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通史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4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301153503/9787301153505 ·条形码:9787301153505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日本文化通史 |
|
|
|
日本文化通史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4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301153503/9787301153505
·条形码:978730115350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叶渭渠著作集
内容简介 《日本文化通史》首先详细论述日本国民在岛国的自然风土和生活实践中,自主生成的宗教、文学艺术和学术的成果,以及由这些成果凝聚而成的文化精神。同时简明地叙说了这些文化的形成与日本政治社会发展历史的有机联系。其次,从比较的视角出发,论述日本千余年与中国交往和融合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近代百余年与西方交流、调适西方文化的新鲜经验。最后,作者指出在日本历史上曾出现过全盘“汉风化”和全盘“洋风化”的思潮,但日本最终分别以“和魂汉才”、 “和魂洋才”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指导思想,构建起“冲突·并存·融合”的文化模式,以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从而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
作者简介 叶渭渠,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曾任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院大学、京都立命馆大学客座研究员及横滨市立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日本文学思潮史》、《日本文化史》(图文本)、《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与唐月梅合著有《日本文学史》(6卷本)、《日本文学简史》、《20世纪日本文学》、《日本人的意识》等,以及散文集《周游织梦》等4卷。译有川端康成的《雪国》等系列小说、散文约200万字,与唐月梅合译有加藤周一的《日本文学史序说》、山崎丰子的《浮华世家》等。主编名家著作集20套,共约150卷。
编辑推荐 《日本文化通史》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日本文化的曙光
第一节 列岛地理自然环境与日本人祖先的诞生
第二节 采集渔猎生活与绳文土器文化
第三节 农耕生活与弥生青铜器·铁器文化
第四节 氏族制国家形成与古坟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本土文化的萌动与中国文化的最初接触
第一节 原始神道信仰的萌动
第二节 日本语言文字的系统
第三节 与中国文化的最初接触
第三章 大化革新与古代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 大化革新与向律令制国家过渡
第二节 口头文学与神话的流传
第三节 原始歌谣的产生
第四节 古代空间艺术的渊源
第五节 古代文化中的性崇拜
第四章 中日文化交流的兴盛
第一节 遣隋·唐使与吸收中国文化
第二节 佛教与佛教美术的兴盛
第三节 鉴真东渡与传人戒律
第四节 儒学思想的早期传播
第五节 中国艺能的传人
第五章 古代文化的新走向
第一节 律令政治与国家佛教文化
第二节 文字文学的诞生与发展
第三节 从唐绘到大和绘
第四节 早期儒学教育的兴衰
第六章 古代文化的全盛(一)
第一节 摄关时期从汉风到和风文化
第二节 新兴佛教的信仰与美术
第三节 本地垂迹与神道美术
第四节 大和绘与绘卷的诞生
第五节 艺能的新发展
第七章 古代文化的全盛(二)
第一节 敕撰和歌集与和歌中兴
第二节 物语文学的诞生与繁荣
第三节 《白氏文集》的流行
第四节 古代审美学主体的完成
第八章 中世文化的初兴
第一节 幕府体制与公武二元文化的确立
第二节 新佛教及其庶民化
第三节 美术新发展与绘卷的多样化
第四节 连歌的盛行¨
第五节 战记物语的兴起
第六节 新艺能向剧曲过渡
第九章 中世文化与禅(一)
第一节 室町时代与禅文化的普及
第二节 从庶民教育到宋学的兴隆
第三节 五山文学的繁荣
第四节 能乐与狂言的诞生
第十章 中世文化与禅(二)
第一节 禅韵水墨画的艺术特色
第二节 枯山水庭园与禅的空无性
第三节 空寂幽玄的茶禅一味
第四节 闲寂风雅的俳句与禅
第五节 近古审美学主体的完成
第十一章 近世文化的变革
第一节 安土桃山时代与黄金文化的特质
第二节 城郭与书院的宏伟建筑艺术·
第三节 隔扇屏风画的黄金艺术
第四节 阿国歌舞伎·少年歌舞伎的华丽官能美
第五节 西方文化初传及其影响
第十二章 近世文化的发展
第一节 幕藩体制与武士道伦理化
第二节 新儒学与国学
第三节 西学与科技的发展
第四节 大众文学的普及
第五节 版画本土化的浮世绘·
第六节 净琉璃·歌舞伎的兴起
第十三章 文明开化与近代化的路程(一)
第一节 明治维新与近代启蒙运动
第二节 神佛分离与国家神道
第三节 基督教的传播
第四节 近代自我的确立与受制
第十四章 文明开化与近代化的路程(二)
第一节 近代西方美学的引进
第二节 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
第三节 戏剧改良的运动
第四节 话剧的诞生
第五节 近代西洋画与近代日本画的交融
第十五章 现代文化发展的曲折历程
