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教学相关 > 家教指导 >

移走沟通的“绊脚石”——为师生沟通的常见心理障碍把脉

2007-01-23 

移走沟通的“绊脚石”——为师生沟通的常见心理障碍把脉

良好的人际沟通首先取决于双方的心理是否健康。只要沟通的一方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沟通就难以顺利进行。

过去教育心理的许多研究一般只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相对忽视了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近年来确实有不少有关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和报道,读后使人忧心忡忡。

这里罗列和浅析了师生沟通中几种双方常见的心理障碍,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行动。

教师常见的心理障碍

1、唠叨

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等曾在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中指出:许多教师都患有一种可以称为“唠叨”的心理疾病,而且越是资深的教师越感觉不到这种病症。

“唠叨”病的主要症状是话特别多、啰哩啰唆,并经常不分场合、事无巨细地指责学生,还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诲人不倦”。

请看“唠叨”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一日之计在于晨。晨会课上,同学们都精神焕发,准备迎接新一天学习生活的挑战。

可是班主任却开始了今天的第一场唠叨:

“吴刚啊,你的记性可真好!昨天忘记带算盘,今天又没带来!看来以后要找个医生来诊断一下,你是否真的患有健忘症1

“看你们唧唧喳喳的,今天好像很开心啊?昨天你们的外语考得怎么样?!你们难道都不懂什么叫做羞耻?今天放学统统给我留下来补课1

于是,学生原有的好心情被一扫而光,大家都开始感到:“今天比较领,比较烦1

其实,如果把这些批评改在下午放学时进行,就可能减少许多学生的反感,效果也许会好得多。

“唠叨”病的根源在于教师本身对师生关系的错误定位。由于传统文化赋予了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地位,伴随着教学生涯的增长,教师一般会越来越习惯于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越来越不在乎学生本身的心理感受。因为,不管你说什么学生都必须听。长此以往,一些教师就形成了这种自己感觉不到的坏习惯。

“唠叨”病的主要危害是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厌烦感,认为教师真是一个“烦老师”,一有机会就想从教师身边消失,因此教师即使有再好的沟通愿望也无法实现。

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唠叨”病的症状出现,教师首先必须反省自己的师生观是否正确。其次应该经常考虑自己讲话的时间、地点、对象和场合是否适当,检查自己讲话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效率比”。否则,还真可能患上令人讨厌的“唠叨”病,并且逐渐演变成久治不愈的“慢性脖。

2、强迫僻

强迫僻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将自己喜爱的观念或事物强加于人。另一种是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或事物强加于人。教师的强迫僻一般属于前一种。

一些教师常常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最好的意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把学生视为灌输自己一切价值观的最好对象。

例如:

一个高二的学生虽然文理俱佳,但他很喜欢文科,打算在高三时转入文科班读书。这时,酷爱理科的班主任每天都对这个学生进行“策反”,翻来覆去地向这个学生灌输自己的想法:

“你啊,太年轻了。文科有什么好,学的东西都是空的,有时还要受政治的冲击,不像搞理科的人那么稳定。‘文化大革命’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过去说掌握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看来还是对的嘛。你看,出国的人也是搞理科吃香。所以,我坚决反对你学文科!

“有句古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后你一定会懂得我是真正的为你好。所以,不管怎样,现在我得全力阻止你的愚蠢想法。”

也许,一个未来的文科人才就此被扼杀在摇篮中。

又如:

一位教师从小就学习弹钢琴,非常醉心于古典音乐。所以,他希望他的学生们也能跟自己一样。可是,现在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于是,这位老师就经常对学生说古典音乐如何优美,流行音乐如何庸俗。如果在学生的书包里发现了流行音乐的磁带、CD等,他还会奚落或训斥学生一番。甚至在家长会上,他还要求家长们在家里尽量禁止学生听流行音乐。

这位教师的做法使学生非常反感,有一次他的一番话还差点引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公愤”:他在大大赞扬了世界三大男高音后,还顺带讥讽了几个流行歌手。而这几个歌手恰恰是这些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

跟有强迫僻的教师交往和沟通,学生不但不会有愉悦感,而且还会有剥夺了自由和自主权的感觉。所以,学生碰到这样的老师,只会产生“快点躲着走”的念头。

造成强迫僻的主要原因是以己度人,甚至还有些自恋和自大的性格。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对自己的自我意识作一些反剩

