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娱乐时尚 >

湖湘刺绣2:湘绣卷

2010-02-08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页码:29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535631206 ·条形码:9787535631206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湖湘刺绣2:湘绣卷 去商家看看
湖湘刺绣2:湘绣卷 去商家看看

 湖湘刺绣2:湘绣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页码:29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535631206
·条形码:9787535631206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湖湘文库

内容简介 《湖湘刺绣2:湘绣卷》作者长期从事湘绣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对湘绣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工艺特性、艺术特色较为了解,并试图通过以历史年代为经,以名匠行状、绣庄兴衰、绣品分析、文化形态的记述为纬,基本勾勒出湖南湘绣千年以降特别是近百年起伏消长的主流风采。 刺绣是这样一种尴尬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它是农耕文明的一部分,在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中,消失与泯灭得最快的也是民间文化,刺绣亦复如此。百年湖南湘绣,一方面,她在抒写着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一方面,又时刻面临着一边创造一边消亡的宿命。
编辑推荐 《湖湘刺绣2:湘绣卷》提供的300多幅彩图,基本囊括了体现湘绣主流风采的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力图相对完整地展现湖南湘绣的整体风貌。
目录
第一章 发轫民间针黹——1800年间的湘绣
一、湘绣之源
二、山川形胜
三、民间肇始
四、首创掺针
五、市民风韵
六、技术成熟

第二章 崛起市巷里间——1910年间的湘绣
一、崭露头角
二、卓尔巨匠
三、“神针”咏霞
四、群星灿灿
五、迈向世界

第三章 走向大家风范——1911-1949年间的湘绣
一、海外饮誉
二、踌躇满志
三、历史珍闻
四、誉满全球
五、画师异格

第四章 成熟独有创造——1950-1965年间的湘绣
一、绣艺超群
二、鬅毛针神
三、诗咏生辉
四、丹青老成
五、东风缀锦

第五章 虔诚与神化——1966-1979年间的湘绣
一、神化之灾
二、绣像烟云
三、造神巨制

第六章 鬼斧神工惊世——1980-1989年间的湘绣
一、淡妆浓抹
二、湘绫意态
三、金针走新
四、时空合一
五、神奇浪漫
六、革故鼎新

第七章 盛世华章弘主流——1990年以后的湘绣
一、飘逸神韵
二、极品意蕴
三、主流异彩
四、盛世精神
五、馨播海外
参考文献
……
序言 湖南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四大名绣的其他绣种分别为苏绣、蜀绣和粤绣。促使四大名绣知名扬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精湛绣艺,这是由其深厚的闺阁绣——绣画传统所孕育的。
中国刺绣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刺绣就伴随着玉器、陶器和织物的诞生应运而生了。《周礼·考工记》很早便将刺绣隶列在绘画范畴内,认为“五彩备,谓之绣”。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时期,丰收喜庆之余,经常举行祭拜天地神灵的仪式。仪式上,主持者穿戴着整齐礼服,那上面便绣有各种颜色不同、图案相异的花纹了。《书经》《虞书·益稷篇》,假托虞帝的话,说曾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说明当时人们已利用自然界、动物界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在衣上,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作为刺绣纹样了。这些绘画与图案,在以后的封建社会里,就一直被历代帝王采用,并予以增损,规定下来作为冕服的形制。
文摘 插图:





1904年初夏的一天,长沙城内三尊炮的一栋黑檐白壁的旧式房子里,响起了一阵鞭炮声,那“噼噼啪啪”的爆炸声响,在这满是麻石旮旯的偏僻小巷里,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春红移湘绣庄”宣告正式开业。绣庄设在六七间既供住宿又做绣房的屋子里。绣房里只有绣绷和一些简陋的木质家具。招牌就挂在并不起眼的房门口,上面刻着杨世焯亲笔书写的“春红移湘绣庄”几个大字。绣庄主人,正是湘绣著名画师杨世焯。尽管绣庄设备简陋,但出于它所经营的湘绣品已初具风格,当地报纸纷纷品评介绍,人们一时争相购置,往往绣品还在货架上便为顾客所订购。“春红移”的声誉很快便超越了先于它开设的两家绣庄,即1898年胡莲仙的儿子吴勋臣在长沙红牌楼开设的吴彩霞湘绣庄和1899年袁魏氏的儿子袁瑾荪在长沙八角亭开设的锦云绣庄。
陶承《我的一家》回忆:
“13岁时(约1907年),我在湖南有名的杨季棠绣馆学过两年湘绣。那时湘绣的主顾,多是官绅人家。一幅中堂,几扇条屏,多的要卖几十两银子。杨家手艺是家传,像人像的眼嘴、动物的细毛这些细活,总是放在内室,由他的儿媳——八姨奶奶自己做,不传外人。她们绣出的眼睛,也真像会转动似的。我们学不到这些手艺,只做粗活。”“说是粗活,也不简单。案前摆着布绷子,绷上绣件。缎子上虽然先由画师打好了图样,可是那只是个轮廓,自己还得按小图配绣出层次。1根丝线要劈成16根,每根颜色从最深到最浅,又要分成13种,所以绣一两针,就得换线。”
长沙当时还没有电灯。夜晚,每逢绣女外出,总要打着一个写有“春红移”三个红字的油纸灯笼,人们老远地看了,便知是绣庄里的。因此,“春红移”的绣女是颇具风采的。当时的绣庄里,就已集中并先后培养出一批绣艺精湛的著名绣工。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