第一节 现代社会文化思潮的进步与反动
第二节 现代文艺思潮方兴未艾
第三节 战争黑暗时期与文化的异变
第四节 战后新启蒙运动与文化变革
第五节 战后新兴宗教的发展态势
第六节 战后文学艺术的重建
第十六章 当代文化的走向
第一节 经济高速发展·停滞与当代社会文化思潮
第二节 当代文化思想的考察
第三节 当代诸大家文艺美学观
第四节 当代文学诸流派的形成与解体
第五节 当代美术的世代交替
终章日本古今文化的历史课题
主要参考书目
……
序言 耄耋之年,有机会将刚完成的一部新作和选出两部主要的旧作整理或修改,出版三卷本的作者著作集,作为个人大半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回顾和总结自己求学求知的历程,感慨万千。
作者于1956年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毕业以后,进入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局,从事对日文化交流工作,主要担任译员。1958年,这个机构升格为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是年,随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同志率领的中国艺术团访问日本,第一次接触到日本的人文景观,置身于日本文化氛围中,心中不由地涌起一种新鲜感。回国后,由于工作的需要,当过领导的机要秘书,然后长期从事职能部门的日本文化调研工作。在时任领导、著名诗人、日本俳句研究家和翻译家林林同志的亲切鼓励和指导下,开始从事业余写作和翻译。但是,在那个年代,尽管你积极参加各项政治运动,尽管你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并受到领导的表扬,有时还是会被某些人指责为“搞自留地”,“走白专道路”。尤其是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更会被作为“追求成名成家”而加以批评。林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我的支持,让我迈出了求学求知的第一步,为其后从事日本文学、文化研究打下初步的也是重要一步的基础。
在那个空前大劫难的年代,我正处于青壮年时期,1969年全家四口人被一锅端,下放河南农村体力劳动改造三年,失去了很多,却寻回了最重要的失去——自我,逐步恢复独立思考的能力,决心弃政从文,弃仕从学。回到北京以后,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文学编辑工作,学做选题,做编书,与译者交流,开始学习翻译一些中长篇小说,为我其后翻译日本文学铺垫了一条新路。历史性的灾难刚结束,编辑之余,我首先选择了川端康成这个在当时来说难度较大的作家,作为翻译和研究日本文学的切入点,试图打破迄今只翻译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既成局面。
文摘 在东亚的中国和南亚的印度,已经发现丰富的哺乳类化石和冰河堆积物,还有人类的印迹。在东南亚、东亚已有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的化石出土。但是,日本大部分仍是海成层,陆成层并不发达,是非常贫瘠的地域。虽然在明石市西八木海岸发达的早期地层,也有出土过宽骨(腰与下肢相连的骨),称作“明石人”。但是,其时列岛上是否有人类存在,在学界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研究课题。
另外,据考古新发现,在洪积世堆积层捡出的若干石器,如石片、尖状器等,称作旧石器。这些发现,说明这一时期的列岛,已有原始生物。以此推测,也可能有人类的印迹。不过,海成层的日本所发现的哺乳类化石和冰河堆积物,不如陆成层的中国、印度丰富和发达,也不如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所达到的那种原始性的程度。进入距今一万五千年前第四纪后期①后,由于发生“海进”,海面上升,形成津轻海峡、宗谷海峡,北海道才与萨哈林分离。也就是说,经历了漫长的年代,日本列岛才完全与大陆分离,形成了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和无数小岛构成,划出南北延绵三千公里的大弧形。至此,日本列岛已呈现近于现今这样的岛国形态。
这一岛国,四面汪洋大海。东侧直面太平洋,西侧隔日本海、东海与大陆遥遥相望,南、北与东南亚和北亚是自然的大水路,与周围既阻隔,也容易沟通和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岛国四面八方形成一个既是封闭式,又是开放式的大自然环境。日本列岛,海岸是冲积平原,海岸线非常漫长而复杂。岛国土地面积为37.78万平方公里,70%是山地,30%是平原,回环浩瀚无际的大海。在日本列岛上,山岭绵延不绝,但山脉都很年轻,全国第一峰富士山海拔也只有3776米,日本人将它视作“圣岳”、“灵峰”,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冲积平原散落沿海地带,面积都很狭窄,稍宽阔些的关东平原,其宽度也只不过200公里左右。列岛河流纵横交错,但河床都很短浅。再加上日本的地形狭长,南北走向,南端和北端虽然存在着亚热带和寒温带的气候、风土的差异,但主要位于中央部的大和地方则处在温带。尽管也有突发性的台风和大地震,但从整体来说,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变化缓慢而有规律,基本上没有受到严重自然灾害的经常性侵害。同时,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全国1/3的土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呈现一派悠悠的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