养液专管专用,保持固定、无菌、均匀输入;
(4)更换输液管、滤过器及伤口敷料1次/日,监测体温及时发现导管感染;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监测氮平衡、血糖及电解质浓度。
(6)防治并发症:机械性并发症、代谢性并发症、感染性并发症。
第八章
麻醉
(一)常用麻醉方法
1.椎管内麻醉
(1)硬膜外腔阻滞适用于横膈以下的各种腹部和下肢手术。
(2)骶管阻滞适用于会阴、肛门直肠、盆腔或某些泌尿生殖系统的手术。
(3)蛛网膜下腔阻滞适应于下腹部、盆腔、下肢和肛门会阴部手术。
2.全身麻醉:包括吸入麻醉(开放滴入和气管内)和非吸入麻醉(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
3.局麻:包括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及神经阻滞麻醉。
4.复合麻醉:同时或先后使用多种麻醉药物或麻醉方法,使各自药量和不良反应减少,而麻醉效果提高。
(二)麻醉前用药目的
1.使麻醉平稳,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减轻应激反应,防止麻醉或手术引起的意外。
2.预防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
3.常用药物有安定镇静药、催眠药、镇痛药和抗胆碱药。
第一章
绪论
罗伊适应模式认为护理的目的是提高病人的各种适应性反应。
奥瑞姆自理模式提出护士应为病人提供三种护理帮助,即全部、部分补偿系统和教育支持系统。
第二章
消毒与灭菌
(一)消毒法与灭菌的区别
消毒是杀灭附着在皮肤、伤口、空气和某些器械、物品上的致病微生物,不能杀灭芽孢。而灭菌是彻底杀灭物品上的全部微生物,包括芽孢。
(二)伤口感染的预防
根据伤口易感因素,预防伤口感染必须加强工作人员手臂消毒、病人手术区皮肤消毒、手术室空气消毒及外科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
(三)高压蒸气灭菌法
是高温灭菌法中效果最可靠的方法,能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一切细菌。常用压力为104.0~137.3kpa;温度121~126℃;维持30分钟。
※
煮沸灭菌法:煮沸100℃,持续15~20min只能杀死一般细菌,持续60min才能杀死芽孢。
(四)手术室无菌技术:正确掌握无菌技术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
1.皮肤消毒范围须超出手术切口周围15cm,无菌手术切口由手术中心向四周涂擦;感染伤口或肛门处手术,由外周向感染伤口或肛门处涂擦。
2.铺无菌手术单时,头端盖过麻醉架,两侧和足端超出手术台并下垂30cm。
3.无菌器械台现铺现用,超过4小时不能再使用;无菌器械台布下垂台面30~40cm;手术台、器械台和托盘共铺4层无菌巾;保持器械台干燥、整洁,器械安放整齐有序。
4.术中无菌物品或部位接触有菌物品后即为污染,不得再作为无菌使用;切开皮肤后即用纱垫保护切口;切开空腔脏器前先用纱布垫保护周围组织;手术开始前和关闭体腔前,巡回护士和手术护士要共同清点器械物品和敷料。
5.空气净化:采用高效能过滤器,以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含量,使进入室内的空气经过过滤,达到接近无尘无菌的状态,预防感染发生。包括层流和紊流通风,层流通风换气600~700次/h,能保持室内的无菌环境;紊流通风换气6~20次/h,排除室内微生物不够彻底。
第三章
外科手术基本技术
(一)切口拆线时间
头面颈部4~5天;下腹、会阴部5~7天;上腹部、胸部7~10天;四肢、背部10~12天;腹部减张缝合需14天。老年、营养不良患者,适当延长拆线时间,遵循间断拆线的原则。
(二)引流
1.适应症:脓肿或积液腔内、切口处、腹腔内或腹膜外间隙、胸腔内、胆道中需放置引流物,目的是引流脓液或分泌液、渗血、渗液,排气、减压和防止胆汁外渗作用。
2.引流物选择:表浅切口放置橡皮片引流,表浅化脓切口选用纱条引流,腹腔术后选择烟卷引流,橡皮管、硅胶管适用于胸腔、腹腔及深层组织引流。
第四章
手术病人的护理
(一)手术前准备
1.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12小时,禁水4~6小时;术前1天服缓泻剂或术前晚灌肠。
2.急症手术前准备:常规准备与四禁(禁食、禁水、急腹症禁服泻药和灌肠、未明确诊断前禁用止痛剂)。
(二)手术后护理
1.全麻未清醒,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以防窒息或误吸;腰麻术后,去枕平卧6~8小时,以避免头痛;硬膜外麻醉术后,平卧4~6小时,以防血压波动。局麻对机体影响小,不强调卧位。
2.麻醉恢复、血压平稳后体位
(1)颈、胸部术后高坡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及引流;
(2)腹部术后低坡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循环及腹腔内渗血、渗液的引流,防止膈下感染;
