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甲子,春华变秋实。当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当一条条道路延伸开去,当一座座桥梁飞架南北,当一盏盏灯火点亮山乡僻壤,我国城乡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60年苦心规划,60年辛勤建设,亿万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描绘出新中国从落后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挺进的宏大图景。
时光飞逝60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昔日的奢求早已走进千家万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憧憬,正在逐步实现。还有更多悄无声息、点点滴滴的变化,在我们身边讲述着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动人故事……
城镇发展
城市集镇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加速推进
8月19日,湖北省仙桃市彭场镇共同村49岁的村民张道兴在家吃过早饭,步行到宏祥无纺布制品有限公司上班。下班以后,张道兴在超市买菜,回家做饭。10多年来,当地以无纺布产业为龙头,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和产业化。“我们的环境和生活,和城里并没有多大差别”,张道兴自豪地说。
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深圳早已成为新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快速城镇化的缩影。
“中国正在和即将发生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副司长张勤说,快速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成为中国解决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2008年底,我国共有城镇人口6.07亿人,城市数量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了498个,城镇化水平达45.7%,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6%提高了3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近1个百分点。城市已经成为新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
继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一届伟大的奥运会后,世博会、亚运会等国际盛会也将在上海、广州举行。走在最前沿的中心城市里,跨国公司总部云集,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已经成为展示新中国60年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而“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的小城镇,则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骨干和基础。
跨越城市的铁路、公路、桥梁,打通了城市之间的血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及辽中南、中原、武汉、长株潭、成渝等城市群,以不到全国1/1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1/3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以上的GDP。城市群已经成为主导我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地区,彰显和提高了国家综合竞争力。
从早期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到近两年的天津滨海新区规划。科学合理,更具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城乡规划,为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指导和调控。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正式施行,以往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城乡二元规划管理体制被进一步打破,城乡统筹规划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市政建设
公共设施大步跨越
公交优先渐入人心
去冬今春,家住内蒙古包头市包钢友谊小区的班素芬老人乐乐呵呵地过了个冬天,“从前屋里冷,冬天难熬,现在盖薄被子、穿拖鞋就能过冬喽!”经过供热和建筑节能改造,班素芬家的室内温度一下子由13摄氏度升到23摄氏度。尤其令老人高兴的是,每平方米260元的改造成本中,住户仅需承担20元。“70多平方米的房子,只花了不到1500元!”
新中国成立60年,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市政公共设施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满足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能源是城市运转的动力。从上世纪80年代的焦炉气,到90年代的液化石油气,再到21世纪初更清洁的天然气,目前全国燃气供应总量达630亿立方米,用气人口3.2亿,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847倍和174倍。城市供热由小锅炉区域供热,发展到城镇集中供热,再到供热计量改革加快推进,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0亿平方米,较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20倍。城市供水由简单粗放型供水,发展到城市供水与城市节水并举,人均生活用水量从38升提高到178升,用水普及率从42%上升到95%,水质检测标准已达到发达国家同等水平。
交通是城市运转的载体。目前,全国有路灯1400万盏,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24倍;从传统的白炽灯,发展到更亮、更节能的LED灯;从用电,发展到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小小的路灯,照亮了60年城市发展的道路。我国城市道路长度25万公里,面积43亿平方米,较新中国成立时分别增长了23倍和58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大量应用,全面提高了城市道路桥梁质量和承载量。全国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12.5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了近4倍;全国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比例,由90.5%和65.8%增加到98.54%和88.15%。
每年夏天,72岁的美国人利文斯顿总要带着妻子到世界各地旅游。今年夏天来到北京,他们特地各办了一张公交卡。“北京的公交和地铁既方便又便宜,特别是新修的地铁,不逊于任何发达国家。”利文斯顿先生说。自1969年北京地铁1号线开通以来,经过40年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0个城市拥有共29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运营里程达到776公里。公共交通更是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07年底,我国城市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34.80万辆,是1978年的13.5倍。全国共230多个城市设置了公交优先车道或专用车道,搭公交、坐地铁,逐渐成为大多数城市居民出行的优先选择。
人居条件
居住环境愈加优美
住房条件日益改善
2008年10月6日,联合国人居署在内罗毕宣布,南京成功治理并开发流经市区的秦淮河,授予中国南京市政府“2008年年度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同时授予中国绍兴市政府、张家港市政府“联合国人居奖荣誉奖”。由联合国人居署1989年创立的“联合国人居奖”这一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励,截至2008年中国已16次获奖。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的蓝天天数比去年同期多23天,一、二级天气比例达到80%。北京空气达标天数从1998年的100天、占全年的27%,增加到2008年的274天、占75%,10年间增长了近50个百分点。
高速城镇化中的大规模建设,使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一度恶化。国务院于2001年召开了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确定了21世纪前10年城市园林绿化的奋斗目标。如今,城市数量增加了、面积扩大了,但绿地并没有减少。至2008年底,全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已达174.7万公顷,公园面积21.8万公顷,分别是建国初期的9.42倍和12.8倍。全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三项绿化指标分别为9.71平方米、33.29%和37.37%,获得命名的国家园林城市达139个。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系统已基本形成。到2008年末,全国环卫系统从业人员达到110万人左右,环卫清运车辆总数达到7.64万台(辆),与2000年相比增加60%。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已达500座,日均生活垃圾处理量31.53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6%。城市污水处理厂数量由1978年的37座、日处理能力64万立方米,发展到2008年底的1529座,日处理能力8836万立方米,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
“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是人类的梦想,我国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持续改善。目前,全国人均住房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4平方米,发展到2008年底的接近30平方米。进入新世纪,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等构成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建设不断加速。到2011年,我国将基本解决现有1000万住房困难的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在世界陷入金融危机之际,中国城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惊叹,也为世界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去年底在我国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上,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女士高度赞誉中国改善人居环境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