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

2011-05-20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 去商家看看
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 去商家看看

 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页码:31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9787807413561
·条形码:97878074135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以历史档案和原始数据为研究依据,提炼和归纳了30年代上海娱乐业处于兴旺时期的基本特征和兴衰演变的内在规律,还原一阶段上海娱乐业的历史原貌,为我们全面系统了解和认识30年代的上海娱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楼嘉军,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博士。近年来主要从事都市旅游、休闲娱乐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各种旅游规划和旅游研究课题30余项,主要著作有《休闲新论》、《旅游业结构调整与和谐发展》、《娱乐旅游概论》等,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城市娱乐业的初兴与演变
第一节城市娱乐发展背景
一、经济发展与城市娱乐功能培育
二、人口增长与城市娱乐市场孕育
三、交通、电力建设与城市娱乐环境优化
第二节城市娱乐的初兴(1840~1890)
一、洋娱乐的导入
二、传统娱乐活动方式的转轨
三、城市娱乐中心的移动
第三节城市娱乐形态的转型(1900~1920)
一、娱乐形态艰难转型的历程
二、娱乐转型时期的诸多特征
三、城市娱乐形态转型的原因

第二章城市娱乐业的鼎盛时期
第一节30年代城市娱乐体系的现代性
一、高度成熟的城市娱乐体系
二、娱乐设施结构调整的现代性趋势
三、大众化的娱乐市场
四、娱乐文化的品牌和形象
第二节娱乐场所分类分析
一、戏院
二、电影院
三、游乐场
四、舞厅
五、公园
六、茶馆
七、酒吧和咖啡馆
八、赌博场所
九、色情场所

第三章城市娱乐业的兴衰交替
第一节外患内扰:城市娱乐业由盛而衰
一、从“一·二八”到“八一三”:娱乐业的两次灾难
二、经济危机波及和“新生活”运动影响
三、市场竞争与娱乐企业的经营困境
第二节30年代中后期:煎熬中的娱乐业
一、从天蟾舞台上座率看戏剧演出市场的衰弱
二、从金城电影院上座率看电影市场的萧条
三、从百乐门舞厅的转手看舞厅发展的波折
第三节“孤岛时期”娱乐业恢复性繁荣
一、城市娱乐业的短暂繁荣
二、“孤岛”困境中的城市娱乐业

第四章娱乐区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组合与分离:城市中央娱乐区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
一、破茧而出:中央娱乐区的诞生
二、城市娱乐区布局结构
三、一个发现:娱乐区空间距离的分隔规律
第二节娱乐区业态分布特点分析
一、中央娱乐区业态构成特征
二、次中心娱乐区娱乐业态构成分析

第五章娱乐业的经营主体和影响力
第一节娱乐业的构成性质和经济影响力
一、娱乐业构成形式和投资规模
二、娱乐业的经济影响力
第二节娱乐业经营主体分析
一、娱乐业经营者:从外商到华商的转换
二、粤商:从洋行买办到娱乐业经营者
三、帮会:从经营烟、赌、娼到投资娱乐业
第三节娱乐业对社会就业和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娱乐业的就业拉动力
二、娱乐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

