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封面人物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页码:295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ISBN:9787532623013 ·条形码:978753262301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老上海封面人物 |
|
|
|
老上海封面人物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页码:295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ISBN:9787532623013
·条形码:978753262301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二十七个著名影星的光辉灿烂但不平坦的艺术人生。这二十七个影星都是当时沪上报刊出镜率最高的封面明星,由此可见他们所感知、所引领的时代风尚。这些“过时”的时尚,展示着近代中国社会审美意识的流变,以及对现代审美取向的影响。
媒体推荐 导语
设若把电影业比作庞大的天体,最引人瞩目者不啻是第一线演员,他们是最最耀眼的星辰。本书由电影史研究专家张伟主编,收录20世纪20年代-40年代著名影星二十七人。从步入电影界开始,叙述其光辉灿烂但不平坦的一生。他们对电影艺术的感悟、实践、思考和探索,勾勒出中国电影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平庸走向辉煌的历程。他们同时也是沪上报刊出镜率最高的封面明星,由此可见他们所感知、所引领的时代风尚。这些“过时”的时尚,展示着近代中国社会审美意识的流变,以及对现代审美取向的影响。
前言
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说:每一项传播手段的发明都是人类智慧了不起的成就。1825年,法国人涅普斯发明了摄影术,从此,人类可以通过一种载体永久地封存回忆,留住任何一个人们希望留住的特定瞬间。但是,慢慢地人类又不满足于此了,他们发现,摄影只能留住静止的场面,而现实生活却充满了动感,他们渴望那些静止场面灵动起来。于是,经过几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神奇的电影终于诞生了: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几部短片在巴黎卡普辛大街14号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公开售票放映,从此,“工厂放工”、“火车进站”等一些人们生活中的寻常场面,成了世界电影史上最初的经典镜头。
在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仅仅半年之后,亚洲的一些主要国家都先后出现了电影放映商们的足迹,其中,印度是1896年7月,日本则要到1897年才有电影放映,而中国是电影最早进入的亚洲大国。根据现有的史料可以确认:1896年6月29日,上海著名的私人园林——徐园率先放映了“西方影戏”,这是电影在中国的首次登陆。被誉为西方文明之花的电影选择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首先绽放,这绝非偶然。自明清以来,上海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世所习称的“江海通津,东南都会”,1843年开埠以后,更逐渐取代了广州的地位,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由于上海在学术信息、西学人才、出版发行以及人口数量、消费能力等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故很快又成为输入西方文化的窗口,近代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大半率先由上海引进传播,从声光化电到天演群学,上海都领风气之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海派风格的中国近代文化在通向太平洋的黄浦江畔开花结果,在“火树银花,城开不夜”的十里洋场发荣孽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这个时代骄子选择上海生根发展,可谓适逢其地,理所当然。
上海是当年中国电影的大本营,无论是生产能力的强大还是硬件设备的完善,或者是消费市场的庞大以及衍生产品的丰富,上海都无愧于中国乃至亚洲第一的荣誉。当时神州大地上的一百多家电影公司,百分之八十活跃在上海,“明星”、“天一”、“联华”等著名大公司,无一例外都将总部设在上海;“大光明”、“南京”、“大上海”、“美琪”等影院,其规模之大和豪华程度在整个亚洲都堪称第一,而且上海当时已经建立起了类似今天院线的完善的放映系统;美国米高梅、派拉蒙、雷电华等八大电影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初已经分别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最高峰时,每年在上海放映的好莱坞影片超过四百部,一些大片的公映时间几乎和美国达到同步;今天大家熟悉的译制外片的方法,当年在上海都已经作过尝试;20世纪前期在上海出版发行的电影报刊,其数量达到了令人惊讶的近三百种。这种种一切都证明:电影选择了上海,给予了上海以荣誉;而上海也尽情回报,使电影这朵文明之花绽放得如此绚烂,充满魅力! 如果把电影业比作一个庞大的天体,那么毫无疑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第一线的演员,他们是最最耀眼的星辰。尽管早在1905年,北京的任景丰请来京剧名角谭鑫培拍摄了京剧《定军山》的片段,开始了中国人拍摄电影的最初尝试;但中国电影的真正起步,实际上是在民国建立以后,大本营是在上海。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就是于民国二年 (1913年)在上海拍摄完成的。在那以后,电影人以上海为基地,拍摄了一系列故事短片,演员都是当时演新剧出身的艺人,表演亦未脱文明戏的俗套,很少电影特色。中国电影在走过蹒跚学步的萌芽阶段以后,在1923年前后,以明星影片公司《孤儿救祖记》的成功为标志,进入了一个兴旺和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涌现了一批能真正称之为电影明星的演员。他们既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又有演技,年轻有为,朝气蓬勃,社会地位已有显著提高,并拥有了一批热情的影迷。“银坛霸主”王元龙、“银幕情人”朱飞、“第一反派”王献斋、“侠客英雄”张慧冲、“ 新型小生”龚稼农等成为男明星中的出色代表;女明星则更是群星璀璨,殷明珠之青春美丽、王汉伦之端庄贤惠、杨耐梅之风流妖7台、黎明晖之娇嗔活泼,代表了当时女明星中的基本类型。其他还有张织云、丁子明、宣景琳等,都是女明星中的杰出代表。这些演员和编导、摄影、美工等电影工作者一起组成了一支整齐的电影队伍,共同孜孜探索和不断实践,终于使电影开始独立于中国艺术之林。
