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考试 >

中式英语之鉴(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指定参考用书)(图文版) (English Edition)

2017-03-14 
《中式英语之鉴》十分系统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式英语之鉴(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指定参考用书)(图文版) (English Edition) 去商家看看
中式英语之鉴(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指定参考用书)(图文版) (English Edition) 去商家看看

中式英语之鉴(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指定参考用书)(图文版) (English Edition)

《中式英语之鉴》十分系统地探讨了中式英语这一非常普遍的现象。作者琼•平卡姆是美国人,毕生人事翻译工作。她曾先后在外文出版社和中央编译工作过8年,专门给中国翻译工作者翻译的英译文作修改和润色。8年中她积累了大量的典型中式英语实例,她根据这些例子把中式英语的具体表现科学地加以分门别类。
作者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先是对某一类别作一概述,然后提供大量的该类别中式英语实例,并逐一修改,同时还扼要地加以分析。
总之,该书是一部适合英语学习者和各行各业英语工作者的好书。它能够帮助读者分辨和克服中式英语,从而写出更加地道的英语。

网友对中式英语之鉴(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指定参考用书)(图文版) (English Edition)的评论

作者倡导plain English,比如能说contribute就不说make a contribution,这是中式英语的常见毛病。其实反过来想想,很多译文差是因为原文也不妙。或是啰嗦,或是学英语,用很多抽象名词。“要让我们职员做到专业化”如果翻译成let our staff achieve professionalization,肯定不好。不如译成make the staff more professional。可是反过来看,原文就没问题吗?难道不能说“让职员更专业(更精通,更内行)"?一定要说“化”吗?realize the urgency of the issue在英语里其实可以接受,如果用简明英语可以说realize the issue is urgent。同样,中文里就不能说“要意识到问题很迫切”吗?现在的趋势是非要说“迫切性”。中文已经不像中文了,翻成外文更是不堪卒读。《中式英语之鉴》可以和思果先生写的《翻译研究》、《翻译新究》一起看。学到的不仅是技巧,更是写作应有的风格。(评论里的例子都是我随便想的,忘了书上有没有类似的。更新:后面增加了书上的例子,有兴趣的可以点开看完整的评论)。
-------------------------------以下2016年5月1日更新---------------------------

看"rest":"了两位朋友的回复,澄清一下。不管是英语、中文还是其他语言,政府文件故弄玄虚很常见。很多人觉得简洁的词语“拿不出手”,避免使用,久而久之,形成了繁复的文风(比如不说“问题很多”说“存在着很多问题”;“存在”一词实在刺耳,其实就是“有”,而“有着”也不对)。归根到底是写作风格、作文理念的问题。余光中先生有篇文章,叫《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推荐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观点是我赞同的。还有思果先生的文章《翻译与国文教学》也一针见血:“本来丰富、简洁、明白的文字,变成贫泛、啰唆、含混不清,这并不是进步,而是退步,受到了破坏。”<br /><br />细读《中式英语之鉴》,可以发现,作者也主张言简意赅式。英语的确多用名词,但大多作家都提倡plain English,历史上还有Plain English Campaign。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1946年就写过文章,叫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文章提出六条规则,随便举两条:Never use a long word where a short one will do;Never use the passive where you can use the active。由此可见,简约是文字的美德。<br /><br />-----------------------------------以下2017年1月2日更新---------------------------<br /><br />大家新年快乐!这次更新多说一点《中式英语之鉴》这本书吧。<br /><br />第一次读这本书应该是是2011年考研前夕。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每天抽一小时左右,用一周时间读完了。<br /><br />《中式英语之鉴》是由浅入深的。比如一开始的unnecessary words部分,看两个例子就能触类旁通了,读得很快。如:adopt a series of measures要改成adopt measures,因为measures已经是复数,再说“一系列”就多余了。再如,中文可能会说“经济领域的改革”,译成reforms in the sphere of the economy太啰嗦,说reforms in the economy或者economic reforms就可以了。像这种例子很多都是中文的毛病(原本可以说“采取措施”、“经济改革”)。又如make an improvement in our work应该改成improve our work,用主要动词,不再用“作出”。因此,书开头部分几乎是一扫而过。每节最后一部分是二十个练习,这些练习也都看一眼就知道怎么改了。<br /><br />不过,后面几章的问题就不是能轻易解决的了。比如,作者指出,中国人喜欢把同一个意思说两遍,正说一遍,反过来再一遍,而译成英文会很别扭。“要准时到车站,不要迟到”,准时到自然不会迟到,这还是很明显的例子。但“中国的法制已基本健全,不再无法可依”这句话其实也是重复。因为“法制健全”自然不会“无法可依”。此类句子,翻译的时候如果把后半句删了,未免有“漏译”之嫌。可忠实于原文译出来呢,又显得冗余。作者教了应对的方法。<br /><br />上面说的两类,都还是初级部分,即便是复杂点的,读起来也很快。书的下半部谈逻辑、重组段落,就非常不好对付了。有时一段话经作者改写,顿时逻辑分明、结构清晰。读到这里,每一个练习题(甚至是作者阐述时举的例子)我都会先自己改一下,然后再看看作者改的版本有何高明之处。<br /><br />除了写作的毛病外,作者还会修改“不地道”的表达。比如,a change that brought another turning point改成了a change that marked another turning point(“带来”转折点,读起来不地道)。<br /><br />这次增加的例子全都是书上的。<br /><br />14年研究生毕业,找了工作,入职后又读了一遍,仍觉得很受益。好书一定要多读。我还打算读第三遍、第四遍,如果有心得会继续分享给大家。<br /><br />顺便再推荐一本书,是研究生老师让我们必读的书:Style: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br /><br />这本书是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看的,也是美国学生学写作风格的教科书。现在最新的版本应该是第12版,我当时读的好像是第十版。可这本书很难买到,毕竟是原版书,也很贵。大家知道我当时读Style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吗?当时边读Style边想:这本书的观点,简直和《中式英语之鉴》太像了!!<br /><br />由此也可见,《中式英语之鉴》核心说的就是写作风格,只是从中译英这个角度来论述罢了。因此,《中式英语之鉴》不仅适合译员,也适合作家。虽然我们都不会用英语创作,但读了这本书,至少能明白写作风格应该如何。<br /><br />最后,祝愿各位学子金榜题名,祝有志于从事翻译的人鸿图骏发。"

