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人生况味

2010-04-26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页码:22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807137010/9787807137016 ·条形码:9787807137016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人生况味 去商家看看
人生况味 去商家看看

 人生况味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页码:22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807137010/9787807137016
·条形码:978780713701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老照片》典藏版

内容简介 这是本老照片集合册。书中的每张照片都蕴涵了一个真切、感人的故事。在这里,它们向我们传递的就是这些现代的我们所不知道一切,这些内容包括有人物经历、抗日战争历史等,都是些名人名事。
编辑推荐 《人生况味》是《老照片》丛书之“逝鸿片羽”。书中收录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为读者揭开了过去那一件件鲜为人知的事件。 一本珍贵的老照片,就是一本回忆录,《人生况味》向我们再现了过去,让我们认识过去,了解过去。
目录
一个在格鲁吉亚的中国商人家庭/2
身为晚清遗臣的祖辈/4
曾祖父的全家福/6
天地间的女孩/8
就读日本女校的中国学生/10
祖父的题识照/12
胶东的一个农民家庭/14
儿孙满堂的喜悦/16
爷爷奶奶的结婚照/18
身世迷离的父亲/20
陈铭枢之子的人生之旅/22
孔子后裔的人生/24
祖母的老照片/26
七十年前的外企白领/28
爷爷奶奶的结婚照/30
海口名媛吴玉琴/32
1931年的一个家庭/34
祖上/36
一场演出与一段姻缘/38
曾是文学青年的烈士/40
含辛茹苦的祖母/42
一个小地主家庭/44
结拜姐妹的合影/46
兄妹合影/48
母亲年轻时/50
三个苦力在虎丘/52
七十年前的家庭合影/54
毕业同窗照/56
乡下人“喝甜酒”/58
百姓人家/60
往事并非如烟/62
照片拍过之后/64
劳工的合影/66
大运河边上的母子/68
小康之家/70
生活在两个大国之间/72
西康省政府幼儿园的孩子/74
五姐妹/76
母子情/78
姥姥的最后一张照片/80
难忘的“蜜月”/82
天配良缘/84
西南联大一女生/86
姥姥/88
父亲的长袍照/90
一张结婚照/92
姥姥旧事/94
从参赞到领班/96
作为“高级白领”的父亲/98
铁蹄下的华工/100
潘家园留住的记忆/102
留影华西大/104
遇罗克儿时留影/106
当过兵的父亲/108
军校模范班/110
天各一方的家庭/112
并非演员的合影/114
我们这个班级/116
儿时伙伴/118
“自动脱党”的母亲/120
“土包子”进城/122
读这一家子/124
往昔少女的聚会/126
返回台湾的留越军人的女眷/128
穿上制服的民间艺人/130
离乱中的父子/132
1957年夏:北海留影/134
“下放”琐记/136
漂泊异国的老人/138
父母结婚十周年纪念照/140
下放锻炼/142
杨伟名一家/144
辛酸里的温情/146
娘家故事/148
乡镇干部的合影/150
把握一瞬/152
苦涩岁月/154
裙子的故事/156
离别之时/158
在宣传雷锋的日子里/160
难忘北陵/162
与房东的合影/164
父亲的风景照/166
女儿“落榜”之后/168
校友程应铨/170
难忘“格尔木”/172
苦儿/174
千里步行上延安/176
梦惊一刻/178
“学习班”里的夫妻/180
革命年代的婚礼/182
特殊年代的结婚照/184
难报三春晖/186
被解散的“文工队”/188
难忘的童年/190
父亲当过“文革主任”/192
不堪回首的岁月/194
遥远的乌兰布和/196
“毛选”姻缘/198
一张全家福/200
亲情岁月/202
一位叫珊珊的女孩/204
旅美老华人的起居室/206
照相/208
未曾谋面的战友/210
家里来了华侨亲戚/212
我们轮流当了回“烈士”/214
1975年的姐弟合影/216
殁于地震的二嫂/218
当兵之路/220
上学·辍学/222
劫后重逢/224
特殊的“室友”/226
……
序言 《老照片》出典藏版,克力要我写点文字。一两周来,重读已出的58辑,常常掩卷沉思,感慨良多。沉思什么?感慨什么?一句话说不清楚。
