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这一年,我开始考虑将晨诵和语文教材整合,晨诵依据教材为底线,结合单元主题选择晨诵诗词,整合儿童课程。
第一单元,主题:“走进西部”,有四个文本——老舍的《草原》《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依据主题我们选择了西部组诗——西部放歌。以《西部以西》为主题诗词,开始了这个单元的学习,开始让孩子们随着课文和主题诗词的学习,如同一个穿行在西部的生命,用自己的视角洞察西部,追溯久远的历史,体悟自己的灵魂。西部其实离孩子们的生活很远,我们就通过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想让西部以立体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依据课文的编排走进内蒙古草原,学唱了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走进茫茫的大戈壁,学唱了站在哨所旁的《小白杨》;走进那群可歌可泣的修建青藏铁路的现场,一起高歌韩红的《天路》,讨论“韩红说这是一条天路,你还认为这是一条怎样的路”;走进神圣的丝绸之路,耳边回响起那悠悠的驼铃声;走进甘肃敦煌的莫高窟,一起看飞天那神怡的舞动;走进“春风不度的的玉门关”,仿佛回到了铁马兵戈的年代;吟唱着“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走进茫茫的大漠去看那一片苍茫中的生机盎然;起风了,大漠的沙尘,大漠的生命穿越那久远的文化,走进我们的身边,站在西部的面前,我们却感受着西部那逼人的圣洁,那脱俗的高雅,那厚重的积淀,那风尘中的朴素,那嘹亮中的纯粹。
我们在课程的穿越中一起手绘走过的西部路线图,一起做了“西部放歌”文化墙,一起在“西部大回放”中大声的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小白杨》和《天路》,一起快速的抢答“西部关键词”,一起诗意的吟唱《西部以西》《凉州词》《浪淘沙》……至此西部真正走进了我们,我们一起在西部文化的熏染下立在西部的面前,和西部真正的进行了对话,我们一起写《我眼中的西部》《印象西部》,一起抒发了对西部的感情。
白冰这样写到:
西部以西,一片神秘的地方,
以自己的神圣
吹拂着我落满尘埃的心
西部以西,一块美丽的地方,
以自身的美好,
消除我满心的杂草,
西部以西,
雪山用她的洁白
透视着我内心的俗气,
西部以西,
那土地,
美丽、神圣、洁白的地方!
西部,那片美丽的土地上,就这样留下了我们的印迹……
西部,那片圣洁的土地上,从此有了我们的思念……
西部,我们和你一起走过……
这一年,我开始考虑课程对于孩子们成长的真正意义。
我在日志中这样写——
那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年级种子教师裴晶,她说:“我到现在还是不太明白,到底什么是课程。课程的认识还是很模糊。”当时,我也没有说什么。但那天以后,我开始深深思考这个问题。从2009年我开始走进新教育,这一路走来,课程对于我究竟是什么呢?
2009年,我带三年级。刚开始走进新教育,跟不知道课程之于孩子们成长的意义。但知道了每天都要带给孩子美好的东西,让孩子们围绕在美好的事物周围成长。我根据春夏秋冬的时令发展,分别选择了“春之梦”“夏之花”“秋之歌”“冬之雪”的四组诗词,在每一个美好的黎明带给了孩子们。
2010年的暑假,新教育成立的暑期共读群,我加入了“粉红毛虫共读群”,这群中研讨时,我从头到尾,没有敢说一句话。但那个暑假毛虫共读后,我明显看到了自己成长的速度。我重新认识了新教育晨诵、午读和暮省。我明白了晨诵的主题,明白了引语的重要性,懂得了整合的意义和价值。从此,开始走上了整合儿童课程的路。
也就是在这个四年级,我感觉,时间是那样的少,我惶恐的走上了晨诵课程之“农历的天空下”,这次穿行四季的感觉是那样的不同。每一个小主题的行进,孩子们欣喜的收获着全新的体验,从此梅的高洁,荷的清雅……植入了孩子的生命。那段日子呀,因为充实而无憾。
2011年,我开始有了自己开发课程的想法。
这种思想让我夜不能寐,这种思想让我心急自己的成长。这种思想让我想马上也有自己的团队。这种思想让我非常羡慕翔宇的“与太阳同行”课程组,让我非常羡慕我市的修武新教育团队。
我知道,一个人可以飞的很高,但一个团队才能走的更远。
但是在我扎根的这个集体里,像我这样的“疯子”还太少。我很孤独。
那天在微博中看到——感受孤独,是因为扎根的土壤不对。
但我不能光神伤。
那天我在qq中看到紫藤,她说,只向前,别犹豫。
于是,继续走。
2011年,我因为群体的事情,精力有限,很多班级里孩子的生命体验没有更好的兼顾。很是愧疚。也很遗憾。也许,带着孩子们执着的坚守,会在教室里绽放生命更多的美丽。
也就是这一年里,我看到了常丽华老师的一则随笔《守住自己的教室》。也就是这一年里,我看到了只有提升自己的精神给养才有能力开发自己的课程。也就是这一年里,我看到了80后作家童喜喜,我为她那深深热爱教育的情感动。也就是这一年里,我扒着网师的窗户看到了同行们朝向卓越的身影……
我着急的哭了。
我一头扎进了书里。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睁大眼睛开始回顾曾经走过的这三年风风雨雨,开始思索走过的收获和缺失,开始从高处看曾经的迷茫和疑惑,开始这样想——
课程,在我理解起来并不是简单的选择几首和主题相关的诗词读一读就是课程了,而是生命随着课程的开展真正的穿越一次。让孩子们亲自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故事、传说、图片资料,让他们策划与之相关的活动,并亲自演绎出来。课程就是要系列化,常态化,生活化。课程就是让主题文化熏染孩子们的生命,课程就是让主题活动激发孩子们的激情,课程就是让主题体验深入孩子们的骨髓。课程就是让这种整体活动与孩子们生活一段时间,让这种文化因活动走进孩子的身边而又那样自然,不是呆板的读这一段背会这个句子,而是让这种主题文化因为生活化而侵入孩子们的骨髓,成为他们的呼吸,成为他们的气息,从而成为孩子们生命的一部分。
当我的思想意识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做一个小课程,也努力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
当我的思想意识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我决心加入网师,我需要汲取更多的营养,才有能力驾驭更好的课程。
因为,我深深明白,课程之于孩子们生命的意义!
