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鉴赏的佳作。上一节课我们本文
读书人网精心整理《荷塘月色》课堂实录:,更多出色文章请查阅读书人网:www.READER8.CN
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鉴赏的佳作。上一节课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文章结构做了一个简单介绍和梳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鉴赏一下作者笔下的美景——荷塘月色。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本文真正描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段文字?
好!那我们今天就先来研读本文的第4、5、6自然段。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三段朗读一遍,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三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景色?
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我请同学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
嗯,归纳得很好,简洁,准确:
第4段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的是“荷塘四面的景物”
板书: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
下面我请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同学为大家把第4、5、6自然段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请注意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尽可能地读出的情感。
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从大家的掌声中可以知道大家的赞许之情,这位同学朗读得的确很好。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这位同学朗读的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把这三段一起来朗读一遍。
大家读得也很好!这三段文字的确让人非常愿意去美美地朗读一番。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之美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研究的重点。现在我请大家来好好讨论研究这样三个问题:
① 这三段文字分别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
② 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
③ 这些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好,我们请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你来(分别板书每段所写的景物)
生:第4段主要是抓住:叶、花、香和流水
第5段主要是抓住月光、雾、云和影
第6段主要写的是树、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
师: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第二个讨论题谁来回答?
对,这三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板书:比喻 拟人
还有呢?还运用了映衬的手法。
师:嗯,还运用了映衬,也就是对比的手法,请你举例说明。
哦?你说“所有景物的互相映衬,才构成了一幅荷塘月色图。”这样解释“映衬”的手法可以吗?
不错,作者在这里面的确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板书:映衬),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譬如: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再譬如:荷塘四面的景物对“荷塘月色”也有映衬作用,使得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
远的意蕴。
除此之外,谁还找到了其他手法呢?请举手回答! 没有了吗?那么我提个问题:如果将荷香在一副图画中画出来,你会怎么画呢?
哦,有的同学说画几只蜜蜂或蝴蝶就可以了,不错,是个主意。那“蝉声”和“蛙声”恐怕画不出来吧!更何况文中还有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还有那“笼着轻纱的梦”等等,这些都是画不出来的。那我们看作者是怎么用文字“画”出荷香的呢?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同学们请注意,这里面作者运用了一种手法叫“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一种感觉转化、迁移为另一种感觉,例如把嗅觉转化为听觉,或者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等等。文中还有一个句子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请把它找出来。(板书:通感)
是哪一句呢?第五段中“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好!如此看来,第4、5、6自然段之所以写得十分美妙动人,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映衬和通感等艺术手法。在这些艺术手法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比喻和拟人。
比喻主要是借助不同类事物的相似点,来把描写对象某种特征更加生动地更加形象化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拟人主要是赋予描写对象以人的某种特征或情感,从而把描写对象写得活灵活现,摇曳多姿,妙趣横生。
映衬的作用我在前面提起过,还记得吗?那就是为了使不同的描写对象彼此辉映,融为一体,使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
那么,“通感”又有什么表达作用呢?我请同学来说一说。
哦?这位同学说的非常专业,他刚刚提到了一个词“意象叠加”,他说是作者是要把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意象叠加到描写对象上来,来表达一种似乎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
在此,我八卦一下,请问:如此专业的分析,你是自己感悟琢磨出来的,还是参看了相关的材料呢?
两者都有啊,说得好,我们就是既要去多看一些学习资料,也要多去独立思考琢磨。请大家为他“既看了,也琢磨了”而鼓掌!
这是通感的一个作用,还有其他的作用吗,谁还能说一下?
嗯,你说能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更好地领会语句的美好意境,那我们一起具体的来鉴赏一下这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
第一个句子是把嗅觉转化成了听觉。“缕缕清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似无,就如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给人以无限的飘渺和神秘的遐想。
第二个句子是把视觉转化成了听觉。月光和树影无比巧妙的搭配,仿佛变成了旋律和谐的“名曲”,在那静谧朦胧的夜里,不禁使人联想起那些美妙的小夜曲,给人以无限的温馨和幽雅的美感。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那么通过对通感含义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学习,你们可以试着说出几个运用通感的句子吗?
生:坐着小皮艇在激流里漂流,仿佛在激越的爵士乐中飞翔。
生: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生:她咯咯笑起来,笑声很甜。
师:好,三位同学写得都还不错,时间关系,同学们课后再去互相交流。
师:同学们请注意,我们要想真正把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第4、5、6自然段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
板书: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色 景物 手法 作用
§4:月光下的荷塘: …… 比喻、拟人 ……
§5:荷塘上的月色: 映衬、通感
§6:荷塘四面的景物:
一、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理念设计课堂教学
“三维目标”理念是《课标》和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教学实录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基本理念。
《荷塘月色》的第4、5、6自然段是文章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学的重点所在,而文章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宏观设计上,本教学实录首先是用重锤敲打教学的重难点,用了全部教学时间的近八分之七,以强化“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本着“必修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的原则,通过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通过对描写对象、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反复鉴赏玩味,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使他们“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通过各种循循善诱的手段,积极组织引导学生逐步地从文章局部内容情感的表达,到全文情感流露的表象直至使学生准确地探明作者“深刻而良苦的用心”,始终在努力实践着一个理念:“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二、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三、努力营造“主导”和“主体”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
暮
读书人网将定期的对本页面进行更新,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读书人网(http://www.reader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