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伯罗奔尼撒战争

2017-04-17 
《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公元前5世纪末的近三十年里,古典世界被一场冲突撕扯得四分五裂,那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在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伯罗奔尼撒战争 去商家看看
伯罗奔尼撒战争 去商家看看

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公元前5世纪末的近三十年里,古典世界被一场冲突撕扯得四分五裂,那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其历史背景之下,这场战争的戏剧性、决定性和毁灭性可以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希腊人同室操戈:一方是雅典人,他们拥有辉煌的殖民帝国、民主制与政治权利的丰富传统,以及光辉璀璨的文化成就;一方是军国主义、寡头统治的斯巴达。这场战争带来了一个残暴时代,一度管束着希腊战争行为的粗糙法则也遭到悍然违背,致使生命和财产受到极大损失,派系斗争和阶级矛盾大大激化,希腊政治向民主制发展的趋势遭到逆转。曾经奠定了希腊文明基础的习惯、体制、信仰和约束无不土崩瓦解。

网友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评论

伯罗奔尼撒战争对应中国历史是春秋时期的事,主要的史料来源也就是修昔底德的书,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事情应该已经湮没了。作者就现有的史料把战争的起源、进程、节点、逻辑梳理的很清楚,整个线条是清晰的。但作者的观点不中立,对雅典和她的政体有明显的偏爱,似乎雅典的政治和作为就是正确的,哪怕屠城、杀功臣也是情有可原的。斯巴达则是因为独裁体制而邪恶。个人看法,生活在雅典盟邦内的诸城,并不比斯巴达的盟友幸福,雅典的贪婪和对盟友的压榨也是有目共睹的。雅典的公民圈子非常封闭,他们也不愿意和后来者分享政治权利,非公民的雅典人政治上完全没有上升的通道。但书中也承认,哪怕是希洛人也是有可能获得斯巴达的公民权。斯巴达双王的权力与后来欧洲国王权力完全不可比,受到公民大会、祭祀等力量的限制,更无法与中国皇帝集权相提并论。不过作者也不讳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对抗与美苏之间对抗相似,那么他认为谁正谁邪也就一目了然了。个人推荐本书与汤姆霍兰的《波斯战火:第一个世界帝国及其西征》一起看,可以把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串起来了解,仔细阅读,可以发现两个作者的观点也是微妙差异的。最后,我发现本书还有另外一个译本……那本没看,不知道哪本翻译的更好。

看完引言部分,解答了我心中的一个疑问。本书是基于四卷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单卷本缩写版。后者包括《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阿希达穆斯战争》、《尼基阿斯和约与西西里远征》和《雅典帝国的覆灭》,属于专业性质的学术著作,而本书则是一部可读性比较强的、面向大众的普通历史读物。

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希腊的早期政治实践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而发生在公元前五世纪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也为解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东西方冷战提供了先验的镜鉴。

希腊世界是由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城邦组成,在战争爆发的前夕,基于政治理念、经济利益、地理分布和历史恩怨,形成了分别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两大阵营。

作为盟主和成员,各有各的算计。最初,只要能够维持自己的权威和利益,作为盟主的斯巴达和雅典并不愿意轻启战端,但作为成员国的部分城邦,如科林斯等,则希望借助盟主和这个盟邦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私利,遂导致紧张的对峙局面日益加剧。

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发生在遥远国度的争吵”——科林斯欲染指埃比达姆诺斯,报复其前殖民地克基拉,雅典介入,导致科林斯与雅典结怨。底比斯偷袭普拉蒂亚,借机遂其侵吞、主宰希腊中部玻俄提亚的私欲。雅典封锁墨伽拉,引起墨伽拉的强烈不满,导致双方的战争一触即发。

