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梧桐街上的梅子(作者张国龙) | |||
梧桐街上的梅子(作者张国龙) |
《梧桐街上的梅子》: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另类青春体验小说系列。
张国龙,生于70年代。四川人。文学博士。中国作协会员。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和中国当代散文研究。出版有论著《审美视阈中的成长书写》,随笔集《享受生命这一程》,长篇小说《少年行者》、《蓝调少年》、《头长反毛的小丫》等10余部。2007年被评为中国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儿童文学作家之一。
第一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第二章 与陌生人来来往往
第三章 悲喜交加的一夜
第五章 纸燕在泪雨中飞翔
第六章 雨夜酣然入梦
第七章 回到我们的从前
第八章 你是我曾经的仇人
不仅仅是成长的故事(代后记)
做《儿童文学》杂志主编,常和读者有交流。听说我们要出版一套“《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有位小读者就和我进行了一场对话。她叫阳阳,是一位可爱的五年级小学生,率真、活泼,对文学有一种痴迷的爱。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读《儿童文学》杂志,是我们杂志的铁杆“粉丝”。
阳阳:徐老师,您主编的《儿童文学》可好看了,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订了。听说你们要出版一套“《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我们好多同学都特别高兴,但也有一些同学觉得有《儿童文学》就足够了,没必要再搞什么书系。你们为什么要编这套书呀?
徐: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除了做《儿童文学》杂志以外,很少做原创图书的出版。四十多年来,我们培养了很多作者,在全国各家出版社出版了很多好书,在儿童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也为我国的儿童文学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这是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
编辑出版一套“金牌作家书系”,把本刊的作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早就在酝酿之中。之所以现在来做这套书,起因于牧铃的那本长篇动物小说《艰难的归程》。你看过这本书吗?
阳阳:看过,是写一条瘦弱的小狗,怎么成长为一条了不起的大狗的。那故事可精彩了,我们班的男生们平时不爱看小说什么的,可他们就爱看这本书。
徐:这就对了。这是一部小人物的艰难成长史,是一个从卑微到高贵、从怯懦到坚强、从弱小到强大的故事。去年刚接到牧铃这部书稿时,我们就想着手编这套书,把《儿童文学》的骨干作家集中在一个书系下,连续出版,形成品牌。但是,当时见市场上那么多书,各家出版社也都在抓这批作者,我们再搞一个书系,不知效益如何。迟疑再三,牧铃这本书最后还是以“《儿童文学》典藏书库”的形式出版了。没想到出版三个多月,竟然再版了三次,差不多每个月都要重印一次。到今年三月份,总共印了将近十万册,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尽管现在社会上套书、丛书很多,看来只要是好书,还是会得到读者认可的。另外,作家们也支持我们来做这套书。这些作家都是《儿童文学》的老朋友,有些年轻作家还是我们培养起来的,他们非常希望《儿童文学》做一个书系,通过当代作家原创作品的出版,展示一下本刊作家队伍的阵容和实力。这套书的出版,也是《儿童文学》品牌的深度开发,我们中少总社社长李学谦也非常重视,多次参与我们的选题论证会,从各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大支持。
阳阳:那为什么叫“金牌作家”呀,他们真得过金牌吗?
徐:傻丫头,那不过就是个叫法,就像把你们这些爱读《儿童文学》的读者叫做铁杆“粉丝”一样。不过这些作家可都是《儿童文学》的主力作家、骨干作家,有的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已经十几年、几十年了,在艺术上那是“相当成熟”啦,叫“金牌作家”也是当之无愧呀!为能参与这套书,作家们可用心啦,可以说这套书是他们的倾情奉献!
十年前,我开始专心为少年朋友写作。
十年间,我碌碌奔走:离开校园,踏上工作岗位,步入婚姻生活。后频频更换工作,重回校园读书,直至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不知不觉,而立之年渐行渐远。
十年来,不管我失意还是得意,我始终没有忘记我和少年朋友们的“约定”——牵手成长,聆听成长。我的笔触小心翼翼走进过数十位少男少女的心房,令我欣慰的是,我笔下的不少少男少女形象得到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少年朋友的喜爱。
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未来或长或短的人生注定不会风平浪静,但我始终认为最为苦难的岁月已经远去。我一直笃信:人的一生中最苦闷最惶惑最无助的时光莫过于少年时代——刚刚告别童年的无忧无虑,刚刚接触成人世界的光怪陆离,好像长大了,好像明白了许许多多。但,头脑里仍旧一片混沌,心空仍旧一片茫然……因为无法消解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因为一时难以适应诸多成长的烦恼,在这个被专家们称之为“青春期”的季节里,不少心思更为敏锐遭遇更为独特处境更为艰难的少年,他们注定会“心为刑役”,恍恍然不知路在何方?
回想起来,少年时代的我敏感、怯懦,加上学习和生活的重负,我应该遭遇过所谓的“青春期综合征”。——那是我至今不堪回首的梦魇!因此,误打乱撞,趟过泥泞雨季的我,更加真切地怜恤那些挣扎在雨季中的少男少女。我希冀能够通过我的作品,给予他们关爱、鼓励、导引和温暖。由是,我总是对那些“问题”、“麻烦”多多的少年抱以更多的关注和体恤,我总是不由自主地陪伴他们经历人生初程的风风雨雨,聆听、观看他们的哭哭笑笑悲悲欢欢,总是情难自己想站出来给予他们一星半点安慰和指导。我时常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就充当了只会说教的“家长”,也担心自己那些所谓“有益”的成长经验不过是不关痛痒的万金油。可想而知,和他们“对话”,我感觉很不轻松。
三年前的寒假前夕,我去某中学为孩子们讲授《如何阅读》。课堂上,我发现了一个看上去冷冰冰的女孩。我很难相信,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女孩脸上会有如此冷漠的表情。凭直觉,我判断这个女孩一定遇到了不小的麻烦。课毕,我要求同学们写一篇题目为《家》的作文。我提示同学们一定要写出自己对家的独特体验,并要求他们用一个词语来描述自己对家的感觉。大多数同学给出的答案是“温暖”、“感动”和“幸福”等,而那个坐在角落里的女生表情一直冰冷,也没有发言的冲动。我按捺不住好奇心,点名叫她回答。她的答案是:“我不知道!”
我向她的班主任了解她的情况。我被她的不幸经历所触动,更为她与她自身年龄不相称的坚强而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