这一年,我们的论语课程接近尾声,我们一共学习了近60则论语,真正的在儒家思想中浸泡了一个学期。
我们在论语中看到了一个“好学的孔子”“一个仁爱的孔子”“一个守孝道的孔子”“一个严于律己的孔子……并将孔子的思想指导着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这个课程同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呀!
那次我们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语文公开课——《桥》,我们说到共产党老支书的行为时,张恒彪马上想起了孔子的教导——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史昊上次与同桌闹矛盾。老师说:“史昊,说说你今天的行为因为用那一句论语来形容你?”
史昊站起来,羞红着脸,低着头说——我们“我们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了。
史昊又站起来说——那就用“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大家笑着说,这句还差不多。
这一年的3月19日,我加入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学习。
我选择魏老师的《文本解读与设计》课程,从学习解读《一百条裙子》入手,亦步亦趋的跟着网师学习。
我每一天醒来就将qq上线,一有时间就先收听微博中朱永新老师的“新父母晨诵”,陈东强局长的“每日晨诵”,魏智渊老师的“早安蜗牛”,西门小醉老师和我语文课程同步,我总是留心他的广播是否和课程有关……我非常醉心于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我能在第一时间里知道了这么多的教育动态,接受这么多的新理念。我的儿子5岁,上的也是蒙台梭利教育,若不是看朱永新老师的微博我对新父母的理解还是很不到位,朱老师的广播让我豁然开朗,也让我每一天都在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
关于网师的学习,我的感受很深——
预习很重要。没有真正的预习就没有和讲师对话的机会。
学习榜样很重要。原以为自己做了很努力的作业,不看到榜样不知道距离。
读书方法很重要,请读魏智渊老师的《构筑合宜的大脑》。
三次上课后,我一直深深的思考着自己和网师的距离,一直思考着和网师榜样教师的差距,一直思考着预习的真正方法。一味的读没有读出来,很是苦恼。真诚的感谢着讲师给我们学习带来的高度。只是自己的这种成长没有一点点痕迹,焦急着成长的速度……
2009,2010,2011,2012,我就这样和新教育同行着。
我一直思考着——如何让孩子们在唯一的珍贵的童年里快乐的成长呢!海门的紫藤告诉我,不是走出去了才能放飞心情,就在我们的教室里,就在我们的学校里,就在家长的安全视野里,我们一样能让孩子们的笑声多一些,一样能在幸福的列车上快乐前行。
我常常思考,我们该如何进行把握,把雷夫的实质带入我们的教室,让奇迹也在我们的教室发生,哪怕只有一点点。我们该怎样努力做一位像汤普逊一样美丽的老师,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贵人呢?走进孩子的心灵,守住我们的教室,做好我们的每一个课程,让每一季,世界看我们时,枝头都有花开,让整个世界都能闻到我们的芬芳。
为了这样的梦想,我将继续不懈的努力。
也许,若干年后,我的孩子们长大了,他们也许忘记了我所教给他们的诗词,忘记了我给他们读过的故事,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有一位语文老师曾带着他们诗意地走过每一个日子;永远不会忘记——每一个美好的黎明教室里绽放的一首首带着露珠的紫丁香,那晨诵的诗词的芬芳一定会久久地萦绕在那段纯真的年代里!每一个闪亮的日子里我们用不一样的方式走进生命的深处,有一些东西一定镌刻在生命的舢板上。
也许,若干年后,我衰老了,打开记忆的匣子,我不知道还会看到什么,只知道为生命留下一些游丝一样的痕迹,或淡或浓,或明或暗,或远或近之间,依稀看到自己年轻而向上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