如果斯巴达和雅典能够冷静地掌控局面,战争"rest":"也并非不能避免。在雅典采取的有限威慑手段未能奏效时,伯里克利对局势和战争预期的误判,听任战争自然发展而不肯妥协,因此,伯里克利对战争的爆发应负有主要的责任。斯巴达国王阿希达穆斯二世并不想打仗,但科林斯、墨伽拉和底比斯等极力怂恿,尤其是科林斯竭力想把联盟拖入战争,向雅典报仇雪恨。最终,伯罗奔尼撒战争还是不受控制的爆发了。<br /><br />作者以历史学家的严谨笔法,条理清晰的讲述,再现了伯罗奔尼撒大战波澜壮阔的场景。尽管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的规模、双方投入的兵力以及战争涉及的地理范围,都不算太大,但在公元前的五世纪,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这已经是世界范围的大战了。<br /><br />作者从战前的形势、战争爆发的起因讲起,介绍了从公元前431开始的10年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战场一会儿在雅典的城外,斯巴达蹂躏和破坏雅典的阿提卡地区,夷平雅典忠心耿耿的盟邦普拉蒂亚。一会儿在希腊的中部,如埃托利亚战役,科林斯湾咽喉要地纳夫帕克托斯的争夺战,奥尔匹附近的两军对垒,以及苏格拉底作为一名重装步兵参战的德里昂战役等。一会儿在希腊的北部,如色雷斯战役,由于作为舰队指挥官的修昔底德贻误战机,导致安菲波利斯陷落。一会儿在遥远的西西里岛,雅典第一次进攻西西里岛,攻占墨西那,控制墨西那海峡。一会儿又逼近斯巴达,雅典攻占皮洛斯,进而威胁斯巴达等。<br /><br />从公元前421年开始是暂时休战的7年“和平”时期,在此期间,阿尔戈斯、厄利斯与雅典结盟,以阿尔戈斯和斯巴达为首,厄利斯、曼丁尼亚、雅典与科林斯等参与,又发生了曼丁尼亚战役。雅典再次远征西西里岛,围攻叙拉古,在叙拉古即将陷落时,斯巴达及时介入,最终雅典全军覆没,雅典统帅尼克阿斯投降后被处死。<br /><br />在公元前414年,战火再起,双方又继续缠斗了10年。斯巴达攻占狄凯里亚和优卑亚,直接威胁了雅典的生存。斯巴达和波斯结盟,与雅典争夺小亚细亚沿海岛国,雅典也倾尽全力,逐步恢复海洋霸权,与斯巴达(包括波斯)争夺赫勒斯滂海峡,以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权,在库济库斯和阿吉纽西战役中两次击败斯巴达海军。最后,斯巴达在波斯的帮助下,在阿哥斯波塔米战役中反败为胜,一举击败雅典海军,导致雅典一蹶不振,最终只能承认失败,结束了耗时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br /><br />除了雅典和斯巴达,对其他邦国表现的描述也活灵活现,如在7年休战期间,科林斯到处煽风点火,拉帮结派,不遗余力地打击雅典。底比斯欲乘机控制玻俄提亚,控制希腊中部,甚至称霸整个希腊世界(后来也确实曾一度实现了)。墨伽拉借力打破雅典的封锁,积极参与对雅典的进攻。叙拉古在斯巴达的帮助下反败为胜,一跃而成为西西里岛无可争辩的霸主。<br /><br />全书提供了多达30幅地图,使读者对战争的态势、进程、范围和全局把握能够一目了然,不至于云里雾里。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br /><br />看完本书,对西西里岛争夺战的感触颇深。在和平时期,尼基阿斯也许是个优秀的政治家,但并非一个好的军事统帅。我认为,尼基阿斯应为西西里岛战役的失败承担责任。既然决定介入西西里岛纷争,就不应该任命从心里就不同意打这一仗的尼基阿斯为总司令,他不是担任这一使命的适当人选。尼基阿斯为了一己的私利,在胜利无望,撤军是唯一明智的选择时,缺乏一个政治家的担当,在个人名声和命运面前置国家的命运于不顾。西西里岛的一误再误,终致全军覆没,打破了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力量平衡,可以说西西里的惨败是雅典最终走向失败的转折点。<br /><br />如果选择亚西比德作为统帅,战争的结局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亚西比德是一个多面手:政治策反、军事指挥和自行解决后勤保障。而这也正是打赢西西里战役所需的才能。此外,亚西比德勇于任事,精于算计,且有志在必得的决心。<br /><br />陆大鹏的翻译非常棒,卡根的名著,再加上陆大鹏流畅的译文,相得益彰,阅读起来可谓一种享受。<br /><br />下面是在书中发现的若干瑕疵(不影响阅读),为追求完美,还是写下来,以供参考:<br />328页,“有敌方有260人死亡”应为“而敌方有260人死亡”。<br />404页,在地图23中,两个“希俄斯岛”中的第二个(下方)应为岛上的地名“希俄斯”,多了一个“岛”字。两个“罗德岛”中的第一个(上方)应为岛上的地名“罗德”,也多了一个“岛”字。<br />447页,“修昔底德‘在他所处的时代,安提丰的勇气和美德不逊于任何人,他最擅长构建一种思想,并用演讲将其表达出来’”,第一句读起来不太通顺,如果在修昔底德后加上“认为,”可能更好一点。<br />463页,“极端派为了挽救寡头统治和自己的命而将城市出卖给斯巴达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里的“命”最好改为“性命”或“命运”。<br />496页,“雅典民主制政权表现出了相对克制”,把“表现出了”改为“表现的”也许更好。<br />511页,“并抱怨自己命途多舛”,这里的“途”似为“运”之误。"

