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http://www.reader8.com/data/
2010年是科研处发展变化的一年。在校委班子的领导下,党校人事制度的各项改革成果都体现到科研处,从而激发了我处全体同志的工作热情。以前无力拓展的工作都在这一年展开,发挥了科研处的科研指导、科研协调、科研管理职能,推动了党校科研的转变与突破。
一、以制度创新为牵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实现科研重心转移,发挥了党校科研“思想库”作用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科研处积极引导与协调,我校教研人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实现科研重心转移。
1、通过落实校长包抓课题机制,形成全校“大科研”格局。校长包抓课题理念的提出,是党校科研工作的创新,是启动我校“大科研”格局的杠杆。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成了科研处必须探索的课题。年初,我们归结了《我校教研人员拟调研题目》提供给校领导,作为领导包抓课题的抓手;年中,根据学校目标检查的需要,我们对外写出《哈尔滨市委党校领导包抓课题实施办法》与《落实校领导包抓课题机制成果》汇报;年底,我们对校长包抓课题进展情况做出统计(见附件1)。通过以上摸索,校长包抓课题机制日渐清晰,从而完善了我校科研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这一机制运行,不仅推动了教师科研的深入,也推动了学员科研的展开。
2、以两项科研管理新政为契机,切实引导全校教研人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教研人员挂职锻炼与领导包抓课题一起,构成了党校科研管理的新政。科研处实地指导到市委政研室与平房区挂职锻炼同志、直接指导校内双岗双责同志、带动全校教研人员,以两项新政为契机,以理论联系实际,将感性升华到理性,有的放矢,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从而提出解决我市具体问题的现实思路和建设性意见,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参考。11名教研人员的调研报告,得到市领导签批,这标志着党校科研重心转移落到了实处(见附件2)。
3、积极联络《调研通讯》编辑部,努力推荐我校教研人员调研成果,为成果转化搭建平台。据不完全统计,一年间,市委党校教师在《调研通讯》上共发表18篇调研报告(见附件3),其中:尚瑞老师的《哈尔滨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初探》、胡永琴老师的《哈尔滨市民生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田晓伟老师的《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实践的能力》3篇调研报告被市主要领导签批。
二、积极引导,论文发表专著出版水平有所上升,信息宣传范围有所扩大,发挥了党校“研究机构”作用
1、加强科研工作督导检查力度,实施科研精品战略,引导我校教研人员完成论文90篇,发挥了党校理论研究与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其中,高端论文层出不穷,在《光明日报》、《中国农村观察》、《学习时报》、《科学社会主义》、《改革内参》、《中央党校工作通讯》等刊物发表的17篇一、二、三类论文(见附件4),在二类出版社出版发行学术专著2部(见附件5),显示了我校理论研究功底。
2、协调我校教研人员,与哈报等部门联合举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知识问答”活动,在《哈尔滨日报》共刊登17期专题问答(见附件6),发挥了我校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
3、积极搜集科研信息,加强信息编撰与整理工作,保证了我校科研信息发布的及时、规范。全年在《党校工作信息》刊发4条信息,在校园动态发布7条,在科研动态发出46条,促进了我校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全力组织,课题研究达到历史的新高位。
今年,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课题研究落到了实处。在研国家课题1项;省级课题结项4项、1项在研、6项立项(见附件7)。部级课题结项3项、报结1项、立项2项(见附件8);市级课题结项1项,立项1项;所立11项市党校系统课题经追加2项,最终13项获得结项(见附件9),开启了对区县党校课题管理与指导工作; 校级课题24项全部结项(见附件10)。课题管理达到57项,是历史上我处管理课题数目最多的年份。
四、确定方向,指导我校学科发展
协调七个教研部,召开学科建设会议,起草了《哈尔滨市委党校2010年学科建设规划》,提出学科建设发展思路:做强我校优势学科——党史党建、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学科;加强我校特色学科——科社、党风廉政、保密教育、党校教育等学科;培育我校基础学科——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力争以基础学科为依托,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作用,多出精品力作,形成学科团队,突出学科带头人。
五、科研获奖(见附件11),为学校争得荣誉
1、组织参加了全国党校系统第八届评奖活动,我校荣获全国党校系统课题项目中标奖。
2、组织参加了全省党干校系统评奖活动,我校荣获全省党干校系统第十四次优秀科研工作组织奖。
3、组织教研人员参加各级各类评奖,获得全国党校系统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党干校系统成果奖9项;市社科联成果奖7项;其他各类成果奖15项。我校10名同志被评为省党干校系统第七次优秀科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