强迫僻的克服,主要是要真正懂得了解与尊重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教师经常进行“换位式”思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当然,不断接受各种新思想、新理念,不断完善和塑造自己的良好性格才是克服这种心理障碍的根本途径。

3、角色固着

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名词。它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论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所表现出的思维倾向、行为方式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许多不断变化的角色。如一位女教师就可能要扮演教师、妻子、女儿、媳妇、领导、职工、乘客等多种不同的角色。如果一个人不顾环境、场合等因素固守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角色固着会给人际沟通造成较为严重的障碍。对于师生沟通来说,情况也是如此。

一些研究指出,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人罗列了教师的12种不同角色:

1)、社会的表征

2)、行为的示范者

3)、知识的来源和学习助手

4)、学生行为的裁判和调解员

5)、团体领袖

6)、自信的支持者

7)、代理家长

8)、不良行为的侦探

9)、保姆

10)、泄愤的目标或替罪羊

11)、亦师亦友

12)、偶像

当教师扮演的角色十分适宜时,师生沟通就会比较顺利。如果教师固着于某种角色不善转换,师生沟通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例如:

在迎接新世纪的班会上,同学们唱的唱,跳的跳,都兴奋异常。这时,同学们的胆子比平常大了很多。他们把一贯不苟言笑的校长也硬拉上了台。

这位校长接过话筒,勉勉强强唱了一首歌后,又恢复了平时的角色,用四平八稳的声调又开始作起了报告:

“同学们,今天大家都很高兴,我也很高兴。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今年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对我校在区里‘争三保四’的艰巨任务,大家一定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不能掉以轻心。大家要努力学习,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

于是,每个人的行为都开始拘谨起来,情绪也逐步降温,整个会场再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欢乐气氛中去了。学生们都在心里说:“这个校长可真不识时务,让人扫兴。”

要克服角色固着的心理障碍,就要学会调节角色行为,即根据身份、场景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举止。调节角色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难做到的。因为人人大脑里都有一套警戒调节系统,它会根据情况随时调节人的行为。

但如果在非常熟悉的人面前,这套警戒调节系统就会“渎职”,甚至连对方在对你有所暗示时还不能察觉。教师在他们的学生面前就经常会犯这类错误。因此,教师要克服角色固着的心理障碍,关键是要在司空见惯的场景中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经常告诫自己要“审时度势”,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成功的沟通好手。

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自卑

自卑的主要表现是缺乏自信。自卑的人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表现为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这种心理状态在与权威、长者、名人交往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造成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大体上有三种:

①对自己的期望过低或过高

对自己的期望过低的人把自己的交往和沟通圈子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以与身边人的自然交往为满足。他们从来不想去主动开辟新的交往和沟通渠道,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的人在与人交往和沟通时总是害怕失败,担心遭到别人的耻笑和拒绝。

②大人的期待和评价

一些孩子从小开始各种重要活动都由大人包办代替,不让他承担独立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任务。那么,他就会安于现状,依赖他人,没有主动性。这样的孩子上学以后,教师、同学也一直会认为他缺乏交往能力而不给他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本身也乐意接受这种评价,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自卑心理。

③人际交往和沟通中的消极体验

有些学生本来并不自卑,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经历了许多失败,并把这些失败消极地归因为自己的无能,从此变得自卑起来。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引导:

①教会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名言对有自卑心理的人来说非常重要。但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一般人正好相反——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才是关键所在。

教师是除了父母之外最了解学生的人。因此,他们一旦发现了孩子身上的优点,就应该及时认同并加以公开表扬,让这些孩子逐步地增长自信心。然后,要教他们学会扬长避短,不断发掘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②调节好学生的认知方式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归因。不要把一切的挫折和失败都归结到自己的能力等因素上,而是要客观地分析各种实际情况,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去。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认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面性,懂得如何辩证地对待并且转化自己的一些弱点。

③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这类学生担任某些工作或职务,通过实际锻炼将他们身上胆小敏感、优柔寡断、应变能力差等消极性格特征逐渐转化为独立性强、开朗、善于社交等积极特征,以增强他们的心理优势,逐步地真正战胜自卑。

当然,要让学生真正地战胜自卑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心理工程”。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挚爱。因为只有当学生感受到人们对他的真正关爱时,才能在心中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这里我们来看一个国外孩子的真实感受:

