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围棋史 |
|
|
|
中国围棋史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页码:54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
·ISBN:780705543X
·条形码:9787807055433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蜀蓉棋艺书系
内容简介 《中国围棋史》是一部介绍中国围棋运动起源、发展和传承围棋文化的权威性著作,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棋史的时间上限为围棋的起源,下限至 1987年止。全书共分为三编,分别为中国古代围棋、中国近代围棋、中国当代围棋。《中国围棋史》对于围棋爱好者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简介 刘善承(1928—2004)四川人,中国围棋协会原副主席、四川省棋类协会原常务副主席、原蜀蓉棋院院长、原蜀蓉棋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正局级、编审)。 刘善承是我国著名围棋文化研究者,在1985年主编并出版了近百万字的《中国围棋》一书,影响巨大。他撰写了该书第一编《中国围棋发展简史》。《中国围棋》是我国有史以来内容最广泛、资料性最强、最具权威性的围棋工具书,被誉为围棋的百科全书。该书的出版,无论是对围棋文化工作者还是围棋技艺工作者,都具有重大意义。日本棋院因为他主编该书对围棋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授予他日本棋院名誉五段称号。 刘善承还撰写了多篇关于围棋历史、文化的文章和翻译出版了多部日本围棋专著。
目录 第一编 中国古代围棋
第一章 围棋的起源和春秋至三国时期的围棋
第一节 围棋的起源
第二节 春秋至秦代的围棋和著名棋手弈秋
第三节 逐渐普及的两汉时期的围棋
第四节 迅速发展的三国时期的围棋
第五节 班固《弈旨》和早期围棋理论以及有关的文学作品
第六节 早期围棋的制式和规则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的围棋
第一节 潇洒儒雅的两晋时期的围棋
第二节 地位提高和空前盛行的南朝时期的围棋
第三节 围棋州邑、品棋和王抗、褚思庄、夏赤松等著名棋手
第四节 民族融合中的北朝围棋和沉寂的隋代围棋
第五节 专门化的棋谱、棋艺理论著作和敦煌《棋经》
第六节 丰富多彩的围棋文学作品
第三章 唐五代时期的围棋
第一节 唐太宗和面貌一新的初唐时期的围棋
第二节 影响深远的唐代棋官制度和王积薪等著名棋手
第三节 风气炽盛的中唐时期的围棋和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士大夫围棋爱好者
第四节 低沉颓然的晚唐时期的围棋
第五节 格调卑弱的五代时期的围棋
第六节 唐五代的围棋观念
第七节 唐五代的围棋风俗
第八节 围棋的对外传播和对外交流
第四章 北宋和南宋时期的围棋
第一节 宋太宗和充满活力、艺趣兼举的北宋初期的围棋
第二节 棋艺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刘仲甫、晋士明等著名棋手
第三节 邵雍、苏轼和独树一帜的北宋中后期文人士大夫围棋
第四节 偏安一隅的南宋时期的围棋
第五节 划时代的棋艺理论著作《棋经十三篇》和《忘忧清乐集》
第六节 围棋观念的分化和文人士大夫围棋观的最终确立
第七节 两宋时期的围棋风俗
第八节 辽金地区的围棋
第五章 元明时期的围棋
第一节 元代的围棋和重要围棋文献《玄玄棋经》
第二节 李东阳、王世贞和重视交流著述的明代文人士大夫围棋
第三节 高手辈出的明代早中期棋坛和相子先、楼得达、范洪及“三派四大家”等著名棋手
第四节 群雄并起的晚明棋坛和一枝独秀的著名棋手过百龄
第五节 蔚为大观的棋艺著作
第六节 散曲、戏剧、小说中的围棋
第六章 清代前期和中期的围棋
第一节 战国纷争的清初棋坛和周懒予、汪汉年、周东侈等一代富有追求精神的著名棋手
第二节 钱谦益、王夫之和感慨抑郁的清初文人士大夫围棋
第三节 黄龙士、徐星友等承前启后的康熙时期的著名棋手
第四节 袁枚、李汝珍和推动围棋走向鼎盛的清中叶文人士大夫围棋
第五节 梁魏今、程兰如、施定庵、范西屏四大家和古代围棋的鼎盛
第六节 《兼山堂弈谱》、《弈理指归》、《桃花泉弈谱》等重要的棋艺著作
第二编 中国近代围棋
第一章 晚清时期的围棋
第一节 中国围棋的衰落
第二节 十八国手及其他
第三节 陈子仙与周小松
第四节 “晚清四大围棋丛谱”及其编者
第五节 清末——没有国手的中国棋界
第六节 近代中日围棋交流的开始——高部道平访华
第七节 中国围棋的改革——废除“座子”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围棋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围棋发展概况
第二节 民国各时期的棋手及其棋力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中日围棋交流
第四节 民国前期的棋手
第五节 长期在民国棋界活动的棋手
第六节 民国中后期棋手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围棋著作、书谱
第八节 民国时期围棋的活动场所与竞赛
第九节 民国时期的军、政、文艺界人士与围棋
第三编 中国当代围棋
第一章 建国初期的围棋活动
第一节 几个大城市的围棋活动
第二节 北京棋艺研究社
第二章 围棋运动发展基础的奠立
第一节 围棋定为国家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
第二节 全国围棋比赛
第三节 过惕生和刘棣怀
第四节 中日围棋交往
第五节 围棋书刊和报刊报道
第三章 围棋新手的崛起
第一节 新中国成长的棋手开始成为棋坛主力
第二节 陈祖德
第三节 中日围棋交往
第四节 国家围棋集训队的建立