十五年前,我受命创办山东画报出版社。五六月间,来京参加培训、在运河边,结识两位朋友:刘方炜和李书磊。朋友才华横溢,纵论天下之余,策划《图片中国百年史》选题。历来有各种各样的文字中国史,却无一本图片中国史——此构思独特和伟妙令我们激动万分。这样一个策划者、出版者均力所难及的选题,居然得到各方支持,于是,在“一本书主义”感召下,在进一步充实作者,出版社全体十八位员工十八个月的奋斗下,一部上下两卷、重十八斤的大书面世了。这部书的出版过程,实际就是出版社的艰苦创建过程,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老照片》就是一个直接的结果。
其实还可回溯到更久以前。1985年,山东画报杂志在全国画报界率先开始了内容和形式的变革,一改几十年来简单图解新闻的画报报道方式,增加文字量,讲求文字的艺术性,图文并茂,立体地表现社会、人生。那时,克力和我(还有姜奇)都是变革的始作俑者。这可否算是“读图时代”的端倪呢?(有人说,《老照片》开启了中国的读图时代。)
倏忽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即便从1995年10月31日,我在济南四里山下,出版社年度选题讨论会上首次提出《老照片》设想算起,也快十三年了。《老照片》的辉煌似乎已成为往日的神话。我辗转到了北京,惟克力和他的同事张杰仍耕耘不辍,精彩稿件层出不穷,实在是很对得起多年来忠诚的读者,也很令我感动。如最近几辑中,《1959年:和领袖一起读书》、《罗隆基生命中的几位女性》、《我收藏的一册“杜高档案”》就吸引了我。我敢说,这些内容,这些照片,在别的地方是读不到的。
毛泽东真是一个行事别致的人,治国如做功课,带着一帮人到处读书。现在还能这样治国吗?关于罗隆基的故事,则可与《老照片》中章诒和的几篇以及关于康同璧母女的一篇对照看。人生的怪异令人唏嘘。杜高档案也是这样,与杜高本人解读劳改老照片一篇形成互补——《老照片》所展示的人生和历史就是这样一点点地丰满起来,完整起来,生动起来,渐渐还原久已消逝的真相,而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又可折射出一个时代活生生的全貌。《老照片》所做的工作,似乎与理论家恰恰相反:理论家总想通过分析得出确切的历史结论,而《老照片》却在不断展示历史新的侧面,对已有结论形成挑战。这就是徐宗懋所说的“挖掘未曾公开的照片”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同样是“未曾公开的照片”,也有内涵深浅、画质好坏之分。要从浩如烟海的照片中选择,还真需要一点专业眼光。这正是当年大量跟风出版老照片者无法胜任的。记得编辑《图片中国百年史》时,曾有几幅照片印象特深。一是1860年的北京城,巍峨壮丽的高墙,似乎坚不可摧,然而就在这一年,英法联军攻到北京,火烧圓明园,从此完整的帝国不再;一是1949年毛泽东进中南海前,在香山双清别墅的全家合影。那是毛泽东事业的顶峰,家庭似乎也是最美满的时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的转折点;一是1970年蒋介石在金门岛的掩体中遥望大陆,那阴郁的面容令人想到,他是一个传统观念很深的人,知道“光复大陆”已经无望,“落叶”是无法“归根”了(几年后他就去世了)。如果把这张照片与1920年蒋介石与陈洁如的合影对照看,则更有意味(《老照片》第一辑);还有一幅火车横穿长城,表现“现代”穿越“传统”的照片……这些照片传达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事实,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感、深刻的象征性以及人生的觉悟和无奈,有许多值得反复咂摸的东西。
克力是经过多年专业训练的,又对现当代史有特别的爱好和独特的理解。从一开始,他就关注解放军将领与被俘的国民党将领对坐交谈(《胜者与败者》)这类不为一般人看重的照片,并尽力发掘其中的曲折内涵。此次选入的国民党军官对投降的日军训话(《轮到我训话》)、“中共台湾地下党遭破获”等都属于这种表现事件或人生关键的照片,记录了一个阶段结束,另一个阶段开始的瞬间。克力似乎还特别醉心那些并不曾影响历史进程的“逝鸿片羽”,如“1943年根据地农民投豆选村长”、“1946年天安门城楼上悬挂蒋介石巨幅照片”、“毛泽东与潘光旦”、“群众集会上的胡耀邦”、“毛泽东接见红卫兵时车抛锚了”、“1984年宋楚瑜在蒋经国和时任州长的克林顿之间做翻译”等,这些照片常常给读者意外之喜,使人联想到,人和历史的命运本来似乎会有更多的可能……
《老照片》创办的时候,是我“动员”克力主事的,并答应一定尽力帮他,社里的几位同事也很热心。他是个比较散淡的人。第一辑做了许久才出来,谁也没想到反响竟如此强烈,于是一发不可收,而且出版节奏越来越快。克力几次对我说:“你给我找了个活儿干”,也不知是满意还是埋怨,也许两者都有吧!这“活儿”他一干十多年,从不惑之年到五十多岁,头发白了许多。我不知道、《老照片》将来会是怎样的命运,但起码,《老照片》所成就的一段业界传奇和它呈现历史的朴实态度,还有这套集《老照片》之精华的典藏版,我想读者是不会忘记的,克力的辛苦不会付之流水。
2008年6月1日 北京嘉铭桐城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