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求学生天天写日记,这可难坏了学生。他们在日记中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厌烦,把日记当成折磨自己的恶魔;有的恐惧,一写日记就害怕,眼前一片茫然。对此,很多人觉得难以置信,我也做了细致的观察,发现了一些问题。
1、理解的偏见在作怪
与其它作业,如字词、试卷等比起来,很多学生认为日记是一种额外的作业,额外的负担,因此会用一种异样的眼光去看它 ,加上写日记要写很多字,要求具有一定的篇幅,劳动量很大,比较辛苦,因而很多学生是不情愿去做这项作业的。从而产生一种抗拒心理,不乐意写日记。
2、畏惧、畏难情绪在作怪
随着人们对习作能力的重视,不少老师和家长把日记与作文等同要求,到了高年级,有的老师甚至要求学生每篇日记都要有题目,都不少于300字。天天写日记,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每天要完成一次习作,从选材到构思,从组句到修辞到突出中心等等,对于学习中等和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本来,日记是一种记录生活轨迹,分析自我、提高认识,从而提高习作水平的手段,是对学生百利而无一害的学习形式之一。可是如今,为什么那么多学生不喜欢写日记呢?是我们的教育观念有误,还是教学方法不对头?站在老师的角度我感触很深,并感到深深的自责,曾一次又一次地反思自己,错在哪里了?
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首先必须得摒弃功利思想,要把日记与作文区分开。那么,日记和作文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一是格式。作文要求有题目,而日记却不一定要有题目,但它有自己特定的格式,那就是写上日期、星期、天气等。
二是内容。作文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得围绕这个主题、这个中心去写内容,否则就会离题。而日记在具体写法上是比较灵活的,可以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或是人生感悟,也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对某件事的看法等等。
三是写作技巧。作文是写成给别人看的,得注意结构和文笔。像记叙文,得知道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结构合理,行文严谨,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衔接,然后是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藻的华丽等等。而日记一般是写给自己看的,要求是新的,最近发生的,对于结构和技法就没有那么多的要求了。
分数对人们来说太重要了,于是大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成绩。许多人认为,记日记能够提高习作水平,能帮助孩子积累素材,锤炼语言。于是,千方百计的让学生练习写日记。殊不知日记还可以有其他的功能,比如写日记还可以滋润心灵,启迪智慧,强健体魄,提高悟性,激发创新。
其次,要教给学生怎样写日记,并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日记是记录心灵轨迹的,需要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事实上许多学生的学习仍处于被动状态,作业的完成都处于无奈,怎会愿意写日记呢?所以转变教育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唯有如此,学习才有动力,才能养成习惯,产生兴趣。同时还要重视教给学生方法。记得有一本书叫《特别的女生萨哈拉》,里边的波迪老师就是在学校里通过多种方式教学生写日记的。而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没有学写日记这一课。写日记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的班级从一年级学完拼音就让学生写日记,有的到了三年级才开始练习),或者是在不知不觉中,为了提高习作水平,而被当成作业延续下来的。日记的学习与练习从来没有当成教学重点在语文课堂上出现过,而如今对学生写日记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怎不让学生为难!
因此,把写日记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想些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吧。作为教育者和家长,只需在学生刚开始写日记的时候给予点拨、引导,教他们真正的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学会思考,就是写日记带给他们的最大收获!渐渐地当学生懂得把值得记录的、有意义、很特别的事情或者感想记下来当成日记的主要内容时,就很自然过渡到写作层面上了。其实这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日记,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