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敦煌学十八讲

2010-12-31 
市场价:¥32.00卓越价:¥27.50为您节省:4.50元 (86折) VIP 价:¥26.68 SVIP价:¥26.13 全场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敦煌学十八讲 去商家看看
敦煌学十八讲 去商家看看

 敦煌学十八讲

  • 市场价:¥32.00
  • 卓越价:¥27.50为您节省:4.50元 (86折)
  • VIP 价:¥26.68 SVIP价:¥26.13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2人 评论打分
  • 5 颗星:
  • (1)
  • 4 颗星:
  • (0)
  • 3 颗星:
  • (1)
  • 2 颗星:
  • (0)
  • 1 颗星:
  • (0)看全部2篇评论  (2篇用户评论 | 写评论)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查看详细条款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敦煌学教程
    共计价钱:¥49.00
    同时购买共计:¥40.3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32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8月
    ·ISBN:7301047711
    ·条形码:97873010477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和墓高窟保存的艺术品,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每一个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学生应当熟悉的内容。《敦煌学十八讲》在包含敦煌围上超出了以往的介绍敦煌学的论著,同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概述必备知识的基础上,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文献索引,同时配有大量的随文图片辅助文字说明,在注释中详细介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编辑推荐 敦煌学的内容比较庞杂,因为我主要是给历史系的学生上课,所以还是偏重历史和文献方面。十八讲的内容大体上有六个方面,一是敦煌简史(第一、第二讲),二是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文物流散、研究的历史(第三至第八讲),三是敦煌材料的史学研究问题(第九至十一讲),四是各种敦煌文献及其价值的介绍(第十二至十五讲),五是对敦煌石窟各个方面的概说(第十六讲),六是敦煌写本外观和辨伪问题(第十七、第十八讲)。这样大体上囊括了敦煌学的主要内容,而又突出了历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目录
    绪论/1
    一 何谓“敦煌学”/1
    二 敦煌学的现状/2
    三 敦煌学研究的旨趣和难点
    --以归义军史研究为例/4
    1. 归义军研究的旨趣/4
    2. 归义军吏研究的难点/5
    四 本书的基本内容提要/7

    第一讲 中国历史上的敦煌/12
    一 两汉时期的敦煌/12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14
    三 隋唐时期的敦煌/17
    四 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21
    五 归义军时期的敦煌/22
    六 西夏元明清时期的敦煌/25

    第二讲 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30
    一 张骞西行与丝路开通/30
    二 文化昌盛与莫高窟的开凿/33
    三 隋唐盛世与国际都会/37
    四 佛教独尊与吐蕃、归义军的贡献/41
    五 丝路改道与敦煌的衰落/43

    第三讲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文物的早期流散/48
    一 王道士其人/48
    二 藏经洞的发现/49
    三 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早期流散/51
    1. 廷栋旧藏/51
    2. 叶昌炽旧藏/53
    3. 端方旧藏/58
    4. 苏子培旧藏/59
    5. 陆季良旧藏/60
    6. 其他散出的文献/60
    四 敦煌宝藏的命运和王道士的下场/62

    第四讲 敦煌藏经洞的原状及其封闭原因/68
    一 藏经洞的原状/68
    二 归义军时期的敦煌藏经状况/73
    三 构成藏经洞内涵的各种材料/75
    四 封闭原因/78

    第五讲 敦煌宝藏的收藏与整理/87
    一 斯坦因收集品/87
    二 伯希和收集品/97
    三 奥登堡收集品/102
    四 中国收集品/103
    五 日本收集品/106
    六 其他/108

    第六讲 于阗、龟兹、楼兰、高昌宝藏的争夺/112
    一 “西域古物争夺战”的序幕/112
    二 二十世纪初叶的西域考古调查/116
    1. 斯文赫定的踏查/116
    2. 斯坦因的三次中亚考古调查/118
    3. 俄国考察队/119
    4. 德国吐鲁番探险队/120
    5. 大谷探险队/122
    6. 法国伯希和探险队/124
    三 西域考古的学术收获/125
    1. 于阗/125
    2. 龟兹、焉耆/126
    3. 楼兰、尼雅/126
    4. 高昌/127

    第七讲 敦煌学对欧美东方学的贡献/131
    一 俄国/13l
    二 英国/134
    三 法国/136
    四 德国/139
    五 其他/140

    第八讲 中国和日本的敦煌学研究/147
    一 中国/147
    1. 京师大学堂的学者开创了中国的敦煌学/147
    2. 二十至四十年代的贡献/150
    3. 五十年代到“文革”的成果/157
    4. “文革”以后至今的热潮/158
    5. 总结/159
    二 日本/160
    1. 从初始到四十年代的研究/161
    2.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热潮/161
    3. 八十年代至今的成果/164

    第九讲 敦煌学与隋唐五代政治、经济史研究/172
    一 文书制度/172
    二 官制与法制/176
    三 兵制/179
    四 均田、赋役制度/180
    五 政治史/182

    第十讲 敦煌学与中古社会史研究/186
    一 人口与家庭/186
    1. 人口/186
    2. 家庭/188
    二 土族与基层社会/189
    1. 士族/189
    2. 社邑组织及其运营/190
    三 佛教教团与僧尼生活/192
    1. 佛教教团/192
    2. 僧尼生活/193
    四 敦煌文献中的民俗资料/195
    1. 节日/195
    2. 衣食住行/196
    3. 婚丧/197
    4. 民间信仰/198
    5. 娱乐/199

