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做到,家长首先要做到
周日下午带孩子下乡访冬,回来已经五点多了。我俩又在丹尼斯步行街晃悠了一会儿。听朋友说,步行街后面有一条小吃街,有一家瓦罐煨汤特别不错,而且还有种类丰富的木桶米。正好肚子也咕咕叫嚷着饿了,于是,和孩子手拉手去找这家小店。所幸小吃街不长,从西走到东,哈哈,就在街东头,透过店面的落地大玻璃看到屋角放着一个特大号的瓦罐,里面宾朋满席,心想必定是这家了。进了屋子里,满当当的一屋子顾客。店家热情地招呼着,费力地给我们找了两个位置坐下来。刚落座,手机响了,妞爸问我们啥时候回家。我让他来和我们一起喝汤,他嫌远,不来。不来就不来吧,也确实有点远。我说你要是不想做饭,我们给你打包一份回去吧。
点了两份鱼香茄子木桶米饭和两份乌鸡汤。果真味道不错,汤是煨的清汤。听店家说从早上十点多一直煨到晚上四五点,全靠屋角的那个大瓦罐用小火煨出来的。米饭也特别的香,很松软。我和孩子吃得饱饱的,又给妞爸带了一份回家。
路上,孩子提着给爸爸的饭,有点不高兴。我也没当回事。孩子嘛,情绪永远都是善变的,一会儿开心得不得了,一会儿又噘着嘴不知道生哪门子气。到了家,推开门,妞爸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看到我俩给他带饭回来了,赶紧迎上去接着饭。看样子,已经饿坏了。妞递给爸爸饭,眼里噙着泪,忿忿然地说道:“一点儿都不公平,凭什么呀?你们俩忙的时候,总是说要培养我的独立能力,让我自己做饭。可是爸爸比我大几十岁呢,怎么不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呢?为什么不让他做饭呢?”
看孩子这样强烈的不满,我赶紧接过话头说,是呀是呀,你说得对。顺势“批评”了妞爸几句:“你看看你,都几十岁的人了,还不如一个孩子的生活能力强呢。”然后又赶紧劝劝孩子:“别哭了,你说的也有道理,爸爸都是大人了,还让我们给他带饭呢。他完全可以自己在家搞定晚饭,是吧?”说说这个,又开导开导那个。这件事才算平息下来。
昨天晚上孩子写完作业,我俩去路灯下打了一会儿羽毛球。回到家,看妞爸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说你别看了,现在已经八点多了,孩子一会儿收拾收拾书包再洗洗就该休息了。妞爸恋恋不舍地关了电视,嘴里还嘟囔着:“哎呀,长沙保卫战哪,这会儿战斗正打得酣着呢。”我也没接他的话,唉,懒得再给他上课。关了就关了呗,到了九点多,妞爸“贼心不死“,看到妞收拾书包在看课外书,又巅巅地跑过去问妞:”你作业写完了,我能看会电视不?“妞白了他一眼,也不理他。妞爸又巅巅地跑到客厅里,打开电视,只放画面,不放声音,接着看起了长沙保卫战。我都已经准备睡了,看到妞爸在那儿”偷“看电视,心里真是气得不行。拿本书装装样子给孩子看也行啊,为啥要看电视呢?孩子看电视的时候,他在旁边唠叨个不行,什么看电视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越看电视越傻;什么看电视对眼睛不好,强烈多彩的色彩刺激眼部的神经;什么看电视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看的,要看也不看动画片,要看新闻,看实事报道……妞爸看我一脸的怒气,赶紧见好就收,关了电视,接热水泡脚去了。
唉,这个妞爸呀……
以前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说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跟父母一起去景区玩。大人被美丽的风景深深的吸引了,流连忘返,可是孩子却哭闹不止。妈妈问孩子,你哭什么呢?这么美的风景多让人沉醉呀?孩子哭着说,哪有什么风景呀,全是各种各样的腿。妈妈不解,说,哪有腿呀,明明是漂亮的风景呀?孩子年纪小,解释不明白,只是哭个不停。妈妈蹲下来给孩子擦拭眼泪,当蹲下来俯下身子的时候,再站在和孩子同一个水平看这个景点,的确,哪有什么美丽的风景呀,全是各种各样的腿。因为孩子的个头低,所看到的全是景区人来人往的穿行的游人的腿呀!
其实现在妞爸和妞之间的交流不是很融洽。他说不到孩子的心里,孩子也不听他的。因为他言传多于身教。从孩子小时候起,他就把自己上学时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比如说他每天早早起床读书;家里人都在看电视,他在小屋里学习,不受外界的诱惑;从小就帮家里到山上放牛,用自己的劳动帮家里减轻压力;家里孩子多,他从小就捡破衣裳穿,只要能让他学习,从来不显自己寒酸……的确,这些确实是他。孩子小的时候,也多用崇拜的眼神仰望他。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和他的距离越来越远。因为他讲来讲去,还是他小时候的故事。和孩子的成长相距甚远是其一,最重要的是,他和孩子之间在生活上没有太多的交集,所以共同话题也就少一些。我曾经建议过他,一定要培养一个和孩子共同的爱好,比如打球,下棋,游泳……每周要抽出一个时间和孩子共同完成。在共同完成的过程中,你们自然而然地会在这个共同的爱好中有彼此的感受。再把这个感受交流一下,自然就会培养起感情。通过这个共同的爱好,你也可以适时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孩子交流。这个共同爱好就是个媒介,也是一个桥梁,是你和孩子心与心相通的连结。但是,你忽视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你没有培养这样的一个媒介,这样的一个桥梁,你也就无法通往孩子的内心。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和孩子晨跑的时候,我们早上起床才六点多。天还刚蒙蒙亮,谁都想多睡会儿。我俩都跑步回来了,妞爸还在被窝里没起呢。人家只负责点赞,不参与实际的行动中。再不就是头一天晚上,嚷嚷着让妞喊他起床一起跑步。孩子认真啊,第二天早上喊爸爸一起起床,可是人家呢,说头一天睡得晚,你们先去吧,我一会儿追你们。我们都跑步回来了,在河边把书也读了,一进家,妞爸还在床上呼呼大睡呢。如此三番五次下来,在孩子面前,如何树得起威望啊?
