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娱乐时尚 >

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的社会学考察

2010-02-16 
基本信息·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页码:387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4月 ·ISBN:780080478X ·条形码:97878008047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的社会学考察 去商家看看
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的社会学考察 去商家看看

 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的社会学考察


基本信息·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页码:387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4月
·ISBN:780080478X
·条形码:97878008047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

内容简介 独坐纱窗刺绣迟, 紫荆花下啭黄鹂。 欲知无限伤春意, 尽在停针不语时。
这是唐代诗人朱绛在《春女怨》中刻 画的大家闺秀在绣楼上绣花的情景:花针穿梭,彩线缤纷,纤手凝脂,春意绵绵,一幅浓郁的诗情画卷。在今天的苏州西郊、太湖之滨有座不起眼的小镇 “镇湖”,两万人口中约有八千绣女,用她仃J的纤纤细手造就了著名的刺绣艺术之乡。“闰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是这里农家的真实写照。
本书带你走近镇湖,去倾听绣女们讲述自己亲身的故事,了解改革开放后镇湖八千绣女中从土地上走出来的这群人的创业历程,展示她们的生产和社会生活,追踪她们思想和行动变化的轨迹,以记录这段奋斗和创业的历史。
绣女及相关群体的刺绣活动是展现生机勃发的刺绣文化的载体,绣女围绕刺绣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其自主性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展现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刺绣文化,是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种再生。
作者简介 叶继红 男,1969年生,安徽省长丰县人,汉族,2004年在南开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已完成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各1项,在《社会科学战线》、《当代中国史研究》、《科学学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编辑推荐 苏绣是我国独有民间艺术文化,本文运用社会人类学的方法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进行的微观考察。带你走近镇湖,去倾听绣女们讲述自己亲身的故事,了解改革开放后镇湖八千绣女中从土地上走出来的这群人的创业历程,展示她们的生产和社会生活,追踪她们思想和行动变化的轨迹,以记录这段奋斗和创业的历史。解读镇湖刺绣文化,保护传统艺术。
目录
《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序(1)
前 言(1)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选题的由来和意义(1)
第二节文献综述和已有研究的局限(5)
第三节思考路径和分析框架(14)
……
文摘 书摘
在镇湖,刺绣是和女性联系在一起的,一提到刺绣就会联想到江南女子绣花的情景。因此,刺绣带有强烈的性别意识。与性别(sex)不同,社会性别(gender)不是指生理上的、自然的性别差异,而是指心理上的和社会文化上的性别差异。人类行为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社会环境和生活经验造成的,性别角色是人们在社会中习得的因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品质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不同的社会文化塑造了属于男性或女性的不同的品质特征。一般来说,女性的特征总是感性的、柔弱的、细腻的。相反男性则是理性的、勇敢的和粗心的。如果女性的行为举止像个男性,则被称之为“女强人”,而男性的行为举止和思想表现为女性特征,则被贬为“女人气”。这种看法由来已久,帕森斯分析了分化的社会角色,认为在工业社会中家庭产生了鲜明的男性和女性角色,男人承担了为家庭提供物质生活保障的工具性角色(instrumentalrole),女性承担了维护家庭内部成员间感情联系的情感性角色(socioemotional。role)。通过这一性别分工保持了家庭的稳定和发展,进而一个国家或社会也得以通过稳定的家庭而延续和发展。因此从本质上讲,社会性别是社会结构和关系的构成要素和权力关系的一种体现。
镇湖特定的环境条件造就出男子务农、女子刺绣的事实。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只能够归于社会文化传统和刺绣行业特点对从业者的特殊要求。刺绣是一种适合女性的工作,和针线打交道,需要细心和耐心,这些都是女性所具备的。在镇湖,很少有男子刺绣,这说明像刺绣这样精细活是一种与性别有关的职业,是女性的一种专利和女性角色的代称。通常,特定社会总是期望它的成员按照他的身份行事,社会成员也总是要求自己努力表现出符合这种期望的行为来,这就是我们所常说的角色期望。角色的性别特征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经过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形成的。在传统中国的农业社会,男耕女织逐渐演变成为社会分工的一种固定模式,这既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又是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男女两性在生产中各负其责,各履其职,所谓“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一个家庭中耕织一体,自给自足,则是传统农耕文明中幸福家庭的象征。在传统社会生产中,无论哪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女性均与纺织相依相伴,紧紧相连,以至纺织就等同于女性在生产中的性别认同。对女性来说,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和一种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纺织则是从小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练就一身过硬的纺织本领是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