第四章 围棋运动的挫折和恢复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前期围棋的遭遇
第二节 恢复围棋运动的重要决策
第三节 围棋队伍的重建
第四节 全国比赛的恢复和发展
第五节 聂卫平
第六节 围棋国际交流的恢复与发展
第七节 围棋书刊和宣传报道
第五章 围棋运动大发展
第一节 围棋运动大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国棋手参加世界比赛
第三节 围棋等级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第四节 加强围棋组织机构建设
第五节 全国围棋比赛、升段赛和邀请赛
第六节 中日围棋交流多渠道发展
第七节 群众性围棋活动的兴盛
第八节 围棋书刊和宣传报道
第六章 中日围棋进入对抗时期
第一节 中日围棋对抗时期的到来
第二节 中日围棋擂台赛
第三节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围棋交流
第四节 全国围棋比赛、段位赛和邀请赛
第五节 围棋竞赛规则的修订
第六节 国家体委给老干部等授予荣誉称号
第七节 群众性围棋活动蓬勃发展
第八节 围棋出版事业和新闻报道的繁荣
第九节 中国台湾的围棋活动
附录一 围棋史简表
附录二 棋手对局选
附录三 中国国家段位棋手名单
编后记
……
序言 编史是千秋万代的大事。1985年国家体委决定组织力量编写各单项运动史。各单项运动协会、每个编写小组都要发扬团结拼搏精神投入这项工作。
不仅要写得好,还要写得快。
编写中国体育单项运动史,不同于编写一般的史书,不同于民族的、国家的通史,也不是体育大百科全书。我们的重点,要写各项目运动产生、发展、演变及沿革,不仅反映该项目在我国开展的情况,在人民生活中的影响,以及在世界体育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为今后提供历史依据和经验。“国无信史,士之耻也”。我五千年文明古国有编史修志的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欣欣向荣,盛世修史更有条件。我们有责任编出观点正确、史料翔实、具有权威性的各单项运动史,作为体育教学、业务工具书,这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的。
要编好这套单项运动史书,应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为准则,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对该运动项目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在一定范围内组织讨论,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和评价。要坚持“五性”,即科学性、历史性、说理性、社会性和可读性。
科学性——编史书首先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次,各个项目的运动史应该是科学的史学著作,要有来龙去脉、社会背景,科学地评价历史重要事件和人物,反映出该项运动在全国,在各个阶段的宏观面貌,摆正其在历史进程中、世界对比中的位置,并对历史经验作出有科学价值的总结,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提高到理论分析,用以指导今后的发展。既不能写成政治思想发展史,也不能写成纯技术的东西,搞得像个文件汇编或业务工作总结。要按项目自身发展的过程划分阶段,而不要按政治形势发展划分。
历史性——史书首先要求实存真,即坚持真实性,坚持实事求是,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资料要全面、翔实、系统,选择能反映历史本质、历史真实的材料来写,是非功过分明,不能掺假,不能用主观想象去美化或歪曲历史。对历史的事实,要用今天的眼光再评价、再认识,但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用今天的政策去重新裁剪历史事实。革项运动史,着重是写新中国的,以前的也要写。特别是古代史料有一个去伪存真问题,要下大功夫,没有把握的不写。要注意总结新鲜经验,但经验不成熟的不写。主要写成就。缺点、错误也要写;但应写有重大影响的、有典型意义的失误,鸡毛蒜皮写了有什么价值? 用什么观点写呢?就是通过总结历史上的缺点、错误的教训,鉴往知来,奋发后人。而不是使人在挫折面前灰溜溜的,以致影响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拿武术来说,过去受“左”的影响,看阴暗面多了一些,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整顿挖掘工作也停了一段时间。后来恢复了,进展也较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从根本上纠正了“左”的观点,对武术、对少数民族体育充分重视起来,把它们同近代项目共同发展,互相辉映,作为中国体育的一个鲜明特色,这几年才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曲折过程可以写一写,但并不是每个项目都要千篇一律地写一通如何受“左”的干扰,典型的才写,一般可略去或挂上一点。要写历史的必然性,不写偶然性,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成为传世之作。
说理性——写史,要史论结合,以史为主,也要讲一点道理,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立论要正确,逻辑要严密。避免讲空道理,要运用史实说话,才有说服力,史料也活了。有人问:足球为什么从十亿人中选不出十一个人来?还有人认为足球上不去是因为我队思想不过硬。实践并不是这样简单,要看到足球难度大。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它是一个国家经济、人民体质、技术水平的综合表现。我国体育人口不多,参加足球系统训练的人很少,足球的社会水平不高,而世界水平很高,要搞上去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能求成过急。这些情况和道理讲一讲,就有助于外界了解足球的特点和规律。说理要深入浅出,注意普及性、知识性。
