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化于春
——观《一九四二》有感
壹
距那时,已经是过了很长的时间了罢。
现在才想起来写这样一篇观后感,会不会晚一些呢?
但只要是真心感受到了,那份来自历史与现实中所沉淀的,深沉而厚重的震撼,何时写下这一篇观后感,都不算晚。
贰
1942,那年,河南大饥荒。
饥荒,是天灾;死亡,是人祸。
在导演的镜头下,带给我的感触,是天灾远不及人祸的残忍。逃荒沿途,处处皆是死亡,只是不同于其他电影的是死亡的方式。那是何种?悄无声息的、平淡的、无奈的死亡,从电影开始到结尾,人们,一直在不断的死亡。相比起《敢死队2》中所特意刻画的比利的死亡,无疑这种无声无息的死亡是更让人揪心的。
这便是,乱世之中人命如蝼蚁?
一定是的。
对于死亡的态度,也是一种悄然的变化。
电影开头,少东家的死,老东家悲痛欲绝;逃荒路上,地主婆的死,老东家默默合上她的双眼。这也许是一种对死亡的麻木,每天都会有人死去,成千上万,又哪会有时间去悲伤。于是,便只能接受。开始遇见儿子的死亡时,老东家还悲伤过,渐渐的,当又一次遇见儿媳的死亡时,也只能说一声,死吧,早死早托生,来生千万别再托生到这个地方。
这不是冷漠,这是无奈。
生亦何求,死亦何苦?
叁
如果不是《一九四二》,我相信有很多人,很多中国人,都不会注意到这样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
回家后查了这段历史,了解后,更觉心凉。
1942年日寇从华北战场南下时,蒋介石为了阻挡日军炸开了黄河花园口堤坝,使黄河水一泻千里,下游顿成黄泛区,波及豫中和豫东八个地区,包括郑州、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开封、商丘、周口,黄河水漫过之处,土地盐碱化,农民颗粒无收(至今这些地区仍然是盐碱地,不适于一般农作物生长)。
这本只是天灾,却因人的推波助澜而单纯的成为了人祸。
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时政府的冷漠。不仅仅是政府,还有人性的淡漠。但,也不能说是冷漠。连温暖都未曾拥有,又何来冷漠之说?
看完电影后走出影院,听到一些人在谈论看完电影后的感受,回家后又在网上看了影评,发现许多人在谈论这样一个问题。
有人说,那个年代,多的就像老马那样的人渣。
但其实我不这么认为。
也许老马那样的人,确实是很不尽人意,但话又说回来,像老马那样的人,又有什么追求呢?在那样一个因战乱而荒芜的年代,对于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来说,能够吃饱、喝足,能够有命活着,就是最大的追求了。那些大道理大哲理,他们又能懂多少?他们,不过是灾民而已,谁能让他吃上饭,谁能让他活下去,他就会跟谁。
人之常情,谁能避免?
又有人说,这部电影的表达方式过于做作,有很多不真实的地方。但,我们都不曾经历,不曾感同身受,便也不会真实感受得到。对于老东家而言,饿了,累了,家人都没了,没力气也没心情了,随便失去什么吧,无论再失去什么都不会太在意了——因为,已经是一无所有了啊。
这也不是冷漠,这还是无奈。
就像是杜甫诗中所写: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肆
看着看着,笑了;看着看着,又哭了。
——那些被遗忘的历史,像冬末的雪,融化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