我是一个残疾女孩,天生一张豁嘴。从6岁上学开始,我便感到自己是一个很难看的小女孩,没有人会爱我这个“丑八怪”。

二年级时,我们班级来了一位新班主任。她身材丰满,面容姣好,全身散发着阵阵的幽雅香气。学生们都很愿意和她亲近。可是,我还是不大敢和她主动说话。因为我一直很自卑。

学校一年一度的听力检查开始了。

我记得,去年的方法是老师让我们捂着一只耳朵,听她说几句轻轻的耳语。内容一般是“天空是蓝色的”、“你今天穿的衣服很好看”等等。

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在等待期间,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不知道老师究竟会说什么,因为我的一只耳朵确实不太好。

轮到我了,我用手假捂着耳朵。这时,像是从远方传来了上帝的声音,一句话犹如春雷回响在我的耳边,老师慈祥亲切地对我说:“你如果是我的女儿就好了1

到现在为止我还认为,没有哪一个同学有我爱这位老师爱得这么深。因为她让我找到了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尊严和自信,驱走了我心中自卑的阴影。我将一辈子感激她。

2、羞怯

羞怯是学生常见的沟通障碍。这里的羞怯是指人在沟通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的行为。

学生的羞怯一般有三种类型:

①气质性羞怯

这种学生生来就属内向气质。他们的脾气比较沉静,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甚至常怀有一点胆怯的心理。他们举足投步、寻路问津也思前想后、顾虑重重。属于这种气质的学生为数较少。

②认识性羞怯

造成这种羞怯的原因是过分注重“自我”。他们的患得患失心太重,生怕自己的言行被人耻笑。他们说话做事都要有绝对的把握才进行,不敢冒一点风险,因而老是受环境和别人言行的支配,缺乏主动性。久而久之,便羞于和人接触,更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

③挫折性羞怯

这种类型的学生以前并不羞怯,也许性格还较开朗,与人交往时也是积极主动的。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他们经历了一连串的挫折。从此,他们开始变得胆怯怕生,消极被动,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造成学生羞怯心理障碍的大多数原因属于后两种。根据统计,四分之一的羞怯的成人在儿时并不羞怯,也有相当数量的羞怯儿童长大以后却不羞怯了。

学生羞怯的形成主要是在后天。它是在家庭、学校和工作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可以克服的。克服学生的羞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调节学生的认知方式

关键是让他们形成这样一种认识:人不可能事事正确。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即使说的不对,还可以加以改正。事情做得不成功,也可作为前车之鉴。人的聪明才智就是在实践中增长起来的。

②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可以从易到难地给这些学生布置一些人际交往的任务,让他们鼓起勇气,逐步学会主动与教师及其他人沟通。只要他们能够迈出第一步,以后的成长就会顺利得多。

③教给他们一些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要指导这类学生多观察生活、观察别人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加以具体地辅导。

例如,一位心理辅导老师这样来帮助一个社交方面特别羞怯的学生:

第一步——鼓励她和家人主动交流。

教师通过和她家里人的沟通,让他们有意识地加强和孩子的交流。他们家规定,饭后半小时什么事也不干,专门和孩子聊天。可以让孩子谈谈耳闻目睹的事情,也可以谈报纸、电视上的事。孩子渐渐地就能在家里较为随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第二步——鼓励孩子和同班同学多交谈。

教师组织了一些同学下课时有意识地与她多交谈,同时还让语文老师经常要求她做一分钟演讲。开始她演讲时还是满脸通红,结结巴巴。但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她终于能在讲台上作时间较短的演讲了。

第三步——叫孩子去附近的商店购买物品。

平常因疼爱子女,家长从不让孩子去买东西。教师让家长特意将家里购买日常用品的任务交给孩子去完成。一段时间后,她已经能和半陌生的人说话,同时再也不会面红耳赤了。

第四步——安排她和陌生人交谈。

开始教师请一位高年级的同学和她交谈,但她还感到有点心慌。于是教师就安排她和年龄小一些的同学聊天。适应后,她已经能主动找高年级的同学交往了。同时在这个阶段,她终于能够在讲台上进行即兴演讲了。

教师就是按照熟悉——半熟悉——陌生、有准备的演讲——即兴演讲、家庭——学校——社会这三条线渐进的方法逐步消除了这个学生的羞怯心理。

这种方法是心理治疗方法中的一种系统脱敏法。要扫除师生沟通的心理障碍

移走沟通的“绊脚石”——为师生沟通的常见心理障碍把脉[全文结束]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