(3)头面部术后,头部抬高15~30°,预防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脊柱或臀部术后俯卧位或侧卧位。
3.外科热:手术后2~3天内体温升高小于38℃,是手术局部渗血、渗液和组织分解产物吸收所致,无需特殊处理。若体温升高大于38℃或发热持续不退,或术后3~5天后发热,常见原因为感染。
4.保证有效引流:保持引流管的无菌、固定、通畅,观察记录引流液色、质、量,保护引流管周围皮肤。
5.无禁忌情况下,鼓励和指导病人早期活动。
优点:促进呼吸和全身代谢,有利于气管内分泌物咳出,预防肺部并发症;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切口愈合及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防止腹胀、便秘;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防止尿潴留。
6.手术后不适:切口疼痛、恶心呕吐、腹胀、尿潴留、呃逆。
7.手术后并发症
(1)出血:24~48h内容易发生。观察伤口敷料、引流物及病人表现,警惕低血容量性休克。
(2)切口感染:术后3~5天主诉切口疼痛、发热、脉快,局部红、肿、热、痛或有波动感。
(3)肺不张、肺炎:咳嗽、胸痛、心率快、发热;呼吸音减弱/消失;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升高。
(4)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白细胞增高,尿液有红细胞、脓细胞。
(5)切口裂开:腹部手术后一周。
伤口全层裂开,切口处大量淡红色液体流出,甚至网膜和肠管脱出。立即让病人平卧屈膝,安慰情绪,无菌换药碗扣于伤口并用腹带包扎,送手术室处理,切忌将脱出的脏器回纳腹腔,以免造成感染。
(6)急性胃扩张:胸、腹部手术后早期,表现为烦躁不安,上腹胀满,呕吐频繁呈溢出状。
(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左下肢多见。患肢制动、抬高、50%硫酸镁湿敷,禁忌按摩。48~72小时内尿激酶溶栓,超过72小时抗凝治疗;髂股静脉丛血栓在48小时内手术取栓。
第五章 体液代谢与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
(一)水、电解质代谢失调
1.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等比例丧失,血清钠基本正常,是外科病人最容易发生的缺水。
临床特征:既有缺水表现(口渴、尿少、黏膜干燥),又由于短时间内丢失大量体液,血容量不足症状最为突出,如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甚至周围循环衰竭,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
2.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水钠同时缺失,且缺水多于缺钠,细胞外液高渗,细胞内缺水,血清钠高于150mmol/l。
临床特征:口渴、唇舌干燥、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凹陷、狂躁、尿量减少、尿比重高等。
3.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缺钠大于缺水,细胞外液减少为主,血清钠低于135mmol/l。
临床特征:口渴不明显,较早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头晕、软弱无力、脉搏细速、血压不稳或下降,早期尿量正常或增多,晚期尿量减少,尿比重降低。
4.低钾血症:血清钾低于3.5mmol/l。
(1)表现:神志淡漠、嗜睡,四肢松弛性瘫痪、腱反射消失,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心悸、血压下降、t波降低或倒置,碱中毒及反常性酸性尿。
(2)治疗原则:能口服尽量口服补钾,不能口服或病情较重者静脉滴注。静脉补钾需注意:
①见尿输钾:尿量30ml/h或600ml/24h时才能静脉补钾;
②浓度不能超过0.3%;
③禁止10%氯化钾静推,以免血钾突然增高导致心脏骤停;
④成人滴速不超过60滴/min;
⑤一般禁食补钾2~3g/日;重症缺钾不超过6~8g/日。
(二)酸碱平衡失调
1.血气分析主要项目及正常值
(1)酸碱度(ph):7.35~7.45,平均7.4;
(2)动脉氧分压(pa02):10.1~13.3kpa(75~100mmhg);
(3)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5.33kpa(40mmhg);
(4)二氧化碳结合力(c02cp)23~31mmol/l。
2.代谢性酸中毒
是临床上最多见的酸碱失衡,最突出症状是呼吸深而快(50次/min),呼吸有酮味,面部潮红、嗜睡、血压偏低和心率加速,神志不清或昏迷。ph值和hc03—明显降低,c02cp降低,尿呈酸性。