再说个小例子。孩子的小衣服我要求她自己洗,孩子呢也确实做得不错。有时妞姥姥来了,总是主动地帮孩子洗了。后来我提醒妞姥姥,劳动是培养孩子生存能力动手能力的最主要的手段。你替孩子做了,等于孩子变懒了,有依赖性了。等将来孩子长大了,一切都会依赖父母。这不怪孩子,怪家长。因为家长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后来妞姥姥不替孩子洗了。孩子头几天还不太适应,现在又高高兴兴地洗了,而且洗得干干净净。上个周日,我加班。妞在家不仅洗了自己的小衣服,而且还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我下班回到家,一推开门,呀,屋里地板拖得亮锃锃的,能照见人影。沙发上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书码得规规正正的,桌子擦得能当镜子。我心里真替孩子骄傲。我说,孩子,你可真能干啊,妈妈得给你三个大大的拥抱。孩子高兴得抱着我摇来摇去。第二天早上我给孩子梳头,心里又不自觉得为孩子点赞。又把孩子夸了一番,孩子心里那个美呀。可是妞爸呢,妞洗袜子的时候,他在客厅里喊着,妞,给我的也洗洗吧。孩子都不理他。后来,他也不好意思,自己主动洗了,偶尔还把孩子的就手洗了。
现在我对妞爸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要多多关心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女孩。父亲是孩子接触最多的男性,你是什么样的,影响着孩子看待男性的眼光。所以,你一定要做好你自己,多关心孩子,多了解孩子。可是,他自认为也很努力,说得也很多,但是就是效果不好。有时和孩子老呛呛,其实今天想来,也多是因为他说得多,做得少。想让孩子主动学习,少看电视。自己就得在家少看电视,多看书。可是自己是怎么做得呢,一回家就抱着个手机看微信。切不说微信上的文章有多精彩,但是孩子哪懂呀,她眼里的父亲正在“玩“手机呢。想让孩子做一个独立能力强的人,自己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可是家长自己做到了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了吗?自己的袜子自己主动洗了吗?自己动手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吗?自己动手把家里的地拖得一尘不染吗?想让孩子做一个早起,迎着朝阳晨读的人,自己早起没?自己拿着书本对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读了没?想让孩子做一个主动生活,积极阳光地生活的人,自己是积极阳光的心态吗?自己是以一个主动积极的形象出现在孩子的视野里吗……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真的,你说得再好听,再感人,再动情,那也只是说教。孩子眼睛看到的和你实际做的一旦不符,那你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会大打折扣。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你说得越多,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越毁灭得快。这也是妞爸和妞今天关系的真实写照,交流存在的最大问题。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形象地将时代划分为前喻文化时代,并喻文化时代和后喻文化时代。用在家庭教育方面,我觉得前喻文化是指大人教育孩子,同喻文化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而后喻文化是指大人要向孩子学习。有时候,我觉得我尽全力地去学习,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去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但是,我也只是仅仅发现了一点点接近孩子心灵的方法。我蒙昧的头脑无法完全理解孩子单纯的真诚的内心,但是,我始终在努力着,在积极地与她同行着。力求做一个与她心与心相通的朋友,一个“闺蜜”,一个了解她的人,理解她的人。而妞爸也未尝不是如此想的,不是如此做的,但是,我俩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却有天壤之别。孩子与他的距离要远许多,隔膜要厚许多,如此下去,真的与孩子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他是极不愿意如此发展下去的,谁甘心做一个与孩子形同路人的父亲啊?可是,想来反差如此之大,也未必与他说得多,做得少有关。在这里,我还是要把这一段话再摘录一遍,因为它曾经如此地改变了我。在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 里有一块无名氏墓碑刻着这样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曾梦想着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国家,于是,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可是,我也是不可能的。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当初,我仅仅是从改变自己开始,然后作为一个榜样,也许多就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也许我就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说不定甚至我能改变这个世界。
谁都知道,天下无不爱自己孩子父母。与妞爸在一起生活的这十几年里,他的眼里心里全是孩子。不管自己有多忙,出差到哪里,心里始终牵挂着孩子。可是,与孩子的距离渐行渐远,他也日益感受到了与孩子的分歧与矛盾。想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我们做父母的也要成长。如何成长,如何和孩子一起成长,莫过于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一粥一餐做起,从一袜一衣做起,从擦桌子扫地做起,从早起从晨读从打球从洗碗……从一次次心与心的碰撞与触动重新建立起与孩子的情感纽带,重新树立父亲的形象。生活即是最好的教育,身躬力行即是最好的教育。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先做到。想走进孩子的心里得靠自己的行动呀。加油吧,各位家长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