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谈佛论道读人生 |
|
|
|
谈佛论道读人生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页码:25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0446225X/9787504462251
·条形码:978750446225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人生只有三件事,出生、生活、死亡,人们不会感觉到自己的出生,会为死亡而祷告,但是却忘记了生活,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内容,仅仅活在世上并不值得称道,值得称道的是生活得美好。
心如明镜,禅里禅外是人生
禅,没有大道理,没有大作为,它发生在生活的每一刻、每一时、每一个当下。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渗透着生活的禅机,了悟着生活的本性。
禅,对朋友来说。只是会心一笑。它是一杯清水,走得紧了。请小坐,沉淀一下我们太过于疲惫忙碌的心。
禅就是生活,就是平常心。它不受宗教的束缚,不受阶级的限制,只要你想让自己好过一些,坦然地面对生活,那就让禅心永远陪伴你一生。
生活中处处有禅,能不能领悟,这要看各人的悟性。
目录 第一章 心如明镜,禅里禅外是人生
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
播下良种,耕种心田
放下就是快乐
学佛先立信念
生命在呼吸之间
寻找失落的“自我”
憨山艰辛悟道
像野兔一样奔跑
不要迷失最初的目标
人生酷似杯中茶
学佛只是学做人
生命的禅意,人生的真谛
行囊很重吗
禅无处不在
一棒打醒梦中人
无心之茶,柳绿花红
第二章 与人为善,佛度有缘人
留有善念在心中
与人为善,与己为善
送出你手中的一轮明月
善良不能被欺骗
宁受损失,不弃信用
美德即是智慧
把心开成一朵花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美德智慧不分家
怀有乐善好施心
要善于接纳别人
虚己盈人。谦让有礼
对过错要多加宽恕
多行善事,多结善缘
祸从口出
第三章 不受磨炼不成佛
坎坷磨入志
坚强地面对,坚强地活着
不要放弃希望
佛靠修行,人靠磨练
负重的生命如夏花灿烂
经一经苦难与磨砺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面对艰难和诱惑
人生的终场哨让死神去吹
请挫折“上一堂课”
遇到障碍与重担时不要逃避
坚强地活着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命运靠双手来创造
做适合自己做的事情
人要为了将来而活
把不甘心化为力量
第四章 拿出爱心去生活
做个好人就是一种幸福
积德如积福
父母就是活观音
善待每一颗心
学佛要重孝道
没有好心,难得好报
做好事也要讲原则
幸福的秘诀
礼多人不怪
生活到底是什么
快乐处方
好人做到底
改变从自己开始
问心无愧
心灯是无形的智慧
天然的本心
多滋多味
第五章 修得一言一笑的工夫
世事难分明,何妨开口一笑
智慧就在生活中
对自己慈悲
境界高处还有更高
心灵的“眼珠”
诚实无欺
有为和无为
鲜花的启示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
入境两不夺
除却心头火
我看开,我快乐
第六章 勇猛精进不回头
态度决定一切
用所有的力量去争取成功
宁舍头颅,不输精神
如何获得清净心
凡人是未觉悟的佛
磨掉“官”字好做人
只差深深一拨
别让小悟成障碍
要有自己的精神
敢捋虎须
藏身处没踪迹
第七章 智者无忧,永不枯竭的财富是智慧
第八章 拿得起也放得下
第九章 贪欲是最猛烈的火
第十章 换个角度看问题
第十一章 学会比较会感到幸福
第十二章 得失都是缘
第十三章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
序言 人生犹如纸牌游戏.每个人都分到了一副非打不可的牌,我们的悲哀在于我们认为本来分到的应该是另一副牌。快乐的人对人生取了一种看风景的态度,自在从容;悲哀的人对人生取了一种长跑比赛的形式,执著劳碌。若将人世的一切比作风景,便有忘我的神韵;将生活看成一场竞赛,便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斤斤两两都要去计较,一切的不如意都要转化为对他人的嫉恨。撇开欲望是害人的东西不说,“希望”让我们有所追求,永不停步,可希望也怂恿了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总是有所期待,有所期盼,不满足于今天。朋友,为什么不看开一些,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理由呢?你还能坐公车。你还有健壮的体魄,你还有很多的机会,为什么不把这些当作人生的财富呢?既然游戏纸牌非打不可,那么,为什么不能用快乐的心境打出最优秀的成绩呢?
佛说,世间的俗事要看开,但不要看透。每个人都要有勇气去面对一些事,这就是拿得起;每个人都要有肚量去容纳一些事,这就是放得下。在得失之间,才能感悟出人生的要旨。佛还说:“放下是福。”只要放得下,就不会戚戚于贫贱,戚戚于富贵,从而安享心灵的平静与幸福,从而发现快乐其实那么简单:放下世俗的烦恼,放下不能解决的问题,放下过去种种,拿起开启未来的钥匙,生活就会因此而快乐。
文摘 黑氏又放下了右手的梧桐树。
佛陀还是说:“放下吧!”
黑氏不解,问道:“世尊!我两手已空无一物,还放下什么?”
佛陀微笑道:“我并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树,你应该放下的是心中的执著。也就是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
黑氏说:“我明白了!六根对六尘,从而产生六识。人若是舍弃了这些,就到了一无可舍的地步。”
佛陀说:“到了无可舍弃的境地,就是你超脱生死的时候!”
黑氏婆罗门闻言心动,豁然大悟。
故事中提到的“外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内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中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三者是人们产生意识活动的所有途径。如果全部放下,心便能做到“如如不动”。
黑氏婆罗门修行多年,应该是境界很高的人物,但他仍不能做到如如不动心。他举着两棵树,就有炫耀神通之意,至少想显示自己跟普通学僧不同。佛祖叫他放下,也包括叫他放下这个念头。争面子的念头其实是极难放下的,如果能放下面子,心便空了一大半,顿有海阔天空之感。信不信,请试试吧!
学佛先立信念
在自己的心目当中,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最终你就会是什么。因为有什么样的自我期望,自然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念;有什么样的信念,你就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态度,你就会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因此,要想结果变得更好,先让行为变得更好;要想行为变得更好,先让态度变得更好;要想态度变得更好,先让信念变得更好;要想信念变得更好,先让自己选择更好的自我期望。
学佛参修也一样,每个人的心得不一样,修行的结果肯定也不一样。但只要学佛的同时树立心中的信念,一定会获示并终成正果。
五代时的僧人道念学佛数十年,修行很勤奋,仍然不能开悟。有一次,他去请教石楼禅师:“我不能认识自性,请大师指示。”
石楼答道:“石楼无嘴巴。”
道念请求道:“学僧至诚,洗耳恭听。
“你听到了什么?”
“学僧自知罪业深重。”
“老僧的罪过也不少。”
道念惊奇地问:“大师的罪过在什么地方?”
“在你有罪过的地方。”
“可以忏悔吗?”
“罪业本空,皆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
道念听到这句话,心里欢喜,随即向石楼礼拜。石楼打了他一下,又问:“你最近从哪里来到这里?”
道念答道:“梁、唐、晋、汉、周,到处行脚云游。”
“这些主人重佛法吗?”
道念神秘兮兮地说:“好在大师问到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