第六章市民娱乐生活透视
第一节工资收入、闲暇时间与娱乐
一、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结构调整
二、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
第二节人口构成特征和娱乐多元性
一、人口构成:移民对娱乐影响的两重性
二、年龄构成:人口年轻化的市场意义
三、性别构成:男性化主题的娱乐内涵
四、职业构成:娱乐倾向的多元化
第三节市民娱乐行为的特征和倾向
一、电影院分级和观众的区域分布特征
二、娱乐场游客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三、从娱乐场所设施的使用看游客的娱乐倾向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近年来,随着“卜_海学”研究的勃兴,国内外出现了回归上海20世纪30年代的“怀旧热”,尤其是对那一阶段城市娱乐发展的鼎盛时期情有独钟,赞赏有余的情景性描述文章甚多,不少电影或电视编导也青睐有加,纷纷把镜头对准了这一时期上海灯红酒绿的繁华世界。对上海城市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这段黄金时期进行怀旧,体现了今日上海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背景下的一种社会心态。勿庸置疑,30年代上海城市娱乐的发展进程确实存在不少值得后人怀旧、赞美甚至为之自豪的地方。不过,人们对“夜上海”的了解从来都不是一个在量化统计基础上的概念,更没有一个全貌的认识。而近年来出现的过度商业性渲染和功利性炒作,无疑更加扭曲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真实性。
历史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解读历史,而解读历史的前提是还原历史,尽最大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楼嘉军同志所著的《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一书,对于还原这一阶段上海娱乐业发展的历史原貌,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30年代的娱乐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这部著作是楼嘉军三年博士生期间对上海城市娱乐业潜心研究的结晶,也是近年来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和城市文化史研究过程中的一项可喜成果。本书付梓在即,楼嘉军希望我写儿句话,我欣然应允。
我和楼嘉军相识已二十余年r。虽然他称我为老师,实际上我们年龄相差不多,严格地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1982年,他考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我担任他的班主任。那时他就已对文化研究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记得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选的就是“文化移动浅论”,其中有些观点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后,深受数位当时颇具名挈的教授的赞赏,有关内容随后也在相关的刊物上发表。大学毕业留校后不久,楼嘉军转至旅游系任教,主要研究方向进一步扩展至以上海为对象的城市旅游和休闲娱乐文化领域。
文摘 八、赌博场所
20世纪30年代,上海地区赌博活动场所之多,类型之杂,赔风之盛,都是以往任何时期所难以比拟的。其根本原因是在于赌博业不仅成为现代娱乐业的一部分,而且已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在那个年代,上海人的嗜赌成性是全国闻名的。“麻雀、挖花、扑克三者,已成为公开的娱乐品。”③自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先后形成了3个跑马场、3个狗狗场、1个回力球场、5个大赌场、数十个总会,以及数百个发售彩票的专业店,这些场所成为上海市民疯狂参赌的娱乐场所,也成为驱动上海赌博娱乐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一)赌场(总会)早在清末,已经有人在虹口一带偏远的地方,从事具有赌场性质的赌博活动了,“由广帮赌徒组织而成,搭草棚数间于荒田占冢间,设台摇宝,输赢极巨,每日获头钱数千金,开销亦非干金不办”。④而在市中心地区,“流氓摆设赌台,是从本帮开始的”⑤。
后记 这本专著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1986年,我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就离开了历史专业,后转至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任教十余年。不料时隔15年,深造的愿望驱使我萌生报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的念头,并非常幸运地再次拜忻平教授为师,得以继续进行为期三年的学习过程。由于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而自己任教单位的教学工作量又比较大,所以三年的博士生学习十分辛苦,尤其是花费近一年半时间撰写毕业论文更觉得异常艰辛。但是,回首三年匆匆时光,我为再次有机会能够得到导师忻平教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教诲而庆幸。从论文的选题剑大纲的拟订,以及在我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导师忻平教授付出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倾注了极大的热忱,毕业论文能够如期完成,便是他竭诚指导和尽力相助的结果。我始终认为,导师忻平教授的学术造诣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对于我如期完成学业是至关重要的。对此,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三年来,近现代史专业的各位老师都以不同的方式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使我的学业得以长进。三年来,我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是与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分不开的。在我的论文开题、预答辩和答辩过程中,导师组的刘学照教授、谢俊美教授、李学昌教授、易惠莉教授都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使我茅塞顿开,获益匪浅。在此,谨向各位老师表示我诚挚的敬意和谢意。同时,我还要真诚感谢姜义华教授、熊月之教授和苏智良教授不辞辛劳花费心血审阅我的论文,并在答辩中提出了非常有学术价值的修改建议。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资料室、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等各位认识或不认识的老师和工作人员,是他们给予我各种形式的帮助;感谢陈光老师和汪英老师在我的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的种种鼓励和热诚帮助;感谢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对于本书出版的资助以及范小平女士对本书出版工作所付出的辛劳。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我的爱人陈秀清女士,在多年的学习生活中给予我的巨大支
八、赌博场所
20世纪30年代,上海地区赌博活动场所之多,类型之杂,赔风之盛,都是以往任何时期所难以比拟的。其根本原因是在于赌博业不仅成为现代娱乐业的一部分,而且已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在那个年代,上海人的嗜赌成性是全国闻名的。“麻雀、挖花、扑克三者,已成为公开的娱乐品。”③自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先后形成了3个跑马场、3个狗狗场、1个回力球场、5个大赌场、数十个总会,以及数百个发售彩票的专业店,这些场所成为上海市民疯狂参赌的娱乐场所,也成为驱动上海赌博娱乐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一)赌场(总会)早在清末,已经有人在虹口一带偏远的地方,从事具有赌场性质的赌博活动了,“由广帮赌徒组织而成,搭草棚数间于荒田占冢间,设台摇宝,输赢极巨,每日获头钱数千金,开销亦非干金不办”。④而在市中心地区,“流氓摆设赌台,是从本帮开始的”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