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多灾多难的生活,方永刚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还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大学期间,他用的是救济被,拿甲等助学金。“所以说,我上大学,是党和国家供我念的书”,方永刚常常说,所以他对党怀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促使他以后投入到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工作这项事业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没有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我没有机会上大学,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方永刚说:“我经常对别人讲,我是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成才的,我是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受益者,我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
他在坎坷的人生中更没有萎靡丧志,而是表现出了惊人的刚强。在做牵引治疗的情况下,住院108天,他一连看了43 本书,并完成一部30万字的专著《亚大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 他近6年来累计完成1000多课时的教学任务,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同时,他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学院教职员工和学员举办了200多场学术讲座。在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的情况下,他一方面以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方面争分夺秒地抓紧工作。他表示:“不管癌症是中期是晚期,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我能舍弃我的生命,但不能舍弃我的事业;我不惧怕癌症,但害怕离开最钟爱的三尺讲台。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学、不停地写、不停地讲,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 他的顽强拼搏迎来了硕果累累,已经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家和军队核心期刊上发表4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8个奖项,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永刚的刚强意志,源于坚定的信仰。方永刚说,我就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忠实追随者!他说:“不管癌症是中期还是晚期,我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因为信仰的坚定,他矢志不渝,不懈追求崇高理想,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所畏惧了!
了解了方永刚,在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感悟到他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一个人们一直在思考和探讨的命题: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方永刚的答案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这不只是语言或书面的答案,更多的是他用实际行动在表达,甚至是用宝贵的生命在书写。他用毕生精力凝就的 “奉献”两个大字,带来了激情,更多的则是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和反省。
实际上,从整个人类繁衍历史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奉献再大,都不可能超过他从整个人类社会所得到的收获。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人类的文明在不断进步,科学的发展在不断延伸,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的提高。但现代文明的这一切,都是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斗不息,艰苦探索,顽强拼搏的结果。我们现在用电脑写文章,用网络发邮件,是何等的方便。可是,人类从结绳记事到发明文字、从甲骨记文到造字印刷、从鸿雁传书到传发电报、一直到现在的互联网的建立,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人不屈不挠的探索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回顾历史,有多少科学家为了某一个发现、一项发明或一个创造而穷困潦倒,艰难困苦,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没有这些奉献,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永远默默无闻的奉献,我们会有可能享受现代文明的今天么?一个人的奉献再大,也不可能超越整个人类社会所赋予他的东西,这绝对是不争的事实。
从广义的层次去讲:一个人对“奉献”和“索取”的不同抉择,还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两种截然对立的人生追求。或有益于社会,或有害于他人;或对社会做出贡献,或无偿索取他人的利益。前者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益于人类的进步;后者则站在了消极甚至与社会对立的一面。观察当今社会,也确有一些人只愿意索取。但他们的存在,是人类进步的障碍;他们的影响,也终究要被人们的努力所清除。就个人而言,他们的生存可以会有一些暂时的欢乐,但没有什么进步的意义;可以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但臧克家的诗句说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为世界上的高级动物――人,无论高矮胖瘦、轻重美丑,都有一副肉体的躯壳;同样,也都应该有一个“灵魂”。这里所说的灵魂,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他的理想、追求和信念。否则,那一具躯壳只能是酒囊饭袋,甚至行尸走肉而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过去许多伟大的志士仁人为我们做出过榜样;方永刚等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们又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时代需要这种奉献精神,奉献也会让我们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