    第十一讲敦煌学与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203
    一 吐蕃史/203
    二 吐蕃统治敦煌/205
    三 禅宗人藏与汉藏文化交流/207
    四 甘州回鹘与西州回鹘/209
    五 于阗王国/210
    六 粟特聚落/211
    七 三夷教/213
    八 求法僧的记录/216

    第十二讲 敦煌佛教、道教文献的价值/220
    一 敦煌佛典概说/220
    二 敦煌佛典的价值/222
    1. 古写本的校勘价值/223
    2. 初期禅宗典籍和史料的发现/223
    3. 古佚佛典对佛教史的价值/225
    4. 疑伪经/227
    三 敦煌的道教文献/229
    附 唐代西州的道教/230

    第十三讲 敦煌四部书抄本与中古学术史研究/235
    一 经部/235
    二 史部/237
    三 子部/242
    四 集部/244

    第十四讲 敦煌学与语言文学研究/248
    一 汉语/248
    1. 音韵/248
    2. 文字与训诂/249
    二 胡语/249
    三 俗文学/251
    1. 讲经文/252
    2. 变文/253
    3. 因缘/255
    4. 词文/255
    5. 话本/256
    6. 故事赋/256
    7. 俗赋/257
    8. 曲子词/257
    9. 通俗诗/258

    第十五讲 敦煌学与科技史研究/261
    一 天文学/261
    二 数学/263
    三 医药学/264
    四 造纸和印刷术/266

    第十六讲 考古、艺术视角中的敦煌/270
    一 石窟形制与艺术风貌/270
    二 雕塑艺术/276
    三 敦煌壁画/283
    1. 佛说法图/283
    2. 佛传图/284
    3. 本生图/285
    4. 菩萨图/286
    5. 经变图/287
    6. 瑞像图/292
    四 石窟装饰图案/292
    五 莫高窟以外的石窟群/295

    第十七讲 敦煌写本学/302
    一 纸张和形制/302
    二 字体和年代/308
    三 写本的正背面关系/310

    第十八讲 敦煌写本的真伪辨别/314
    一 关于伪本的最新说法/314
    二 敦煌写本的真伪辨别/317
    1. 要明了清末民国的历史和相关人物的事迹/317
    2. 要弄清藏卷的来历/319
    3. 要弄清文书的格式/321
    后论/325
    参考文献/328
    后记/331
    ……
    文摘 绪论
    一 何谓“敦煌学”
    “敦煌学”是个约定俗成的名字。然而,到底什么是“敦煌学”?它的内涵应包括哪些内容?学者间的意见并不一致。
    1930年,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正如陈寅恪先生在文中指出的那样,在当时,“吾国学者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1]。刚刚从国外游学回来的陈先生,站在世界学术的高度,不仅把敦煌当作一门学问而响亮地叫了出来,还指出了20世纪敦煌学迅猛发展的趋向,诚可谓远见卓识。
    敦煌的魅力何在?敦煌学的研究范围有多广?
    从陈寅恪先生《劫余录序》的上下文来看,他所说的“敦煌学”,主要是指对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的研究。以后随着敦煌当地考古工作的进步,特别是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研究,敦煌汉简和吐鲁番文书、西域文书的大量出土,以及海内外所藏敦煌绢纸绘画等美术品的发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敦煌学”的范围应当扩大。姜亮夫先生在《敦煌学之文书研究》中说:“敦煌学之内涵,当以千佛岩、榆林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写本、文书为主,而复及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之辅。”[2]这里表述的虽然不十分科学,但姜亮夫先生强调应当把“敦煌学”的内涵,扩大到敦煌乃至吐鲁番出土或保存的所有文物和文献,实已为敦煌学界广泛接受。
    然而,从整个现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框架里,很难摆放一个所谓的“敦煌学”。
    后记 敦煌学是我多年来的一个研究方向,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开过多次课。撰写一本敦煌学讲义的想法,很早就盘桓于心中,但因冗事繁多而无暇顾及。由于朱庆之教授的鼓励,张文定先生的督促,这半年来陆续着手,整理讲义,编次旧文。这原本看似容易的事,也并不简单。因为敦煌学原本就不是一门有系统的学问,所以,过去我讲敦煌学的课程时,也没有一定之规。除了最基本的内容外,每次总是想换些新的内容,因此,我的讲义是不固定的,有不少临时加进去的内容没有形成文字,而有些思考成熟的问题已经写成文章 发表。这次编纂,一方面是把有想法而没有文字的部分写出来,另一方面是把已经发表的文章整合到讲义中去。
    敦煌学的内容比较庞杂,因为我主要是给历史系的学生上课,所以还是偏重历史和文献方面。十八讲的内容大体上有六个方面,一是敦煌简史(第一、第二讲),二是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文物流散、研究的历史(第三至第八讲),三是敦煌材料的史学研究问题(第九至十一讲),四是各种敦煌文献及其价值的介绍(第十二至十五讲),五是对敦煌石窟各个方面的概说(第十六讲),六是敦煌写本外观和辨伪问题(第十七、第十八讲)。这样大体上囊括了敦煌学的主要内容,而又突出了历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撰写敦煌学讲义与其他学科的讲义有所不同的是,我不仅要依靠史料,更大程度上是要依靠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因此,本书包含了比较多的注释,这既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敦煌学的研究现状所决定的。我倒是希望借此方法,给想深入一步的学子,多提供一些参考文献的出处,免去他们的翻捡之劳。
    无论如何,撰写敦煌学讲义是一个新的探索,必然有一些错误没有发现,希望读者不吝赐教。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