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附赠全彩精美导读手册)

2010-04-07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页码:104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802285984/9787802285989 ·条形码:9787802285989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附赠全彩精美导读手册) 去商家看看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附赠全彩精美导读手册) 去商家看看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附赠全彩精美导读手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页码:104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802285984/9787802285989
·条形码:978780228598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3
·图书品牌:北京步印文化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含更始);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本辑所记,起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迄于东晋恭帝元熙元年(419),讲述西晋、东晋,凡155年之史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
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当时文言与当下所用的白话文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铉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最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摘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一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典雅,紧贴原著,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以拙御巧,实为明智之举。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自幼嗜学, 20岁中进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领衔编纂《资治通鉴》,其时司马光年47岁。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完成。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数月后去世,时年67岁。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媒体推荐 “有写史,有考史,有论史,《通鉴》这三部分都完备。”《资治通鉴》兼具这三方面的成就。不仅上下千年之历史流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写史叙事,亦有独出之处,如叙述“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安史之乱”等事件,脉络分明,生动而有条理,千古传诵。而且能“开涤灵襟”,启发渎者之史识;至于“臣光日”之评论史事,曾国藩说:“如因三家分晋而沦名分,凶曹魏移祚而论风俗,皆能穷物之理,执圣之权”,谓之“折衷至当”;而且,《考异》三十卷,首开写史兼考史之作法,考辨史料详赡,亦极具参考价值。
  ——钱穆
编辑推荐 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金庸
文白对照,按朝代分辑,破除阅读巨著的障碍。
畅销千年,英雄豪杰纵横天下的“帝王之书”,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谋之书”,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清·王鸣盛)
柏杨曰:“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它(《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因一直封闭在艰深的文言文中,影响不大。”
《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以流畅典雅的白话译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辑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闭,走近现代读者。
目录
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 晋武帝泰始元年~八年(265~272)
卷第八十 晋纪二 晋武帝泰始九年~成宁五年(273~279)
卷第八十一 晋纪三 晋武帝太康元年~九年(280~288)
卷第八十二 晋纪四 晋武帝太康十年~晋惠帝元康八年(289~298)
卷第八十三 晋纪五 晋惠帝元康九年~永康元年(299~300)
卷第八十四 晋纪六 晋惠帝永宁元年~太安元年(301~302)
卷第八十五 晋纪七 晋惠帝太安二年~永兴元年(303~304)
卷第八十六 晋纪八 晋惠帝永兴二年~晋怀帝永嘉二年(305~308)
卷第八十七 晋纪九 晋怀帝永嘉三年~五年(309~311)
卷第八十八 晋纪十 晋怀帝永嘉六年~晋愍帝建兴元年(312~313)
卷第八十九 晋纪十一 晋愍帝建兴二年一四年(314~316)
卷第九十 晋纪十二 晋元帝建武元年一大兴元年(31 7~318)
卷第九十一 晋纪十三 晋元帝太兴二年一四年(319~321)
卷第九十二 晋纪十四 晋元帝永昌元年~晋明帝太宁元年(322~323)
卷第九十三 晋纪十五 晋明帝太宁二年~晋成帝咸和二年(324~327)
卷第九十四 晋纪十六 晋成帝咸和三年~六年(328~331)
卷第九十五 晋纪十七 晋成帝成和七年~成康三年(332~337)
