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提问课堂”在“问题”中提升
多年的教学习惯,课堂上总是充斥着老师有意或无意的提问语句,如若不然,课就无法进行下去,所以作为“提问课堂”的观众——学生,对于老师的很多次自以为是、自问自答,只能是“漠然置之”,日复一日,学习成了给老师“扛长活”,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呢?下面以《小数加减法》一课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第一环节:小组预习交流。
首先交流读书情况。对于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自己的想法有——0.73里面有73个0.01,0.07里面有7个0.01,73个0.01加上7个0.01是80个0.01,也就是0.80,末尾的0可以去掉,所以0.73+0.07=0.8……。
【评析】这种方法不同于书上的做法,但绝对是利用旧知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的新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养成了带着思考读书的习惯。
接下来交流学案完成情况。通过交流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1)小数点对齐,数位一定也能对齐吗?
(2)数位不同时,可采用小数的性质变化后计算吗?
(3)计算时按整数方法计算吗?
【评析】提出问题比解决无问题更重要,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把自己能学会的学会了,自己没有学会,通过同伴交流能学会的也学会了,应该说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上已经建起了自己的“青藏高原”,这时依然存在的问题,就是下面课堂上师生共同研讨的重点内容。
第二环节:以学定教,逐步提升。
【首先设计出两组检测题目】:(计算并验算)
第一组 3.7+45.62= 58+6.75= 3.25+8.94=
第二组23.6-4.89= 10-6.53= 8.23-2.78=
检测形式是“点将式”。就是先让几个接受慢的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再通过全班学生评析,再次查漏,达到每个学生又一次的稳步提升。
在这一次的评析中,主要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1)小数加减法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小数位数相同、小数位数不同、整数加减小数三种情况)(2)面对梁家冰等学生所出现的错误(数位对错或计算出错),你有什么好办法避免?(位数不相同时,按小数的性质把小数的位数改写成相同的,然后数位对齐;如果是整数加减小数,按小数的性质就先把整数改写成和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再加减。)
【其次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
(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是否一定要“末位”对齐?
(2)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刘家宁、郭军、顾小兵小组(边指着黑板上的板书边汇报)的汇报:(1)不一定都是“末位”对齐,如果位数不相同,就不能末位对齐,所以一定要小数点对齐。(2)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加法哪一位满十要进一,减法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一,如果结果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去掉不写。
【评析】:上面这些真实的课堂再现,本来我是打算自己讲给学生的,没想到,学生居然讲的是头头是道,我所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倾听状况,督促学生完善计算方法而已,课堂上“我”终于“解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只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着。
【接着改编儿歌】。(和学生一起探讨得出)
小数加减要注意,
小数点先对齐。
计算应从低位起,
加法进位别忘记,
减法不够也退一。
计算要按整数算,
结果小点点上去,
末尾有0可划去。
只要用心去学习,
冠军一定就是你!
【评析】:儿歌的引进,打破了计算课枯燥无味的神话,也为“问题课堂”提供了有力的“兴趣”保障。
最后又设计了一道判断对错的题目,通过辨析,找到注意点。这样学生既有思维的乐趣,又有知识的乐趣,在预习所建的“青藏高原”上,师生携手又筑起了一座“珠穆朗玛峰”,虽然还没有登上顶峰,但只要不断攀登,相信每个学生都会达到自己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