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变化谈收获(文苑征文)
濮阳市实验小学五(1)班 王奎仁
又到金秋时,重阳遇国庆。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假期里,我们跟随爸爸妈妈回老家看望爷爷期间,田间地头存放着金灿灿的玉米,父老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促膝攀谈,我们祖孙三代共享天伦之乐,关心了解祖辈的起居生活及身体健康情况之余,也切实感受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爸爸妈妈都来自农村,换句话就是说我的祖辈们都是典型的农民,一粒粮食、一条棉线都舍不得浪费,勤劳、俭朴是我们的家风,农活的辛劳和生活的俭朴,令父辈至今仍难以忘怀。每当爸妈回到家乡农家院,或到自己曾劳作过的那片土地,虽已物是人非,但那些记忆永远也挥之不去。
那时,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何等的辛苦,每一粒成熟的庄稼,有多少汗水浇在里面。当看到经辛勤劳作而收获满满时,禁不住对分田到户联产承包政策的欣喜和满足,毕竟是在祖辈赖以生计的土地上,自己有地种,有白面吃了。祖辈还勤俭持家,往返于乡村与集市间,卖些农产品和蔬菜,以换回日常生活用品,过紧日子,全力供给父辈上学读书。
那时,农村的街道路面高低不平,生活环境不太讲究。在物质和文化还相当匮乏的条件下,父辈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粗粮,住的是平房,行且两条腿。连晚上看书点的还是煤油灯。父辈最期待的就是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吃上白面馒头。而且父辈们觉得,那时的钱经得花,即便是只有几角钱,会用来买学习用品。他们却非常开心,幸福是如此简单!
如今,党的惠农富民政策让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农民的生活富裕了,村子里修了水泥路面,每家基本上都盖了新房,甚至楼房,院落打扫的干干净净,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草,用上了自来水和液化气。祖辈们常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不再是梦想,大多数人家买了彩电、洗衣机、冰箱,安装了空调,有的还买了电脑上网查信息、查科学种田的资料,电动车很多,还有的买了私家车。电话和手机已是常用的通讯工具,更是与出门在外打工子女联系的“亲情热线”。
如今,父辈每次回家看望祖辈给钱时,他们总是说够用,并叮嘱父辈过日子要紧,不能大手大脚。父辈也多次教导我们,不能忘了勤俭节约持家,要养成出门随手关灯、关水的习惯。是啊,现在生活富裕了,勤劳、俭朴的家风不能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节俭的民族,留下了诸如“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等无数古训。我的祖辈是中国老百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他们的生活是中国老百姓的一个缩影。祖辈的生活好过了,但仍然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
小时候的书本上“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至今耳熟能详、记在心里。作为少年的我,从我做起,勤俭节约。我们要弯下身子,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方水、一度电做起,“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人参与力量大。弘扬传统美德,收获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