胡蝶和阮玲玉是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坛两颗最为耀眼的明星。她们的表演真实、细腻、朴素、自然,饰演的角色不仅形似,更求神似。如果说她们早期的表演还有程式化的套路,那么进入30年代以后,她们的演技已日趋娴熟,拍片时能将角色的心理活动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没有过火的表演,很少斧凿的痕迹。她们在银幕上塑造的各种类型的妇女形象,有不少已成为中国电影人物长廊中的典型人物;她们拍摄的《姊妹花))、《神女》等影片,已成为30年代影坛最为出色的经典之作,她们获得的荣誉已无声地将电影演员的社会地位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以她们为代表的电影明星成为对都市时尚感知最早的人群,她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无一不在聚光灯下被成倍放大,感染着纯情的少年和痴迷的观众。正是从她们开始,电影明星成了无数年轻人梦寐以求的职业,而不再是任人玩弄、供人驱使的“戏子”。和她们几乎同时或稍后一些,影坛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电影明星,金焰、赵丹、王人美、周璇、白杨、陶金等等响亮的名字,是和《大路》、《渔光曲》、《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等经典名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那个时代正是中国电影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平庸走向辉煌的时期,以他们为代表的电影人以自己的热情、真诚、勇气和忘我工作,共同谱写出了中国电影史上光辉灿烂的一幕,同时也写下了他们人生最精彩的一笔。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本书所收入的封面明星绝大多数都是女性,男明星仅有两位:金焰和赵丹。这种令人诧异的性别比例,既是当年众多影刊的现实景象,也和当时女明星对社会的影响力有关。中国传统女性是被深深禁锢在家庭闺阁里的,晚清民初,中国女性的生活和形象发生了鲜明而巨大的变化。尤其在都市,女性被推上社会生活的前沿舞台,都市的公共空间里频频活跃着她们的身影,都市女性成为引领时代风尚的代表。
她们的服饰发式,其变迁敏感地透露出时代变革的信息。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与娱乐样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新奇感,它还是一种宣传时尚生活的最有力工具,各种各样的服装、发式、居住环境、消费场所和社会意识,都可以通过电影宣示于众。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先生研究了30年代上海的摩登社会,他特别关注电影明星在其中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发现在这方面,“封面女郎”是一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封面照并没有 ——或者说除了——在一个父系社会里成为男性的关照物,它们也帮助设计中国女性的新形象——拥有新品质的‘现代’女性将不再羞于当众展示她的性格……它为流行的观众口味和欣赏习惯做了铺垫。”(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__1945)》,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循此思路,如果我们扫描一下民国期间出版的三百多种上万期电影杂志的封面,就完全能充分感受到谁是当年最红最亮的影星,很少有哪一家电影刊物会浪费宝贵的封面资源去登载一位过气明星,看看这些封面,我们还能明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本书正是以此作为切入口,全面剖析民国期间最受欢迎的二十七位明星的从影历程和人生轨迹。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当年的出版物,也参考了最近出版的学术成果,力求以较新的视角、丰富的史料和平和的心态去展示这些当年风云人物的星途,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喜欢,也对专业研究人员有所帮助。是为序。
张伟 2006年12月18日午于上图1217室
后记
近年来,我们在从事中国早期电影明星的研究,阅读了几乎所有相关文字:历史的,当今的;国内的,国外的。这些史料及我们原本积累的文献,让我们对中国影坛的前辈们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和更清晰的了解,同时也产生了写作的冲动。这本书就是我们写作计划的一部分,虽仅限于演员,且人数也只有二十七位,但我们认为是很有代表性的。写作任务主要由我的几个年轻朋友承担,他们在从事繁重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在较短的期限内完成了这部书稿,精神可嘉。具体的人物篇章分配如下:胡蝶、阮玲玉、陈燕燕和白光由解舒匀承担,陈波儿、徐来、王莹、袁美云、上官云珠和陈娟娟由严洁琼承担,陈玉梅、叶秋心、赵丹、黎莉莉和白杨由熊欣杰承担,其余十二位均由周渊承担。全书由我策划并负责审校,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张伟 2007年1月28日于杭州旅次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二十七个著名影星的光辉灿烂但不平坦的艺术人生。这二十七个影星都是当时沪上报刊出镜率最高的封面明星,由此可见他们所感知、所引领的时代风尚。这些“过时”的时尚,展示着近代中国社会审美意识的流变,以及对现代审美取向的影响。
目录 序\1
王汉伦 用老虎的姓做新女子\1
杨耐梅 浪漫奇女子\11
陈波儿 踏浪而来的一抹清波\21
胡 蝶 蝴蝶飞过沧海\31
徐 来 幸福向左,美人向右\51
……
文摘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