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教学相关 > 语文教案 >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2014-05-25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新月派诗歌的形式“三美”;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

  读书人网精心整理《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更多出色文章请查阅读书人网:www.READER8.CN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新月派诗歌的形式“三美”;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把握诗歌的意境美和领悟诗歌的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教学重点形式“三美”的把握;意象的解读;意境的描述;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把握意境,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较少接触现代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的风格、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都比较陌生。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诗歌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有着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优美意境,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意境用语言表达就显得苍白无力,本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声音视频展示,能让学生更好体会文章的音乐美、绘画美。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将其带入诗歌的意境。由此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内涵。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抓住意象,欣赏意境美,披词入情,领悟情感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自读、名家朗诵、齐读等多种形式。2、合作探究法:步骤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①教学课件(PPT、歌曲视频、背景音乐mp3、朗读mp3)
②打印的《再别康桥》相关背景资料。(上课前一天发放给学生) 
③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
说明:ppt采用超链制作,第9页自动播放背景音乐,第10—24页在自动播放录音朗读的同时幻灯片自动切换。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主导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主体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再别康桥》歌曲视频。
2、激情导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当我们听到这首《再别康桥》时,在隔过了久远的时间之后,这首诗的生命力,使我们升起由衷的敬畏,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当中,我们对诗歌的感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时,才知道:读诗,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诗不会老,更不会死,诗,常读常新。
徐志摩是《再别康桥》,我们今天是“再读康桥”,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领略康桥美景吧。学生静心欣赏歌曲视频。引领学生入诗境。大概感知内容,为下文具体分析铺垫。
二、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塘,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出于诗集《猛虎集》。课件展示诗集封面。
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胡适
徐志摩与康桥: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学生根据课前发放的资料以及自己搜集的信息介绍诗人,进一步了解志摩的康桥情结。教师做补充。
    对徐志摩的个人经历的了解是感知诗歌真情的前提。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利用网络查找并了解诗人及诗作背景知识,为学生品读诗歌做铺垫,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知人论世
    《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三、诗歌朗读诵读指导: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诗的结构整齐、节奏分明,诗的第一节旋律带着细微的弹跳性,诗的第二到第六节舒缓而悠扬,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又有感情的升华。
1、请同学进行配乐朗诵。
    2、欣赏录音朗读。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简单评价;
2、再欣赏黄磊的朗诵录音;
学生点评同学朗诵与录音朗诵,看两者有无差距,为什么会有差距,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那如音乐般的轻盈、舒缓和悦耳,更在于要用心体悟才能感受出来的如梦幻般的情调和柔婉的、淡淡的情感,但要体会其情感的美则离不开投入的朗诵。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式美课件展示:新月派诗人的“三美论”。
1、音乐美:指注重押韵,讲究音节和谐和诗的节奏。
2、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3、绘画美:指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呈现绚丽多彩的画面。
合作探究:《再别康桥》一诗中,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分别是怎么体现的?

问题一:本诗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哪里?
提示:注意音乐美往往体现在有韵脚、韵律节奏、结构上。
(现代汉语诗的节奏单位是“音步”。通常由两个〈字音〉或三个字〈音〉组成一个音步,再由若干音步构成诗行。诗行的一个音步与下一个音步之间,朗读时可以有一个小的“顿”,把它们划分开来。)

问题二:诗歌的外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一: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韵脚:每节音韵统一,全诗逐节换韵。
②节奏:每句为三到四个音步,以三个为主;多用“轻轻”、“油油”等叠音词。
③结构:首尾呼应,有同有异,富于变化。

问题二: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从字数上看:《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四句,每句6-8字。
②从排列上看: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给人以流动的美感。学生通过前面的自己诵读,听录音朗读,能够最先感受到的是诗歌的音乐美。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发现诗歌的建筑美。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式美
问题三:本诗的绘画美是如何体现的?
问题三: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从金柳、青荇到潭水星辉,色调搭配是明快的,并且远近交错,俯仰结合,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②、诗人用了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如“荡漾”、“招摇”、“揉碎”等等,使整个画面变成动态的图景。
③诗人的动作,如“招手”、“撑”、“挥一挥”等词表明,诗人在这“画”中也不能自禁地沉醉。相比较而言,对绘画美的理解比对前两种美的理解难度大一些。学生可能会觉得这种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教师应加以指导,帮助学生解读诗歌的绘画美。