卷第九十六 晋纪十八 晋成帝咸帝四年~七年(338~341)
卷第九十七 晋纪十九 晋成帝成帝八年~晋穆帝永和三年(342~347)
卷第九十八 晋纪二十 晋穆帝永和四年~六年(348~350)
卷第九十九 晋纪二十一 晋穆帝永和七年~十年(351~354)
卷第一百 晋纪二十二 晋穆帝永和十一年~升平三年(355~359)
卷第一百○一 晋纪二十三 晋穆帝升平四年~晋海西公太和三年(360~368)
卷第一百○二 晋纪二十四 晋海西公太和四年~五年(369~370)
卷第一百○三 晋纪二十五 晋简文帝成安元年~晋孝武帝宁康三年(371~375)
卷第一百○四 晋纪二十六 晋孝武帝太元元年~七年(376~382)
卷第一百○五 晋纪二十七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九年(383~384)
卷第一百○六 晋纪二十八 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十一年(385~386)
卷第一百○七 晋纪二十九 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十六年(387~391)
卷第一百○八 晋纪三十 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二十一年(392~396)
卷第一百○九 晋纪三十一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
卷第一百一十 晋纪三十二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
卷第一百一十一 晋纪三十三 晋安帝隆安三年~四年(399~400)
卷第一百一十二 晋纪三十四 晋安帝隆安五年~元兴元年(401~402)
卷第一百一十三 晋纪三十五 晋安帝元兴二年~三年(403—404)
卷第一百一十四 晋纪三十六 晋安帝义熙元年~四年(405~408)
卷第一百一十五 晋纪三十七 晋安帝义熙五年~六年(409~410)
卷第一百一十六 晋纪三十八 晋安帝义熙七年~十年(411~414)
卷第一百一十七 晋纪三十九 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十二年(415~416)
卷第一百一十八 晋纪四十 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十四年(417~419)
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 晋武帝泰始元年~八年(265~272)
……
序言 宋治平三年(1066),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赵曙,任命龙图阁直学士侍读司马光领衔编纂历代君臣事迹。命在崇文院内设专门机构,允许司马光任意挑选官吏参加编纂,下令龙图阁三馆珍藏秘籍任由编纂者借阅,编纂所需,尽由库钱支出。
治平四年(1067),刚刚即位的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赵顼,认为司马光等所编史志,记述了以往明君、良臣,记载有议论精要的话言,天人相通的分际,美恶诸事发端的征兆,权柄福泽盛衰的原因,良将的方略,循吏的教化,判断邪曲正直的标准,政事治乱的关键,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进资治通鉴表》,《资治通鉴》完成,历时十九年。
在司马光之前,历代史书已卷帙浩繁,且均文字繁多,体裁各异,布衣尚且“读之不遍”,日有万机的人君更是无暇周览。司马光因之属意于编纂一部编年通史,意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世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以方便君王大臣阅览、借鉴。后遇英宗皇帝下诏令编写,得以遍选当时优秀史家柜助,因缘际会,乃成此三百余万言大著。
司马光一生勤学博读,对经史尤有心得。编纂《资治通鉴》时,年已近五十,已是当时文史大家。他年仅二十即考中进士甲科,进入仕途,历任地方、朝廷官职。中国历代史家所长大多在于文、史,如司马光这样的政治家甚少;而像他以政治人物,兼具文、史,并属意于史事的就更少了;他上得君王鼎力支持,下得众史家襄助,编纂之时,正当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改革年代,也是他与王安石等变法派盘旋相抗的十数年,这种际遇,历代无两。他领导当时史家文刘放、刘恕、范祖禹等,历十九年枯坐,所编《资治通鉴》兼具历代史家之长,自不待言,其剪裁、熔铸史事之政治眼光,则是其他史家所缺乏。
司马光主持编纂之《资治通鉴》,其意在于“治道”,故对史事裁选,极为明确: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以及才德并高、行为世范、与国休戚的人物,都叙述详明,以作为当时和后世的借鉴。而于骚客吟咏、隐士高蹈等无关政治民生的人物言行,均不予记载,故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这等隐士高才,均不见采。
文摘 插图:


三年(丁亥,267)
1.春,正月,丁卯日(正月无此日),立子司马衷为皇太子。诏书以为:“近代每当设立太子的时候,一定有赦免令。当今世局气运将要太平了,应当明示人民该有好恶的标准,使百姓断绝了侥幸心理。曲改法令,嘉惠小人,朕是不采用的。”于是不赦天下。
2.司隶校尉上党人李憙弹劾前立进县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尚书仆射武陔各自占有公家稻田,请求免除山涛、司马睦等人官职,武陔已经死亡,请求贬黜他的谥号。下诏书说:“刘友剥夺百姓来迷惑朝中官员,一定要考查究竟,来惩戒奸邪小人。山涛等人不重犯过错,都不要再有所查问。李憙心志高亢,全在公事,在官任职,直行不讳,可以说是国中主持正理的人。光武帝曾经说‘皇亲贵戚姑且收敛些,避开鲍永、鲍恢二人。’是要告诫官吏们,各自小心自己的职务,宽贷的恩情,是不可以常常获得的。”司马睦,是宣帝弟弟的儿子。
臣司马光说:政治最根本的,是在刑罚奖赏,刑罚奖赏不修明,政治怎么会有成就!晋武帝赦免山涛并且褒扬李憙,在刑罚奖赏两方面都有错失。假使李憙所说是对的,那么山涛就不可以赦免;所说是不对的,那么李熹就不能够褒扬。褒扬臣下,使他进言,进了言词,又不听信,使得和下位的人结下怨恨,在上位的入玩弄权势,怎么能这样做呢!并且四个臣子犯罪相同,刘友承受诛杀,山涛等人却不问罪,刑罚避开高官,却施行在低下的官员身上,可说是公平的政治吗!开始创建事业就不建立政治的根本,要这样的把帝业垂留后代,不是很困难的吗!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