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娱乐时尚 >

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五十年纪实

2010-03-06 
基本信息·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页码:23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40745339/9787540745332 ·条形码:9787540745332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五十年纪实 去商家看看
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五十年纪实 去商家看看

 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五十年纪实


基本信息·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页码:23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40745339/9787540745332
·条形码:978754074533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五十年纪实》是一部13亿中国人50年精神生活的视觉简史。电视,是国家和民族的私生活。从万人空巷的《渴望》到诙谐幽默的《我爱我家》,从风靡全亚洲的《还珠格格》到火爆荧屏的《士兵突击》,从深入敌后的《敌营十八年》到热血沸腾的《亮剑》,从精致唯美的《上海滩》到大牌云集的《射雕英雄传》,从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到草根阶层的《武林外传》,刘慧芳、冯程程、黄蓉、郭靖、小燕子、许三多、李云龙、佟湘玉等记忆中摇曳的影姿和人像走入大众的视野。陈道明、英达、濮存昕、赵薇、徐静蕾、吕丽萍等百余位嘉宾重提当年话题,与您共忆电视往事。
作者简介 宋强,20世纪60年代生人,曾混迹于出版界,近期又屡屡“触电”,主撰《电视往事》《北京记忆》等,出版过从《中国可以说不》到《人民记忆》等一系列畅销图书,自诩当代本土历史的“信息篓子”,追往推己,故纸自娱,爱好钩沉,活跃当下。
郭宏,又名郭子熙。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电视台主任编辑。曾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一等奖。
编辑推荐 “电视,是国家和民族的私生活”,亿万人共同的往事,充满情感共振性的视觉简史,在这里你能找寻到50年精神生活史的动人细节。《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五十年纪实》将为您展现北京电视台20集同名电视系列片,著名电视人、表演艺术家王刚倾情主持,陈道明、葛优、濮存昕、蒋雯丽、赵薇、徐静蕾、赵宝刚、陈丹青等百余位嘉宾重提当年话题,与您共忆电视往事。
目录
电视往事是我们共同的往事(序言)
1980 视觉简史的开端
1981 “戏匣子”里的人影
1982 从露天电影时代到“电视场”时代
对话肖雄、祝延平
1983 电视改变风俗
对话王玉梅、赵忠祥
1984 南方故乡吹来的风
对话姚锡娟
1985 亿万人同行
对话李维康、郑晓龙
1986 中国特色:再造中的“试播”
对话林汝为、高希希、王扶林、许亚军、尹鸿
1987 新鸳鸯蝴蝶梦
对话邓婕、欧阳奋强
1988 艰难时世
对话陈道明、倪萍
1989 忧愁和希望伴生的年代
对话吴玉华、于丹
1990(上) 香港制造
对话张凯丽、郑晓龙、吉雪萍
1990(下) 围城
对话葛优、英达、陈道明
1991(上) 人在旅途
1991(下) 本土情怀
1992 青年中国
1993 包含了电视剧原理的“王朔现象”
对话陈丹青、吕丽萍、赵宝刚
1994 越过无形的边界
1995 孽债
对话英达
1996 电视会消亡吗
1997 该出手时就出手
对话于丹
1998 “格格”时代
对话唐国强、纪连海、陆毅、濮存昕、赵薇、徐静蕾
1999 没有终点的历程
对话蒋雯丽
随着电视追忆往事(后记)
……
序言 隐藏在这本书之后的,是一个大工程。本书作者作为北京电视台大型专题片《电视往事>的撰稿人,参加了这样一个“想象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包括30年来中国电视剧振兴历史的几乎主要参与者和众多的见证人)的工作,按照作者的话说,这是对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行了一番“编织”,将长达50年的记忆搜寻、回笼、整合,形成了这样一个文本,再借助于电视的工具和电视传播的平台,进行了一番影像的还原。我欣慰地看到,电视片的诉求达到了目的,取得了预期的收视效果。这部作品不仅在北京电视台,而且在全国众多电视台播出,获得了热烈的反响。电视片的影响甚至散播到台湾,赖声川先生辗转索求此片,如愿。我想,众多方家所关注的,倒不是工程本身的浩大,而是我们所忠实反映的能量巨变的过程,作为当代中国人精神演化历史的真相之一部,本身就具有惊人的神奇性,也是中国文化未来之路的鉴照。
电视往事是我们共同的往事,电视的历史本身就蕴含着影响中国百姓生活进步、价值观嬗变的文化线索。
作为一个电视人,首先考虑的是怎样将这个专业内的历史同大众的生活记忆融会,这样去反映其本质,展现“小屏幕与大社会”的互动,才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示范。在我看来,电视记忆与“人民记忆”实现嫁接,才契合事物的本质。
在电视片的策划阶段,我和本书作者宋强接触的时候,发现他对电视文化的理解也令人惊奇,他没有像一般知识分子那样疏离电视,而是尽可能深入到电视文化内部去把握媒介的本质,他的态度表明他没有以先入之见对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魅力进行贬低,而是把电视当成了理解当代文化的有效工具。
因此,我们欣然认同了作品对电视往事的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解说。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往事,共同的情感征程。