外籍同事在做Chinglish的讲座是特意推荐过这本书。讲座完从同事那里借来看了看,确实不错。作者曾在中国日报工作多年,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分析十分透彻。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正文都是英文,但不是很难。英语专业,特别是做翻译的最好买了一看。

全英文图书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验与工作中发现的错误结合起来讲述我们犯得中式英语的错误。每节后面还会有练习。看完三分之一后就觉得收获非常大。不仅仅是对于翻译,对写作来说也是很有用的。
但是!!! 我一定要说!!!! 好好地一本书换什么封面!!!! 一定要这么功利的封面么!!!!!!!!
看得人心烦!跟屎一样!!!!!!!!!!!!!!!!!!!!!!!!

学翻译学了一年多,看了这本书原来好多疑惑有了答案,但同时增了新的疑惑。这本书讲主要讲的是政府文件的翻译毛病,基本上它提到的毛病我都有,这是我在翻译练习中更注重思考,选词。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这本书都值得看一看,当然,书中有些内容说的比较confusing,这就要我们自己思考啦~~

看着是今年出版的,其实是2000年的版本,只是今年又印刷的。还比那个版本贵,页数一样。连内容也一样,坑人啊。不过内容本身很好,还算值得了吧,是北外考研指定参考书,正好今年用上。

这本书很不错的,里面介绍了很多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中式英语,看了这边书之后,便会发现这些用法在比较正规的英语中几乎不存在,特别是要向翻译方面发展的英语爱好者更应该看看

Joan Pinkham女士是一位资深翻译者,一位经验丰富的polisher,曾在中央编译局供职多年,从事汉译英润色工作,辎铢积累,居然有了一部功德无量的著作——《中式英语之鉴》,此书历陈所谓Chinglish的诸般病征,一一解剖,对症施治,对中国人提高英文写作水平大有助益。Joan女士的文字十分俏皮,读起来很享受。

举几个例子:

例一

If the cancer clinic in the U.S. that urged women to "perform monthly self-breast exams" had advised them instead to "examine their breasts every month," it would not have raised the question of what a "self-breast" might be. It would also have avoided a Chinglish construction that only contributes to the gross national product of nouns: to perform exams=to examine.

self-breast让人喷饭,g"rest":"ross national product of nouns令人更加忍俊不禁,想必是在中文环境浸淫太久,GDP之类的cliche磨透耳鼓,因此有这样的neologism。不过明明是美国人的医疗事故,却要追究Chinglish的连带责任,中文实在冤枉。<br /><br />例二<br /><br />A pronoun that is separated from its partner has a tendency to form an attachment to any potential mate at hand. In this respect, it resembles the fellow in the song who candidly confesses, \"When I'm not near the girl I love, I love the girl I'm near.\" And when that happens, the reader is inevitably given the wrong impression.<br /><br />一本类学术著作居然有这样的妙语,委实可贵。唱歌的这个casanova蛮可爱!<br /><br />例三<br /><br />Headline of a newspaper advertisement: Column of the latest room rates for hotels receiving foreign visitors to be launched by China Daily Ad Department.<br />Revision: Column to be launched by China Daily's Advertising Department will list latest rates of hotels receiving foreigners.<br />In original version \"to be launched\" (intended as headline language for \"is to be launched\") appears to be a modifier attached to the immediately preceding noun. Unfortunately, that noun is not \"column\" but \"visitors\".<br />The revision converts \"to be launched\" into a true modifier and places it directly after the correct noun, leaving the foreign guests safely on the ground.<br /><br />中国日报广告部要把外宾发射上天,还好这个恐怖的企图被pinkham识破。<br /><br />读这样的书,是一次愉快的体验。"

喜欢中式英语之鉴(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指定参考用书)(图文版) (English Edition)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