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久而久之,我心中有了另一个疑问:老师们聚在一起讨论研究,轰轰烈烈,有声有色,让听课的教师叹服不已。可是我有时候就觉得很做作,由于受新课标教育惯性的诱使,有时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一些话只是随口说说而已,而评课的教师却能把它说的无比完美。
下面是一个教师结束一节课的结束语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的邮票设计的真是漂亮!你们真棒!
师:看到你们这么漂亮的邮票,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课后把大家的作品都提供给邮政总局准备去申请专利,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这样的结尾让在坐的每位教师都很满意。然后点评者抓住这点:一节课下来都很顺,贯穿“邮票”这一主题,此起彼伏,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能集中起来了,但是执教者能抓住学生制作的作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这堂课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尾。
但是,课后呢?我们考虑过对学生承诺的事吗?我们常常是把这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学生们也习惯了这种哄骗式的谈话。他们明知教师不可能拿这些邮票去审请专利,当教师问道,大家高兴不高兴呢?学生们心领神会地配合着应道:高兴!一节课就圆满结束了!然后情不自禁地引用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作真人。我有点痛心疾首地扪心自问,我们无意中在孩子的心里播种下怎样的种子呢?真叫荡人心腑,令人自惭形秽。然而,课后,过一段时间,再去询问班里的学生,老师有没有将你们设计的作品寄给国家邮政总局申请专利呢?学生们听了面面相觑笑了笑,说:“这怎么能当真呢!老师早就忘了!”诸如此类的反思为数不少。
无庸置疑,教学反思能使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更新方法,不断更新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像这样的反思,是虎头蛇尾,有头无尾,充其量不过是纸上谈兵。
认真省思我们教学反思的现状,我们就会不无遗憾地看到这种知行不一的弊病。一些教师在反思的时候,说得(写得)情真意切,对自己在课堂上的疏忽懊恼不已,并且深刻地剖析其背后的什么理念的缺席之类,还千思百虑想出了策略,可第二节上课时依然故我;在反思时侃侃而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上课时又是心不在焉地对学生的回答哼哈敷衍;在反思时振振有词要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上课时又是越俎代庖,事事包办;在反思时大放厥词说教学是师生的平等对话,临上课时又是我行我素灌输说教……很多时候,反思与行动脱节,言行不一,言不由衷。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师反思只流于夸夸其谈,甚至成了文字的游戏。
反思的原意是立足实践,以理论来观照实践,从而引导更高层面上的实践。反思剥离了行动成了不着边际的语言漫游,于已不利、于事无补、于学生无益。虽洋洋洒洒千万言,但于实际教学的改善却不见得有所裨益。我们一方面在坐而论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起而行道。经过理性省察与导引的行动才更有力量与价值。
反思与行动是形影相随,相辅相成的。它们更多的是呈现出知行合一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反思与行动是同根生、并蒂长,合则共荣,离则俱损。光有反思是不够的,要知道,反思力的背后是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