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学生在高考前夕,把她自编的文集送给我,前有一页赠言,不长,抄录如下: 要毕业了,把三年来所有的作文搜罗了送给您。找得着的,都在这儿了。十八岁生日的前夜,我把这些作文打印出来编好。在高考前用去这样一整天,也许真是奢侈。然而我不会后悔,三年了,我的语文学得不算好,但是我学到了真诚。 妈妈说我有股酸腐之气,又说文章拙劣,拿不出手。我没什么可害羞的:自家的孩子不说丑。每每翻看,心中只有感激。感激你三年来花时间看了这些带着稚气、带着缺陷的文章。 我常常觉得是孤单的,总觉得我想说的别人不懂。后来降低了要求,只要有人能真诚地听我说话就行了。然而,不知不觉,我连倾诉的对象也没有了。每周一次的作文,便成了我渴求的“说”的机会。我现在开始理解小孩子的苦了,他们的悲哀在于,他们真诚地说出的话,大人往往不理不睬。 老师,知道您对我这样一个“小孩子”的意义么?您说,我又怎会为这份渴求而羞愧?这些作文,是我成长的痕迹,就像一颗掉落的牙齿一样真实碍… --引用“小孩子”的话,是为了请读者和我一起,从中体会一个孩子在青涩的成长期中的孤独悲哀。这份孤独悲哀,源于无人倾听。由此想到,我们现今的教育中,倾听往往被忽略了。 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兴冲冲地说着今天学校里发生的趣事,而家长却满脸不耐烦地打断孩子:“去,去,做作业去,整天尽关心这些无聊的事1面对孩子的挫折,不愿意耐心地倾听孩子说原因,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久而久之,孩子便没有了和家长交流的欲望。那么,在学校里,情况是否有所好转呢?不少教师能敏感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会找他来谈一谈。所谓“谈一谈”,一般是“教导”、“诲人不倦”,因为一般都是以老师说为主,学生只是听众。据我观察,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学生开口说话的时间一般占不到20%,有的学生甚至于只反复说一个字--“嗯”。走出办公室,学生往往长舒一口气--不是因为问题得到了解决,而是庆幸训导终于结束。 其实,当孩子有困惑时,老师家长的角色应当是心理疏导者。最有效的方法,并不是通常的指导、建议,而是倾听。心理疏导者首先要做的,是真诚、专注、耐心地倾听。当学生把困扰已久的烦恼一股脑儿地说出来时,心理上就会产生轻松感、解脱感,所以倾诉是缓解心理压力、摆脱抑郁状态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倾听是尊重,倾听是一种关怀,体现着平等的意识。 现在谈到教育,谈到师生关系,人们往往喜欢谈新理念,可是如果不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倾听做起,教育就失去了对话的平台。试想,如果我们不愿意听孩子诉说,或者只顾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喋喋不休地说,又如何体现“平等”?而如果没有以平等为基础的和谐民主的氛围,教育上的许多难题又如何解决? 合上这本文集,心里颇不平静。批改学生的作文,是我的日常工作,我每次顺手在作文上写下几句亲切的话,只不过是想到曾有个孩子在这张纸上认真地写自己想说的话,没想到孩子是那样地感激!我记起一位名师的话:当孩子和你交谈的时候,你应当弯下腰去倾听,别让他们仰着头对你说话。--我们长得一样高,我们的眼睛互相平视,我们的心可以在一起跳--孩子,说吧,我在听呢。
孩子说吧 我在听呢[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