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教学相关 > 语文教案 >

《人琴俱亡》教案

2014-05-25 
教学目标: 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笃、索、舆、径、素、卒 虚词:而、了、既、俱等。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读书人网精心整理《人琴俱亡》教案:,更多出色文章请查阅读书人网:www.READER8.CN



  

教学目标:
 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笃、索、舆、径、素、卒; 虚词:而、了、既、俱等。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学习简洁的语言。
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述“高山流水”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这个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琴声中还能传出深厚的兄弟情谊,这是手足情,亲情。《背影》体现的是父子情深;《甜甜的泥土》体现的是母子情深。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情谊。就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2、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选自哪本书?兄弟俩是谁?他们的父亲又是谁?
明确:作者是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故事短小、语言简洁是它的特点。《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已经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进行课外阅读。
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
二、领读、散读、齐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弄懂课文大意。
1、学生朗读作品,教师纠正字音: 
笃(dǔ)    都(dū)   丧(sāng)(sàng)   了(liǎo) 
      舆(yú)   好(hào)  调(tiáo)  恸(tòng) 
     2、小黑板显示各段重点实虚词
第一段。
①俱:都。②笃:(病)重。③而:表承接,不译。④左右:近旁的人,近侍。⑤何以:即以何,为什么。⑥语,动词,说话。⑦了:完全。⑧索:要。⑨舆:轿子。⑩都:总、竟。
第二段。
①素:一向、向来。②好:喜欢。③琴:弹琴。④径:一直。⑤既:已经。⑥掷:扔。⑦因:于是,就。⑧恸:痛哭,极度悲伤。⑨绝:气息终止。⑩良,很。⑾卒:死。

3、依据注释分析课文。
(二)细读,深入理解课文。
1、子猷与子敬是什么关系?
明确:兄弟。
2、子猷为何久不闻子敬消息?“俱病笃”说明什么?
明确: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3、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
明确:说明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
4、子猷明白自己的兄弟死时,是什么表现?哪些词语可以说明?
明确: “了不悲”、“都不哭” 。
知道亲人死了完全不悲伤,竟不痛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明确:“了不悲”,“都不哭”并不等于他不悲伤。①反而说明子猷内心悲痛至极,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②已知将不久人世,很快就要见面,因此不悲。③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自己的情感。
(学生答出以上三点都应给予肯定,言之成理即可。)
 5、既“不悲”也“不哭”,那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
明确: 弹琴。
6、弹琴,但“弦不调”。“弦既不调”原因?
明确:①子敬病亡,琴久无人弹奏,弦松。②子猷睹物思人,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 
说明了什么?
明确: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7、人亡时“了不悲”“都不哭”,为何弹琴后竟“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悲痛之情?
明确:前面是强自抑制,情郁于中,此时睹物思人,偏“弦不调”,琴似乎也通了人性,人亡琴亦亡,更使人触景伤怀,悲痛之情再也无法抑制,喷发而出。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 
8、小结: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更加丰富深厚。
(三)品析人物个性
1、 补充关于人物性格的两个小故事


寄居种竹
当时吴中有一士大夫家长着一片好竹,徽之想观赏,便离家坐轿子到了竹林下,吟诵了很久。主人洒扫庭院请他坐下,徽之也不回头看他一眼。要出去时,主人便关上了门,徽之就因此坐下观赏,尽了兴才离开。徽之曾经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住下后就下令种竹子,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徽之只是吟诵歌唱,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呢!”
夜访戴逵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2、小结人物个性
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明确:个性独特、与众不同。(可上网查阅“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 进一步体会王子猷的独特个性、与众不同)
《人琴俱亡》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亲情?
明确: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三、拓展与创新
1、兄弟一词的内涵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
2、补充《世说新语》中的三个小故事。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基础训练》。
五、板书:
           俱病笃 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 奔丧不哭 
人琴俱亡                  手足情深
           取琴弹 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 月余亦卒




 

沈成道

  读书人网将定期的对本页面进行更新,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读书人网(http://www.reader8.com/)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