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网络小说 >

望春风

2017-06-23 
儒里赵村,江南一座简朴而风景如画的乡村,号称祖先是世代簪缨的高门望族。在这里,似乎天大的秘密都能守得住。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望春风 去商家看看
望春风 去商家看看

望春风

儒里赵村,江南一座简朴而风景如画的乡村,号称祖先是世代簪缨的高门望族。在这里,似乎天大的秘密都能守得住。浩劫岁月中维持完整,时代变迁中悄然离析。小说刻写家乡的村庄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和村庄的遭际变化,描写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运动,并展现它可能的未来。

网友对望春风的评论

在书的封面上,作者写了一段话。“1958-2007 曲终人散之时,重返归乡之路”。时间跨度正好50年。其实我认为这本书描写了的时间跨度更准确地说是从49年到07年。这60年的意味,从时间上相信大家也能看出些许端倪来。
小说用每一人称展开,讲述了一个村庄及这个村庄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的命运。
小说的情节可以是黑色的,但叙事决不沉重。但又能从这不沉重中读出深深的重来。
小说共分为四个大章节,从“我”的视角娓娓道来。在每一章中有个主要的人物,但所有的人物都有着关联。描写丰富生动,也与江苏那边的农村当时的情况及人物风土相合。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带入故事情节的发展的。
先讲“父亲” ,父亲是个算命先生,因此一出场就有种神秘感,再随着进展,发现这个乡下算命先生身上还有更多的秘密。这个秘密最后暂时以父亲上吊自杀而掩盖。
第二章 德正,一个孤儿,到了新社会后,因为赤贫而成为了村里的知书,但为人重义报恩,仁厚又不乏智慧。通过这个人物我认为主要揭示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农村景象。
第三章 余闻 是对前二章中出现的人物进行补录,一点点将前两章中出现的一些谜解开,到此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主要对母亲做出了描述,在前二章中那个隐藏在深处的母亲终于浮出真相,但真相却伴随的母亲的离世,“我”与母亲永远只停留在一个精神上的沟通而无法在尘"rest":"世享有一点点的世俗欢愉。<br /> 第四章 春琴 在第一章中,父亲这个算命先生让春琴受父母之命被迫嫁给比他大26岁的德正。春琴在整个故事中就一直是个主要人物。到此,中国已进入大搞经济建设的洪流中,农村及农民的命运在这股洪流的胁迫下更是无处躲藏,被挟持着跌跌撞撞着失去了自己的家园。<br /> “曲终人散之时,重返归乡之路”。当主人公们想要归乡时,已年近花甲。故乡就成了梦里的一种象征,就成了自己在这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最后眷念,以前的惯常,到现在反而成了一种奢梦。<br /> 这本书也是一本关于小人物的编年史,虽然虚构,但真实。也是为小人物立传。作家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就是不要让历史陷于虚无,陷于没人活人平常人的讲述。他们身上有着明显的悲剧色彩,哀而鸣,悲而泣。<br /> 从这60年的农村变迁,我仍看到的是撕裂,是中国乡绅文化最后的哀鸣,是中华文化在与世界同步的过程中自我断裂。人心故动荡,精神家园故丢失,我们每个人都在隐隐作痛,多元多极的社会最终成就成现在这么一个单极社会,背后失落的东西有谁能看到呢?<br /> 这几十年来,中国的变化太快,快的让我们的心灵没法跟上变化,心灵在这种快速变化中变得无所适从或困于各种的选择与评判中。而选择与评判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好的。我们的心灵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也有些失控了,我们变得有些盲从,或过于自信,或过于悲观。我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在某个时间突然怆然、突然悲伤、突然茫然、突然空虚起来。当我们想得到的越多,我们的撕裂就越大。<br /> 从我自身而言,很少有一种根的感觉,是种进步呢?还是种无可奈何呢?荣格评价过他于尼采在心理上的区别,尼采疯了,因为他沉醉于他的精神世界,而与现实联系很少,没有什么稳定的现实能将他在驰骋宇宙时及时拉回到实在的世界中。而荣格自评,他的家庭、孩子都给他与坚实的现实基础,让他能将精神世界与现实友好地统一在一起。<br /> 看到望春风中的那些有血有肉的生命在时代的大潮中被抛来抛去,我想到了上面荣格的评述。我突然明白了,我们这些中的大部分的小生命其实并没有根,或根并不深。所以当大潮来临时,我们就被拔起,被抛动,只能随波逐流。<br /> 小说里乡村中最后一个士绅,在一场旁人看来已经算很温和的批斗会后,选择了自杀。其实代表中传统中的最后一点风骨已失。余下的就只有无根或浅根的小生命了。<br /> 小说的最后仿佛就是一个轮回,时间回到了50年前,那时春琴只比“我”大五岁,也算是同龄人,他们终于走在了一起。他们幻想能在农村的废墟中重新建立一个象过去一样的农村。在这个梦里,“我”的母亲也从花从中走来.......。<br /> 最近还在看另一本书,《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对“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了进步的加强认识。但我清楚,历史最后终有一天会显露出它最真实的一面来。在那本书上我看到一个个满怀理想的中国人一一在历史性的舞台上煯煯生辉。<br /> 再回来。小人物们虽然在大时代中不能独自写下浓重的一笔。但也留下了许多记忆与历史,这种记忆会代代相传,并且在我们的后代中这种记忆会在某个时候被激发出来,有时能会以一种很偏激的方式,也有可能我们的后代有了更好的认识,能真正翻译出这些记忆传承背后的东西,而以另一种方式来记住我们。<br /> 每个人的人格是独立的,但这种独立背后是多么复杂的连接。本小说中,也展示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复杂联接。我想可能还没有人能对人与人之间复杂联接做出预测与评价。我们所能评价的只有自己的内心。<br /> 最后再引用荣格的一个观点,人是除创物主外的第二个有创造力的物种,因为我们能创造,所以我们才赋予了世界以意义,并给自己以意义,但具备这种创造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心理上的伤害,我们能创造,但我们却无法控制自己能创造出什么来,这些创造物将能还以我们什么?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是无知的。这也许就是整个人类的宿命吧。"