我非常赞同“往事”的叙事路径,对广大读者而言,也更愿意将电视往事理解为平民百姓的往事。这是一部电视发展史和传播史的记载和情感回忆,但又不是一部拘泥于专业范畴的“业内历史”。作品的最大看点在于,它纳入许多鲜活的感性的材料,也就是几代人情感体验的元素。通过这样一次回溯,讲述30多年直至50年间中国人的精神旅程。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文摘 我们的故事从1980年开始。
“80年代”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词,在中国人的心灵史上,这是一个舒放的年代,也是一个陈旧的事物与全新的生活掺杂着的奇妙的年代。
那个时代的每一个过来人,回顾1980年的时候,不管他本人持什么观念,都会承认那时候人们都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中,那么多完全新的事物扑面而来,确实令人惊奇不已。一些曾经在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中受过伤害的人,开始反思自己的伤痕,企图舔净心灵的伤口,而年轻人已经开步往前走,他们的思想状态,他们用来描绘感觉的词汇,他们寻求各种问题的答案的迫切性,以及整个社会在面对他们所认为的前所未有的气氛等等,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犹豫不决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人们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徘徊,在传统与改革之间取舍,在这种新旧混杂的情况下,人们渴求用新的视野来应付现实和对待自己。
那个时代,人们迫切地把目光投向电视就不再是偶然的了,一方面电视确实是新事物,另一方面电视确实也在发挥引导人们的观念更新的作用。当时引进的一部科幻电视剧正式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未来,激起了人们朝前看的热情。
1980年,一部来自美国NBC电视台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当时电视机尚未普及,而这部电视剧的电子音乐,麦克·哈里斯在海底潜游的镜头,都给当时的中国人一种强烈的冲击。这是一部海洋里的“人猿泰山”故事,它新异的形式让刚告别封闭时代的国人瞠目结舌。在这一年出现了一个名词“麦克镜”,男主角麦克·哈里斯所戴的大墨镜成为青年人疯狂追逐的时髦装饰,而将所有的太阳镜都称为麦克镜。这是副具有丰富信息含义的眼镜,它和这部电视剧一样,成为新潮审美、科技含量以及时尚的象征。
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回忆说 “于是全中国,从上海开始,掀起了一场全体男青年戴墨镜的运动。那个年代满大街全是墨镜。那墨镜其实都是乡镇企业做的,可是上面都有一个标签——HADE IN HONGKONG、MADE IN JAPAN、MADE IN PARIS、MADE IN USA,就是各种各样的来历,表明它是一个舶来品。这个商标还不撕掉,一边一个,贴在镜片上,看起来就跟白内障似的。这是男人的黑色时尚。”
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引进的第一部电视剧,原名《海底旅行记》,拍摄于1964年。原剧片长110集,翻译引进了其中的21集。这部电视剧的大致剧情是这样的:一开头,海底巨浪把奇异的生物麦克·哈里斯送到岸上。海洋学家伊莉莎白·玛丽博士把这个生命垂危的生物放回海洋,才使他得以复活,麦克接
……
后记 这是一个有关记忆和影像的故事。
这里讲述的是中国电视剧历史的逝水流年。
剧中摇曳的影姿.将引领我们重温逝去的年代,
以及那些正在被淡忘的如烟往事。
这是<电视往事>的开篇语,我觉得它是一个能触动人们的怀旧情绪而又充满意境的导语。我们说中国电视或者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其实就是说中国人的心灵成长史,特别是我们开始叙述的1980年,正是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随着生活的不断富足,电视——这个昔日象征高档物质生活的“堂前燕”,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从那时起,很多人开始通过电视这个窗口获取信息,洞悉世界,享受娱乐。这种相伴相生的亲近感,是其他载体无法比拟的。
可以说,《电视往事》是一部记载中国电视发展史和传播史影像的作品,但又不是一部拘泥于专业范畴的资料片。主创人员尽量地纳入许多鲜活的感性的材料,灌注几代人的情感体验,还原给人们一个生动的历史。其实,中国电视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史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播放日本连续剧《血疑》时插播广告,引起观众的愤怒讨伐,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社会事件,也成为电视业走向市场的发端。所有这些从今天看起来属于逸闻趣事的“电视往事”,其间包纳了丰富的时代信息。
单从回顾电视剧的角度而言,《电视往事》是大众的,因为中国观众对这一艺术门类有着独特的偏好。但是我们除了回忆电视剧之外,还设立了另外一条社会历史变迁的主线,那么这种政论色彩应该是小众的。当把二者结合起来陈述的时候,它的大众性多少会打点折扣,从而带上了某种小众特点。所以预估收视率的时候,我是把这个专题片划入小众节目的。《电视往事》不像电视剧,它的故事性不强,很难像电视剧那样设置悬念,勾着观众一集一集地往下看。但是结果出乎我们的预料,收视率很好,最高达到4.2%,平均收视也超过去年同期北京卫视一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比以往播出的电视剧收视率还要高。所以,这个收视结果还是让人感到欣慰的。
回顾《电视往事》的创作,有几个值得特别记录的片段。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