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 |
|
|
|
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页码:47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802500839
·条形码:978780250083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学者人文论丛
·图书品牌:北京人文在线
内容简介 《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是一部研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的专著,它吸收了几十年现代诗歌创作与理论发展的积极成果,体系性强,论述深入而富于创见,解诗精当而通俗易懂,是诗歌理论研究者和诗歌爱好者的一本有价值的参考和辅导著作。
作者简介 谭德晶,男,1954年出生,湖南常德人,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8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中国现代文学专业。个人兴趣及专长为诗歌理论研究和鲁迅研究。出版专著三本:《唐诗宋词的艺术》,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9月版;《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网络文学批评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5月版。另参编著作数本,发表论文数十篇。
编辑推荐 《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当代学者人文论丛。
目录 第一章 诗的本质
第一节 诗的定义
第二节 诗的四种基本特性
第三节 抒情诗的一双翅膀
第二章 音韵节奏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原始的音韵节奏
第二节 古典诗的音韵节奏
第三节 现代诗的音韵节奏
第四节 现代诗音韵节奏的形成
第五节 语态诗的出现
第三章 现代诗音韵节奏的常用技法
第一节 句式与句型
第二节 回环
第三节 对称
第四节 重叠
第五节 排比与递进
第六节 咏叹的“艺术体系”
第四章 诗的意象
第一节 意象的定义与诗的机体构造
第二节 渲染烘托性意象与意境
第三节 喻象系统
第四节 象征性意象
第五章 诗的形象
第一节 写景诗的形象
第二节 背景性形象
第三节 叙事性形象
第四节 代指性形象
第六章 诗的感觉
第一节 诗的感觉的几个基本特性
第二节 感觉变异的几种类型(上)
第三节 感觉变异的几种类型(下)
第四节 交感艺术(上)
第五节 交感艺术(下)
第七章 诗的语言
第一节 语言的“二次划分”与语言的“二重性”
第二节 诗歌语言的透明性特征
第三节 诗歌语言的自由性特征
第四节 诗歌语言的和谐性特征
第五节 诗歌语言的佯谬性特征
后记
……
序言 现代诗歌(又叫新诗、自由诗或白话诗)在中国今天的遭遇,很有点像社会道德人心在今天的遭遇,就是它们都遭遇了一种强有力的十分普遍的“今不如昔”的评弹。人们一论到世道人心,便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这样的话;而一论到现代诗歌呢,就会马上联想到“唐诗宋词”,于是:“新诗像什么诗”,“现代诗歌没意思”这样的话就会脱口而出。
这样的“厚古薄今”的思潮公平合理吗?道德人心问题我且不去管它,但是具体到现代诗歌,我却觉得这样的评判有失公允。笔者虽不敢称怎样博学.但是对古典诗歌,也可以算得上稍有涉猎,七、八年以前也写过一本专论“唐诗宋词”艺术的书,书名也就叫《唐诗宋词的艺术》,至于古诗写作,有时为了应景,也勉强可以凑出“七言八句”。鄙人把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一比较,总体来说还是觉得,现代诗歌还是要优于古典诗歌的。也且不说现代诗歌反映、表现了更加深广、丰富、细腻的生活、情感、观念面(古典诗的大部分都可以归到一些有限的主题范围中去),且不说现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更符合现代的时代特征和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特征,更且不说诗歌的由古到今,由格律而自由、由古奥典雅而通俗,实是整个世界文学发展、也是整个世界诗歌发展的一种趋向和规律,就说诗歌的三大艺术特性:音韵节奏、意象意境、感觉的丰富及其传达,新诗也是将其大大的向前推进了的。
文摘 重复这种手段作为早期诗歌的一种基本的音韵节奏要素,其产生的动机可能与上面的两种多少有些不同,上面两种其显性的动机可能是为了满足一种形式上美感,而对于情感表现的动机很可能是潜伏着而不为歌唱者所自觉的。而重复则可能是主要为了情感表达的直接需要。因为这种回环往复地咏唱,对于情感的表现极具有一种渲染、宣泄作用,加之原始民族语言尚不发达,因此,运用这种稍加以变化的重复手段使情感表现得更加酣畅淋漓,就更是一种自然的选择了。当然,这种可能主要基于情感表现的技法的运用,也带来了形式上的美,这就是相似诗节的重复而造成了一种节奏的美感、有规则的回旋往复的美感。需要指出的是,早期诗歌的这种重复,在后来古典诗歌的发展中,没有被充分利用,倒是更后起的现代诗,可以说在一个更高的程度上又恢复了早期诗歌的重复手法。由于我们将要在下面的章节中专门论述一系列的节奏技巧(包括了重复),此不赘述。
早期诗歌中第四个音韵节奏方面的要素是“咏叹”。在以往对诗歌音韵节奏的研究中,完全没有咏叹这一项,应当说,这是诗歌研究中的一个遗憾。既然我们把诗的音韵节奏看成是诗歌两大诉诸手段的一种,那么我们在音韵节奏的体系中,就应该有“咏叹”手段的一席之地,因为,无论从实际上来看还是从理论上来看,“咏叹”都是利用音韵这一要素来表达感情的。当然,作为一种音韵节奏方面的要素,它与前面三种,尤其是与节奏和韵这两个要素有着区别。
后记 本书的完稿,可能不仅意味着本书的完成,而且或许意味着我长期的所谓诗歌研究也告一段落了,甚至就此划上句号也未可知。
说起我与诗歌的因缘,也可谓是源远流长了。还在未上大学在老家打铁的时候,遇到搞运动或搞宣传,我就开始学着写些似诗非诗的东西。记得最初我所接触的诗人是法国的无产阶级诗人,也是国际歌的作者鲍狄埃(那时是文革期间)。所以最初我所写的东西,真还有一点鲍狄埃的味道。1978年考上大学,学了中文,对诗歌的爱好更是一发不可收。艾青的、普希金的、裴多菲的、朗费罗的、美国黑人诗人麦凯的,等等等等的诗歌抄了一个又一个本子。自己也不时的写点所谓的诗歌。但或许是诗才不济吧,诗稿一页一页的寄出去,“炮弹一发一发的打出去”(这是我当时的语言),但始终没能真正把诗歌的大门轰开,至少是没能把诗歌杂志的大门轰开。努力了很多年,最好的成绩,也就是在我们本县的小报上发表了那么几首诗。
不过,诗人梦虽然没有做成,但是努力也算没有白费,1986年我考上了四川大学诗歌研究专业的研究生,从此又以一个诗歌爱好者的身份研究起了诗歌。毕业后,先是在西南交大从教,后又到中南大学教书。所上的课中,也大都与诗歌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