能够体会出作者想要描绘的那个宏大的社会巨变给江南乡村带来的变化,作者将这些变化一点点塞进书中的各个角色之中,但是相比《平凡的世界》带给读者的那种震撼,这本书中更多的是旁敲侧击的朴实描述,那种社会巨变给乡下百姓带来的财富、价值、思维方式、环境污染、生活方式的巨变,书中可以了解,但是少了很多转变过程中刻骨铭心的痛。

对作者获奖的《江南三部曲》还是挺期待一读的,希望比这本书更精彩。

延续了江南三部曲的风格,无论是故事的内核还是人物的特点,都可以在三部曲里找到影子。晚年陆秀米式的与世隔绝,姚佩佩式的命运感,谭端午式的颓然…春琴,梅芳,赵伯渝每个人都似曾相识又每个人都始终游离。语言依然典雅;叙事结构似乎又找回早期的感觉,能看到古典小说的叙事特点以及卡尔维诺的影子。

超级推荐这本书。不过需要说明,大概要看到三分之一后,才会进入状态。好小说给人的感觉是越来越好看,这本就是。看到最后,有好多地方让我拍案叫绝。有一个小细节:格非化用了Ezra Pound的一句诗,来说他笔下的人物的“幽灵感”,特别精彩。
陆智昌的封面设计更不用说,简洁大气,大师风范。
我觉得这本书可以让格非再拿一次茅盾文学奖吧。

这部小说里的人物特别多,一开始进入有些困难,真是边做笔记边往下读,渐渐就顺畅了,就进入故事当中去了。格非的语言阅读起来从来都是一种享受,让人忘却周遭的人事。我想创造如此多的人物,也是格非自己的一次挑战吧。

2001年的暑期,在上海书展听了格非先生的一个讲座,后来就买了春尽江南……印象较深的是格非先生在讲座中提到现在好的故事越来越难讲的这个意思。
不过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这还能算是一个好故事。细微处透露出格非先生的悲悯,广宽的胸怀。

读这部《望春风》,我想到很多,想到格非获茅奖的“江南三部曲”,也想到他的《雪隐鹭鸶》。格非老师对《金瓶梅》有着极其精妙又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分析,社会内部的文化和人情,他是了解的。感觉这次他是把文学批评的精华运用到创作小说里了。很有意思。

“被切断的其实不是返乡之路,而是对于生命之根的所有幻觉和记忆。”现实的故乡早已死去,可怕的是关于故乡的念想也油尽灯枯,所有的一切都在不可逆的走向死亡。格非在“将死未死之间微不足道的停顿”之上建构了一个颤颤巍巍的乌托邦,以望春风。

首先是被封面吸引了,毕竟本质颜控,阅读的时候一直想到前段时间看的电影《百鸟朝凤》不知道为什么,结局真的像格非说的那样,给了点儿希望。

与《山河岁月》较为类似,同样的时间跨度,相似的人物,当下的描写较为潦草,文字没有了早期作品中迷失的韵味,还是值得一看,毕竟现在佳作太少了

喜欢望春风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