(三)护理
1.补液原则:先盐后糖,但高渗性缺水先给5%葡萄糖;先快后慢;先晶后胶。
2.补液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和感觉、尿量、皮肤及黏膜、周围静脉充盈程度。
第九章 外科重症监护
(一)外科重症监护基本技能:包括
1.建立各种静脉管道:周围静脉、中心静脉、swan-ganz管置入。
2.心跳、呼吸骤停急救: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
3.呼吸功能监测:如血气、肺功能、血氧饱和度。
4.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脏泵血功能;心输出量;中心静脉压和动脉压监测。
5.心血管功能监测:心电监测、血压监测。
6.肾功能监测:尿液、肾功能监测。
7.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管饲喂养,全肠外营养。
8.综合性临床判断能力:敏锐的观察力、系统的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
9.导管护理及其他护理技术。
(二)外科重症监护病人的护理
1.加强心理支持和基础护理,满足病人基本需要;
2.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
3.根据监测治疗效果调整治疗和输液;
4.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5.动态监测血气及血电解质变化;
6.预防及早期发现肾衰。
第十章 烧伤与冻伤病人的护理
(一)烧伤后全身反应
1.休克期:伤后6~8h渗出速度最快,48h达高峰。48h内最易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急性肾衰。
2.感染期:伤后2~10天渗液重吸收,大量的分解产物、细菌毒素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但血培养呈阴性。伤后2~3周焦痂溶解而脱痂或广泛切痂时创面暴露,细菌进入血液大量繁殖并释放出毒素,导致败血症,血培养呈阳性。
3.修复期:i度、浅ⅱ度烧伤可自行痊愈,深ⅱ度、ⅲ度烧伤遗有不同程度瘢痕、畸形和残废。
(二)烧伤面积计算
1.新九分法
头面颈(3 3 3)1×9;双上肢(双上臂7 双前臂6 双手5)2×9;躯干(前部13 后部13 外阴1)3×9;双下肢(双臀5 双大腿21 双小腿13 双足7)5×9 1
2.手掌法:病人五指并拢,-手掌面等于体表面积1%。
(三)治疗原则
1.静脉输液
(1)公式:成人第1个24小时输液量=烧伤面积(ⅱ度、ⅲ度)×体重(kg)×1.5 2000ml日需量
晶体液:胶体液=1:1
第2个24小时胶体与晶体溶液均为第一个24小时半量 2000ml
(2)种类:胶体液首选血浆,严重烧伤可输部分全血;晶体液以平衡盐为主,其次等渗盐,生理需要量为5%或10%葡萄糖溶液;重度烧伤或休克输入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碱化尿液。
[举例] 某患者男性,28岁,体重60公斤,于1小时前被火烧伤面部、双手、胸腹部、双大腿和双小腿前面,经检查均为深ⅱ度烧伤。问:
(1)烧伤总面积是多少?
(2)第一个24小时应补多少液体?补何种液体?怎样补给?
[题解]
(1)烧伤总面积为:
3%(面部)+5%(双手)+13%(胸腹部)+(21÷2)%(双大腿前面)+(13÷2)%(双小腿前面)=38%
(2)第-个24小时应补充:
输液量=烧伤面积×体重(kg)×1.5 即:38×60×1.5=3420ml
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例为1:1,再加生理需要量2000ml。
第一个24小时共需补:3420 2000=5420ml。
(3)液体种类:胶体液中首选血浆,补充渗出丢失的血浆蛋白;大面积深度烧伤时因损害多量红细胞,可输部分全血;晶体液以平衡液为主,可避免高氯血症和纠正部分酸中毒,其次选用等渗盐水。生理需要量为5%或10%葡萄糖溶液;重度烧伤或发生休克者,应增加输入5%碳酸氢钠,以纠正酸中毒、碱化尿液。
(4)输液计划:
第一个24小时晶、胶液体量的1/2在前8小时内输入,余量在第二第三个8小时内均匀输入体内;生理需要量按1/3等分输入;
晶、胶体液交替输入。
补液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的神志、中心静脉压和尿量,中心静脉压维持在6~12cmh2o;尿量维持在30~50ml/h(儿童20ml,婴儿10ml)。
2.正确处理创面
(1)立即清创,休克者先抗休克,病情稳定后及早清创。
(2)包扎疗法适用于四肢烧伤。
(3)暴露疗法适用于头、面、颈、臀、会阴、躯干、大面积深度烧伤、绿脓杆菌或真菌感染的创面,促使创面结痂,减少细菌生长。
(4)去痂、植皮;浸浴疗法;抗菌药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