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房屋建筑物安全管理制度与技术标准 | |||
房屋建筑物安全管理制度与技术标准 |
版权页:
插图: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房屋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功能、产权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给建筑物的日常使用安全管理带来了挑战。建筑物超高层、超大跨的结构类型不断增多,结构类型的变化使其使用过程中的监测、检测、鉴定技术越来越多样化,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日益重要。在功能上,大型公共建筑物的人员密集效应日益凸显,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与突发事件防范日益重要。建筑物产权由过去的单一国有到现在的多样化,不同产权模式下的管理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当前,我国房屋建筑物安全管理中所面临的部分问题在发达国家也曾不同程度地出现,如建筑物耐久性的技术问题、日常使用管理的业务缺失问题等。由于自然国情、社会制度和发展状况的差异,房屋建筑物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是中国国情下所特有的。其中,自然国情包括自然灾害频发、环境压力巨大,社会制度和发展状况的差异包括房屋产权改革带来的业主责任变化、城乡二元管理模式等。在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其主要的出发点应该是我国的国情,具体包括自然国情、社会国情和经济国情,是各级建设与房地产主管部门、业主等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问题的集体归纳总结与提升。
总体而言,我国房屋建筑物管理制度的问题症结并非由于职能缺失而带来的工作缺失,而是由于没有真正用“全寿命周期”、“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等新的理念来指导房屋建筑物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这是由管理制度相对时代发展的滞后性而决定的,同时也与我国业已长期存在的“重建设,轻使用”的思想有关。房屋建筑物管理表面上的投入与产出相比于大量基本建设投资所带来的GDP提升和就业岗位增加,显得不受重视。建筑物日常使用阶段的问题逐步显露,对人民生产生活至关重要的建筑物使用阶段的安全评定,至今仍是由《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及相应很少的技术规范和鉴定标准来进行指导,对建筑物日常使用管理至关重要的物业的要求,尚停留在完成与业主合同约定的事宜,主要为物业区内绿化、安保等服务性工作,而恰恰忽视了对物业最核心的房屋状况的检查和维护。政府主导的以抢危补破为主的房屋安全管理工作,具有被动维持性和低效率水平的特点。一方面,使大批进入维修改造高峰期的建筑物因缺乏及时维修而加速损坏;另一方面,新建建筑物因缺乏必要的计划保养而提前进入衰老期。针对以上情况,对我国当前房屋建筑物管理现状进行系统的回顾和分析,梳理当前房屋建筑物管理制度层面的不足,有助于对建筑物安全管理的认识提升到更高层次来分析和应对系统问题。以下分别从法律法规、机构设置、资金来源、技术标准、防震减灾、应急管理6个方面对我国目前房屋建筑物管理的现状加以回顾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