9月份在非常匆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本《伯罗奔尼撒战争》,43万字洋洋洒洒。希腊三十年战争早有闻名,但详细地了解其来龙去脉,还是第一次。整本看下来真是酣畅淋漓,按耐不住机动的心情一吐为快。

先说本书的叙事风格,可能是因为修昔底德的《战争史》缺少最后七年的记录。这本卡根的《战争》在最后七年里叙事风格明显呈现微观化转变的倾向,精彩程度也多少有点下降,读者需要做一点心理调适。

且因历经多年战争和瘟疫,雅典已经国库空虚,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即使以海上技术取得几场胜利。正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这一点与三国演义想点相似,在蜀国后期蜀中无大将灭亡只是时间问题,魏国司马懿不但扫灭蜀吴,而且以晋代魏。斯巴达的司马懿就是吕山德。

西西里岛战役是本书读起来最气闷的部门,且不论雅典此次出征的正义性如何(且违反了伯利克里在战争初期确立的坚壁清野、不海外扩张以确保已有税贡基础的战争宗旨),看到尼基阿斯一错再错昏招叠出,最后将上万子弟兵送入地狱的结果,不禁扼腕叹息。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战争一旦开打,就一定要分出个你死我活。所谓的停战协议在更多的时候,是双方重新进行战争动员、适当调整战争策略的空歇期而已。27年战争中,短暂的7年和平协议期,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此后双方相互间以维持现状为先决条件的"rest":"议和提议,即使达成和平协议,也只是将三十年战争拖成五十年战争、七十年战争、百年战争而已。所以说,冲动是魔鬼,永远要动嘴不动手,动手就伤感情了,伤了感情就挺难融洽了。战争的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br /><br />野蛮人推崇武力,文明人崇尚协商。正如卡根反复强调,简化地说,三十年战争标志着希腊民主制完败于寡头制,此后希腊土地上马其顿、罗马帝国的相继崛起和征服,无不是暴力美学和马基维亚利主义的盛宴,希腊文明进化的道路停滞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在宋之后也因野蛮力量的征服而黯然失色了。<br /><br />讲到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就不由得想起国外《十二怒汉》和国内模仿的《十二公民》的电影。事实上,公民大会缺乏寡头的专业治理能力,国家政策也充满了更多情绪性的因素而不够连贯。特别是,上述两部电影揭示出,即使在民主制下,决策的程序也会对决策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希腊公民大会在30年战争中的表现很好地演示了这一点。因此民主制也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领袖,他不可以独断专权,但可以通过议事规程间接影响议事结果。伯利克里就是这样一位民主政治家,虽然他的坚壁清野政策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痛,但他当选将军期间的国家战略却是始终一致的。<br /><br />最后,我想起政治与法律的差异。法律是微观的精致的专业主义,政治是宏观的大气的政治智慧。在全联合联合打败波斯形成西洛同盟和伯罗奔尼撒同盟时,双方约定不相互争抢对方的盟国,但对中立国可以选择自由加入任何一方。正是法律上这条模糊且无法预知和不能穷尽的条款,引发了三十年战争。伯利克里坚持援助克拉基是合适的,但从政治上将,由其引发的连锁效应(设计柯林斯、进而牵扯斯巴达),缺引发了长达三十年的灾难性战争。解决重大问题,缺少的不是专业型,而是政治大智慧。<br /><br />以史为鉴,明知天下,感谢卡根、陆大鹏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奉献的饕餮大餐!"

在淘宝买的简装版,差不多便宜一半。书翻译得很流畅通顺,比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还要通俗很多。前3章,作者照例把战争爆发原因又叙述了一遍,还是老观点,战争爆发很偶然,什么修昔底德陷阱都是臆想的,不过是政治学上的借用罢了。对战争的叙述非常细致,几十个城邦之间的利益纠葛非常混乱复杂,城邦内部的派别斗争也是千丝万缕,看起来有点累。不过比修昔底德的著作要清晰很多,慢慢屡还是能够看清楚整个战争的走向。需要耐心看的一本书。

喜欢伯罗奔尼撒战争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