五、抓住意象,欣赏意境美
合作探究:下面是一位特级教师对这首诗的意象的解读,你赞成吗?选一意象说一说理由。
云彩————难舍
 金柳————眷念
青荇————永久
        清潭————忘情
诗歌不能把意象与意义划等号,因为诗的形象大于意义。诗无达诂。
老师把自己的一孔之见与同学们的讨论作比较,归纳出体会意象的基本方法。  
(1)云彩。云彩本是可以被风带走的,作者轻轻的来,不带走云彩,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而那至深的情丝,竞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2)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金”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水里是金色的),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巧用比喻)
另外,老师还认为看见金柳看见新娘,等于看见了钟情之物,表现了见面时的激动之情,为后文的离别作铺垫。
(3)青荇。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中,为什么徐志摩却愿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作答。赞成与否言之有理即可。对意象的解读是诗歌鉴赏的重点。意象既是诗歌形象化的基本要素,指的是表情达意的形象。在具体诗作的选题、构思、立意、表达的创作过程中,诗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特定的创作意图,在自己头脑的“万花筒”里对一连串的意象进行定向筛选、拼接与组合,从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诗的形象、诗的意境来,并隐含或包孕着诗人的情思意趣。 因为不同的诗人对意象的认知不同,写作方法不同,就读者而言,意象的含义是可以自由解读的。
五、抓住意象,欣赏意境美
     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我合一。
(4)潭、虹、水草。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比喻)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比喻)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另外,老师还认为这表达的是“我要把所有的美留在这里、把所有的情留在这里。”就像贺敬之一样:“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一样。
(5)星辉、笙箫、夏虫。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放歌终未成就,一切归于寂然,“笙箫”是以实喻虚,诗人以无言的“笙箫”喻黯然销魂的悄悄别离。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这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作者把笙箫、夏虫乃至整个康桥都赋予了人的性灵,(拟人)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小结把握意象的方法:
1、注意意象的特点。
2、准确理解修饰词和修辞方法。 
3、从语境入手,把握意象。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
意境,情趣与意象的融合。
《再别康桥》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

    对于把握意象的方法,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拿教师的一孔之见和学生的讨论进行比较,让学生对本诗的意象有更深的理解,为后面的意境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做铺垫。
    给予学生以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帮助学生为解读其他诗歌意象打好基础。
五、抓住意象,欣赏意境美

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每一节所营造的画面。学生讨论作答:
1、挥手作别云彩图
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6、黄昏夏虫沉默图
7、招手惜别云彩图
(答案大致相仿即可)通过前面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学生已经能够进入诗境,这里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深入分析,领悟感情美
合作探究:
1、这首诗蕴涵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情感?诗歌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2、你能体会并读出本诗章节的情感变化吗?
问题1:学生思考作答:
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问题2:学生思考作答:
难舍难分——欢喜和眷恋——更加欢喜和眷恋——对康桥的永久恋情——感情达到高潮——情绪低落————难舍难分
即: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遵循诗歌鉴赏规律,由形式到内容,由意象到意境再到情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全诗的情感脉络应该有了大致的轮廓,但需要教师帮助梳理。

七、方法归纳

教师总结:如何鉴赏新诗
1、反复诵读,体会形式美。
2、抓住意象,欣赏意境美。
3、深入分析,领悟情感美。
学生讨论,达成共识。教师授之以渔,让学生拥有鉴赏新诗的利器。

八、课堂小结
徐志摩先生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所言:“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常伴人生。徐志摩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诗歌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学生聆听课堂小结,静心思索,进一步感悟诗情。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引导下,学生进一步领悟诗人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九、迁移练习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完成1~3题。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扬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
1、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________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________的神态。
2、“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3、最后,诗人用“沙扬娜拉”(日语,意谓“再见”)作结,有何作用?学生思考作答:
1.柔媚  欲言又止、含羞带笑、娴静与纯美
2.不矛盾。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又只好分别的复杂的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做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诗人与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
3.用“沙扬娜拉”作结,不仅点题,而且把女郎的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恋心情,传达出来,这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
通过课堂上(或课后)有意识的、长期的培养,学生能得到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他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这样就能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反复诵读,体会形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抓住意象,欣赏意境美——爱恋、憧憬、离愁
深入分析,领悟情感美——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我在教学上结合新课改理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创新,有亮点也有不足。
  亮点:
1、在教学理念方面。注重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课堂管理者,更是学习组织者和参与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在深层次的内容分析上,养成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2、在教学思路方面。依循诗歌鉴赏规律,从形式“三美”的把握到意象的品析,从意境的欣赏到情感的领悟。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更贴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3、在教学手段方面。本堂课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极大的发挥了多媒体强大的功能,使课堂内容更丰富,节奏更紧凑,场面更生动,气氛更温馨。精美图片目不暇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美,优美旋律一次次奏起,让学生心灵屡屡震撼。让他们走近了志摩内心,走入了康桥深处。
  4、在教学方法方面。紧贴文本,结合诗歌特点,以读解诗,析诗助读。理解诗歌,重在朗读,本课通过听名家朗读、学生自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不断深入揣摩诗歌意象、意境、情感,并适时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师生合作探究,进而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不足之处在于:首先是没有完全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去,而是自己讲的或者说引导的太多,反而让学生陷入了框架之中,没有很好的发挥。其次是课堂设计容量过大,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感受,没有求得最好的、最妙的答案。再次就是读的太少,时间太紧张,没有能够给多一点学生读的机会。最后是课堂设计的问题针对性还不够强,这样就使得学生回答某些问题有些拘束生硬,教师引导点评的功夫也还有所欠缺。


 

刘军

  读书人网将定期的对本页面进行更新,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读书人网(http://www.reader8.com/)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