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玉器收藏与鉴赏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页码:153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4月 ·ISBN:7810587226 ·条形码:97878105872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红山玉器收藏与鉴赏 |
|
|
|
红山玉器收藏与鉴赏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页码:153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4月
·ISBN:7810587226
·条形码:97878105872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博古书系
内容简介 红山文化的发现,使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有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它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也引起了文物界和收藏界的广泛兴趣。我们在关注红山文化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和民间收藏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为了不使本书枯燥无味,笔者采用了散文化的写法,讲述了红山文化发现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同时,把红山文化的一些主要研究者和他们的观点,也作了一些介绍。
作者简介 陈逸民,1948年生,大学本科,曾任大型企业领导,产业博物馆筹备组负责人,现在上海锦辉宾馆任职。高级政工师,工程师。曾在《新民晚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劳动报》、《收藏》、《中国收藏》、《冶金报》、《中国旅游报》等数十家报刊上发表数百篇文章,并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学林出版社出版专著两本。
陈莺,1978年生,北京大学考古系硕士。从中学时代起就在上海和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和诗歌。研究文章曾发表于《新民晚报》、《中国收藏》等报刊杂志,主要作品有《中国面具》。
目录 引言
1 红山文化的发现
2 红山文化的地域分布
3 红山文化玉器的流传
4 红山文化玉器的真伪
5 红山文化玉器的材质
6 红山文化玉器的雕工和沁色
7 红山文化的猪崇拜
8 红山文化玉龙
9 红山文化三器
10 红山文化玉鸟首匕
11 红山文化玉丫形器
12 红山文化玉箍形器
13 红山文化玉臂饰
14 红山文化玉免
15 红山文化玉管器
16 红山文化的石臼和石杆
17 红山文化的箭簇和细石器
18 红山文化的石斧和玉斧
19 红山文化的项链
20 红山文化玉块、玉璜和玉镯
21 红山文化的海贝
22 红山文化玉鳖
23 红山文化玉勾形器
24 红山文化玉勾云形器
25 红山文化玉带齿兽面纹佩饰
26 老别子
27 黑皮圆雕玉器
28 人形雕像
29 红山玉蛹与生命崇拜
30 玄鸟生商
31 红山文化玉酋长雕像
32 写实的红山文化人雕像
33 红山文化龙首神象
34 红山文化玉顶鸟龙首女神像
35 红山文化太阳神像
36 通灵神器
37 沙漠雄鹰
38 红山文化玉双联璧、三联璧
39 红山文化的性崇拜和生殖崇拜
40 红山文化的动物崇拜
41 红山文化的图腾崇拜
42 红山文化的偶像崇拜
43 红山文化和萨满文化
后记
……
序言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催化剂,在人类几十万年的进化史上,当他们使用石块、树枝猎取生活资料,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时,人类其实已经迈出了文明的一小步。火的使用,使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终于,人类学会制作石器、陶器和玉器,定居下来,开始刀耕火种的生活,文明的曙光才真正照耀我们这个星球。
在人类早期的创业史中,我们曾经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明,它们分布在这个星球的四面八方,在地上水下留下许多遗迹。这些文明,有的已经记载在人类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有的流传在各个民族的记忆中,有的却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为文明的辉煌而骄傲,人类也为文明的失落而遗撼,我们一直试图寻找失落的文明,我们也总是从人类汗牛充栋的书籍中去寻找文明的蛛丝马迹,遗憾的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历史并没有记载在书本中,文字的产生大大滞后于文明的进程。即使在人类记忆中残存的传说和神话里,我们虽然能够捕捉到点点滴滴的人类早期文明的信息,但是,由于这些信息在传承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形、夸张和臆会,因而有的学者仅仅把它们看作神话而已,没有想到他们也许隐含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真实情况。这样,对早期文明的寻找我们就不能依赖人类留下的文字和书籍。
文明虽然已经失落,好在它们毕竟存在过,在这个星球上,地上地下都留下了许许多多文明的足迹,供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等待我们去揭示人类的文明之秘。在我国,早期文明留给我们的遗物实在是太多太多,数不清的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以及各种房屋和宗教遗址等待我们去发掘、等待我们去认识,把地上地下的文物和人类头脑中残存的神话传说相互印证,我们或许能够揭开我国文明的早期篇章。
东北大地,白山黑水间,隐含着我国早期文明的辉煌篇章,在那里,曾经产生过许多文明,其中一个文明,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它有一个灿烂的名字——红山文化。
文摘 插图:
后记 红山文化的发现,使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有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它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也引起了文物界和收藏界的广泛兴趣。我们在关注红山文化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和民间收藏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承蒙诸多同好的支持,得以出版这本《红山玉器收藏和鉴赏》。本书虽然花了较大的篇幅讨论了玉器的收藏,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玉质、形制、沁色、皮壳、钻孔以及当地地理环境的和人文环境对玉器收藏的影响,作了介绍,但是,就我们本意来说,主要还是从民族学、神话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讨论红山文化玉器的内涵,以期对中华民族的某些上古传说作一番肤浅的梳理,其中肯定有不少欠妥之处,在此抛砖引玉,以求得专家学者的指正。
为了不使本书枯燥无味,我们采用了散文化的写法,讲述了红山文化发现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同时,我们把红山文化的一些主要研究者和他们的观点,也作了一些介绍,读完本书,但愿能使读者对红山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能引起读者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兴趣,则是作者莫大的幸运。
阅读的舒畅,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不能在书中大量列入注解,只能在书后列出有关的参考文献,为此,还请读者和原著者谅解。
为了写作本书,我们实地考察了红山文化的著名遗址,比如牛河梁遗址和女神庙,也参观了红山文化的发掘现场。在此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邵国田、王刚、乌兰、刘国祥、郝风亮、朱成杰等同志的热情帮助。同时,林明杰、汤兆基、周南、柏岳、钱益中、韩连国、陈德心等同志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张明华、徐龙宝、丁叙均等同志的指导,使我们得以下决心完成本书。最后,还应感谢王淑君女士,作为妻子和母亲,她为本书的写作作出了很多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