社会性——要突出各个项目发展的社会意义、社会效益、社会功能,并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示新中国各项目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正确性。体育的社会功能突出的一条是振奋民族精神。边防前线战士说“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体育上可说是“辛苦我一个,振奋十亿人”,还可以振奋全球的中华儿女。现在独生子女多了,宣传体育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功能,对于吸引从小参加体育活动,培养雄厚后备力量尤为必要。
可读性——要提高历史书的艺术水平,文字要准确、通俗、流畅、生动活泼、引人爱看,不能干巴巴的,枯涩难懂,令人不能卒读。写事要有声有色,可歌可泣,结合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写人要有血有肉,富有形象感,使外行看得懂,内行也要喜爱看。这样才能使史书成为生动有益的教材,搞好了还可以播之全球。
要编好这套史书,还要克服“五难”。首先要克服时间难。时间少,确实是个困难。但时间是可以合理安排,可以挤出来的。我曾写过一副对联: “无志轻岁月,有才惜光明。”横批是“立志成才”。劝有才的人也要珍惜时间,“天才就是勤奋”。写史书是很不容易的,完全用业余时间进度太慢,要集中人、集中一段时间写,这就要求领导大力支持。要注意在离退休或即将离退休的干部中物色写史书的人才,一来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二来有充裕的时间。此外,还要千方百计克服经费难、出版难、资料难及评价历史人物事件难。我本人也要和大家共同奋斗,该开的绿灯就要开。
(此文是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张彩珍在 1986年单项运动史编写会议上的讲话摘录)
文摘 其次,围棋和天文知识和哲学知识有关。局(即棋盘)方棋圆是像地法天,棋分黑白是象征阴阳剖判。所以班固《弈旨》说:“局必方正,像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第三,围棋和军事知识有关。攻防搏击围而相杀,犹如用兵斗法。故马融《围棋赋》有“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的说法。桓谭《新论》有“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的说法。至于围棋的一些术语,如冲、打、征、劫、刺、持等,更是直接来源于军事术语,再明白不过地表示了它和军事斗争的关系。正因为围棋是在数学、天文学、哲学和军事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它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竞技性。
围棋显然是一个复杂的事物,不可能是一个人一蹴而就的。它应当是许多人长期实践创造出来的产物,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古人囿于科学文化知识的限制和荣古慕圣的心理,往往把一些给后人以嘉惠的事物归为上古时期的圣人所作,加以顶礼膜拜。如神农尝百草、燧人氏发明火、伏羲作八卦、仓颉造字等等,都是这样。“尧舜造围棋”也不例外。它符合古人那种“圣人作之,后人则之”的传统心理和思维准则,所以它成了人们最易接受的说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否定尧舜个人造围棋的说法,并不等于否定尧舜时期有出现萌芽状态围棋的可能。尧舜时期距今有四千多年,相当于原始社会末期。在这时,数学、天文学、阴阳学说和军事学的知识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恩格斯曾说:“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自然辩证法》)《史记·历书》载:“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润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司马贞《索引》:“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成《调历》也。”那么,到尧舜时期,天文学和数学完全可能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后记 《中国围棋史》是一部介绍中国围棋运动起源、发展和传承围棋文化的权威性著作,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棋史的时间上限为围棋的起源,下限至 1987年止。刘善承先生任主编,各编的撰写者是:第一编,蔡中民;第二编,赵之云;第三编一至三章,郑怀德,四至六章,邵福棠、汪凯。图片收集整理及文字说明,陈克忠。为使全书体例一致,在不改变各编基本观点的前提下,由刘善承对第一、二编文字作了少量改动,对第三编文字作了部分删节整理,对附录作了整理补充。参加编写工作的还有杨光辉先生。
今天,《中国围棋史》在脱稿近20年之后终于出版了。在这里,我们衷心感谢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成都围棋联合总会理事长龚锦华先生给予的全力支持。同时,还要感谢成都围棋联合总会总干事长冯宗存先生、原蜀蓉棋艺出版社副社长陈克忠先生、成都时代出版社资深编辑杜维新先生为该书出版所作出的努力。
愿《中国围棋史》一书能成为围棋爱好者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