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都电影专史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页码:28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811273888/9787811273885 ·条形码:9787811273885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陪都电影专史研究 |
|
|
|
陪都电影专史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页码:28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811273888/9787811273885
·条形码:978781127388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电影研究书系
内容简介 《陪都电影专史研究》是在五篇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分别是严彦的《抗日战争中内迁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图考》、熊学莉的《陪都时期的电影宣传》、张馨艺的《非常时期(1941 1944年)电影检查所》、王晓倩的《好莱坞电影的陪都市场》、苏韶红的《(中国电影)(1941/1-3)研究》。五篇论文从五个不同的侧面,对陪都时期电影的运行给予了描述。
作者简介 严彦,云南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文学院电影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主要从事电影美学及影视创作研究,曾发表《作为历史“事件”的(东亚之光>》、《先锋电影:理论及其观众心理分析》等论文数篇。
熊学莉,现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 文学院电影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研究方向为影视创作,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刊发新闻稿件500余篇, 在《当代电影》、《四川戏剧》等期刊上刊发影评文章数篇。
张馨艺,现就职于杭州。
编辑推荐 《陪都电影专史研究》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抗日战争中内迁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图考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电影制片厂建筑概述
第二章 中国电影制片厂建筑图考
后记
图片索引
附录 1938年9月至1946年3月中制内迁重庆期间大事记
陪都时期的电影宣传
第一章 陪都时期报纸电影广告的类别
第二章 陪都时期报纸电影广告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 陪都时期报纸电影广告的诉求重点
第四章 陪都时期报纸电影广告的媒体策略
第五章 陪都时期电影宣传中的促销手段
第六章 围绕几部影片上映事件的广告宣传
第七章 关于苏联影片的广告宣传
第八章 关于中制、中电出品的广告宣传
第九章 一则耐人寻味的轶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939—1945年重庆上映电影情况统计表
附录二 1939—1945年重庆上映电影目录
非常时期(1941—1944年)电影检查所
绪论
第一章 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所建立及迁至重庆的背景
第二章 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所组织规程及检查标准
第三章 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所工作内容
第四章 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所检查对象调查分析
第五章 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所的撤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电影检查法
附录二 电影检查法施行规则
附录三 电影片检查暂行标准
附录四 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所组织图
好莱坞电影的陪都市场
绪论
第一章 陪都时期好莱坞电影的放映环境
第二章 陪都时期好莱坞电影的发行放映模式
第三章 陪都时期好莱坞电影的经济保护措施
第四章 陪都时期好莱坞电影的市场路线及意识形态诉求
第五章 陪都时期好莱坞电影的广告宣传
结语
《中国电影》(1941/1-3)研究/苏韶红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电影》的创刊及其编辑理念
第二章 以《中国电影》为中心的抗战电影理论运动
……
语语
参考文献
附录
……
序言 人们常将历史比作遗产,而所谓遗产,就足前人创造出来并留给后人的财富,由此推论,我们就有理由将历史视同为财富,既然是财富,任何理性的人都没有轻视和丢弃它的道理。所以.有关历史的学问从古至今都是学术领域的大宗,中国的电影学术研究同样概莫能外。
中给以电影史学和其他大多数专门史学门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研究的对象仅起于20世纪的初叶。而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世纪之一,因了这危及民族存亡的剧烈动荡,导致中国电影事业也在1949年前不到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经历了数次创作与产业中心的转移。
文摘 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是抗战时期国统区最大的电影制作机构,抗战期间于1938年10月从武汉迁至重庆,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初中制迁往南京,原厂用地遂闲置。其间曾有航空司令部租用厂地来置放家具,《和平日报》拟设办事处,但原厂建筑几乎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1946年底,“演剧十二队”借住中制厂地,但因中制用地归属不明确,无人看管的状态仍未改变,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原中制用地被重庆市话剧团接管,至此,中制的闲置状态结束。
后记 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理论“无论在美学内涵上,还是在理论形态上,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尽相同的发展趋向。往总体上从喧嚣走向沉稳,由激越变得深邃。这种独特的理论品格,与当时整个文化思潮的历史走向紧密相连,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时代的一种艺术精神和美学境界。说沉稳,是指它话题凝重;说深邃,足因其内涵深刻”。郦苏元对抗战时期电影理论的这种评价无疑也是适合于《中国电影》的。
《中国电影》月刊,出版于艰苦的战争年代,且仅出版三期,无论在纸张、印刷方面,还是在消息报道、理论探讨上,都存在不少缺陷和时代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