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军事 >

战争镜像与伦理话语

2011-03-01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战争镜像与伦理话语 去商家看看
战争镜像与伦理话语 去商家看看

 战争镜像与伦理话语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18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811135046
·条形码:978781113504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南大学伦理学研究书系

内容简介 《战争镜像与伦理话语》讲述了:战争是在战争法的主权载体之间进行的有组织的政治暴力。“谁是我们的敌人?”是古典战争面临的首要问题。而敌人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战争的非正面性则是后现代战争的基本特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战争只是一种镜像,“我们”只是战争的旁观者。既有人从人类世界进入镜中世界,也有人从镜中世界闯入人类世界。《战争镜像与伦理话语》从政治伦理的视域对与战争暴力有关的那些最为急切的问题如敌人、战争伦理、恐怖主义、战俘权利、全球正义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分析。
编辑推荐 《战争镜像与伦理话语》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敌人及其毁灭
第一节 生存与敌人的相对性
第二节 敌意与仇恨
第三节 恶与敌人的毁灭

第二章 战争伦理:正义的战争与战争的正义
第一节 正义的战争:战争权利伦理
第二节 战争的正义:战争行为伦理
第三节 战后的正义:战争责任伦理

第三章 恐怖主义及其同谋
第一节 恐惧、恐怖与恐怖主义
第二节 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的逻辑
第三节 死亡作为恐怖主义的武器
第四节 恐怖主义是一种绝对之恶?
第五节 恐怖主义的同谋

第四章 战俘的身份、权利与国家责任
第一节 萨达姆:一个有争议的战俘
第二节 虐俘与斩首:酷刑与恐惧之恶
第三节 战俘的身份
第四节 战俘权利的有限性
第五节 战俘权利保障的国家责任

第五章 “萨达姆之死”与全球正义
第一节 “萨达姆之死”与“失败国家”问题
第二节 “萨达姆之死”对国际秩序的挑战
第三节 “萨达姆之死”与全球正义
第四节 基本结论

第六章 和谐世界理念:一种新的政治伦理
第一节 和谐世界理念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第二节 和谐世界理念是一种新的国际伦理观
第三节 和谐世界理念是一种新的全球治理观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伦理学作为经典的人文学科在现代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独特的社会功能。
伦理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工具与技术,而是为人类构建一个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皈依,使人格高尚起来。
伦理学也可以推动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因为它能提供有实用性的人文知识,能营造一个有助于经济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不过,为人类的经济与技术行为框定终极意义或规范价值取向,为人类生存构建一个理想精神世界,却是伦理学更为重要的使命。
伦理学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关怀,对人的精神理想的守护,对精神彼岸世界的不懈追求,使它与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或科技力量保持一定的距离或独立性,从而可以形成一种对社会发展进程起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人文精神力量。这样一种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的人文精神力量,将有助于保证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符合人类的要求和造福于人类,从而避免它们异化为人类的对立物去支配或奴役人类自身。
文摘 在历史上和实际的政治斗争中,常常有所谓的“公敌”与“私敌”之分。柏拉图早在《理想国》中就提出过“人民公敌”这一概念,他联系到各种对立面,如战争、起义、剧变、造反和内战等来强调这种对比的。①公敌即那种我们公开与之战斗的敌人,私敌是指那种我们与之发生私下争斗的人。公敌与私敌也可做如下区分:私敌是那种痛恨我们的人,公敌则是那种与我们战斗的人。②由此可以看出,“敌人并不是指那些单纯的竞争对手或泛指任何冲突的对方。敌人也不是为了某个人所痛恨的私敌。至少在潜在的意义上,只有当一个斗争的群体遇到另一个类似的群体时,才有敌人存在。敌人只意味着公敌,因为任何与上述人类群体,尤其是与整个国家有关的东西,均会通过这种关系而变得具有公共性。广义地讲,敌人乃是公敌,而非仇人。”③
“人民公敌”或“人民敌人”作为一个确切的政治概念当属于近代政治理论范畴,在不同政治家或政治派别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联系着不同的政治思想。因为封建君主专制时代,国家与君主本是一体,忠君就是爱国,是敌是友,都是君主本位,不能以人民来衡量。近代启蒙思想家人民主权学说的提出使“人民敌人”这一概念获得了理论支持。在启蒙思想家那里,“人民敌人”这一概念是指“公意”及其体现人民主权的破坏者。
后记 我自攻读硕士学位开始,至今从事学术研究竟有10余年了,对于学术的认识,由模糊到日渐清晰,由生活所迫到今天的热爱,感慨颇多:自由地思考、独立地做学术并非易事。而且,我们总是能找到许多客观理由来为自己的主观浮躁辩护!“为学术而学术”在今天有可能被人视之为迂阔,当“学者们”为“稻粱谋”时,还有几人能坚持“学术乃天下公器”的理念?当我们的生存都面临危机时,我们确实没有理由苛求学者为学术而“献身”。但是,难道为了生存我们就可以失去残存的那一点点学术良知?思考战争问题,是我研究政治暴力问题的副产品。原来答应在2008年3月份交稿的,由于“百年不遇”的南方冰雪灾害,部分书稿内容由于经常性的突然停电导致电脑数据丢失,结果书稿就一拖再拖。其实,书稿的主要内容在过去几年中曾公开发表在一些学术刊物上(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曾发表于《伦理学与公共事务》2007年第1卷、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曾发表于《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6期、第三章的部分内容曾发表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五章的内容曾发表于《中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六章的内容曾发表于《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2期。感谢这些期刊同意我将同主题的论文结集出版。),现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扩充和改写。当然,有一些则完全重写了。对于战争或恐怖主义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我不敢说自己的思考有多么深入,但态度是认真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