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偶园回中 马宁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
读书人网精心整理人教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更多出色文章请查阅读书人网:www.READER8.CN
青州市偶园回中 马宁
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 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 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 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 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找一生读作者简介)
师: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师:老师读完了,文中还有两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屏幕显示,生齐读两遍。)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 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5分钟后,我们进行诗文对抗赛。老师先把 比赛规则说一下: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红组和蓝组),第一名站起来的同学为发问方, 可以从另外一组中任点一名同学就文中字、词、句的翻译进行提问。回答正确的同学可 以在向另外一组发问。如果回答不准确,就由本小组同学帮助回答,但发问权归另外一 组所有。(生翻译,合作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师:好,准备开始!
“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
师:真是你方问罢我登场,你问我答,你来我挡;友谊对抗,兴致高昂呀!同学们表现真棒! 文章内容我们有了初步感知,那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师:概括得很完整。那我们就跟随苏轼一起去赏月色美景吧!
师:那本文中苏轼是如何描摹月色的呢?
写月色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师: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 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师:你试着用欣悦的语气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生朗读。)
师:他的朗读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 文)
师:是啊,月光如水,所以竹柏的影子就成了水中的藻荇,藻荇的浮游,又让人感到水的流 动。月光在朗照,那无形的静态的月光便有了动态的美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古人 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轼描摹的却是:明月庭中照,藻荇影中游。月色之美 尽在其中啊。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师出示板书填空: 的朗月世界
澄澈透明! 空灵! 皎洁无暇! 清朗幽美!
师:(板书) 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师:情因景生,景为情设,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出了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 景。表现了诗人独斟独酌,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感。眼前的朗月美景,唤醒了诗人心中 涌动的情,于是触景生情,作者不禁感慨道:……
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尔!
师:那何为闲人呢?
同学们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下面我们来看一则信息
(多媒体显示)(指一生)你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屏显背景材料:知识撷萃:(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 捕 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 的闲官, 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师:从这则材料中大家发现哪些信息?
他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
师:有道理。在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他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雅号——东坡,在黄州的 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师: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
师:“闲”究竟是什么意思?请你给“闲”字组组词,看谁组得词最准确、最合理。
空闲。闲暇。清闲。
师:是不是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的人就能欣赏到这月色美景呢?(生沉思、摇头)那“闲” 字还有别的意思吗?闲情逸致。
师:说说你的理由。
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 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你的理解很恰当。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 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
师出示板书填空: 的旷达胸襟
乐观积极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
师:(板书)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师: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师:同学们朗读得非常棒,读出了月色之美,我觉得有的同学更读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 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照亮了作者的心灵深处。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 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屏幕显示: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 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 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
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 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 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师: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以前被别人误解时,我都要沮丧好几天,跟苏轼比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 心胸坦荡,就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这时, 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更豁达。(掌声)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 消极的等待、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 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正如古人所说:“天将降大 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掌声)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让老师也特别感动。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 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 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 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 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师:最后,让我们用朗朗的读书声来读美文、颂东坡吧!
(生大声诵读课文,在诵读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
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
闲
↓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心无尘俗的旷达胸襟
【教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完以后,我从各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全面的反思,认为收获不小。
从教学设计上反思:
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朗读教学是成功的,因为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一个“书声课堂”,学生不但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而且很有深度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把学生引入具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设计三大板块:(同游承天,徜徉经典——赏明月清辉郎照大地——品千古美文感悟情怀)思路清晰,由感知文本到感悟意境到品味语言到课外知识拓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理解文章、感受思想。整个过程力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及教师引导下自我发展,探究质疑。这正符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读读背背理解的诵读要求。
从理论上反思;
我国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文言词句的丰富之美、意韵之妙,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到语言文学的魅力。如果说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就是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描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从理论上思考,我觉得对于文言文教学,我应将朗朗书声洋溢课堂。
从个人教学角度反思:
我觉得整个教学设计比较满意,因为它体现了我文言文教学的总思路,它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方法,更因为它是一个充满竞争和乐趣的课堂,是一个享受性的课堂。但是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大面积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太多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有效的引导学生将所知展现出来,而不知之处老师补充指导,真正让学生融入课堂,又能走出课堂。
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在这一点上因为自己准备的不够充分,做的还不到位,另外还没有全身心融入到课堂之中,缺乏激情;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今后需要改进。
读书人网将定期的对本页面进行更新,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读书人网(http://www.reader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