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过一个故事,当时不是太理解,但印象很深。
有一天,幼儿园的阿姨带孩子们到室外游玩,走到一片向日葵地边,向日葵开的正绚烂,阿姨高兴的招呼孩子们来看,给他们讲向日葵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它开花的时候总是随着太阳转动,早上的时候向着东方,中午向着南方,晚上就向着西方,还告诉孩子们向日葵开的多么多么漂亮。
尽管老师讲的兴高彩烈,可孩子们却一脸迷茫,这让她很纳闷,难道孩子们都不喜欢向日葵?于是她问一个孩子:“小明,向日葵好看不?”“老师,我看不到向日葵是什么样子。”细心的老师蹲下来,顺着小明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原来孩子们只看到了绿绿的叶子和向日葵的背面,怪不得自己讲了半天,孩子们没有反应呢。
故事告诉人们,沟通需要技巧,尤其是和孩子,需要换一个角度,或许会有不同的效果。
看这个故事的时候还年轻,没有孩子,没有遇到类似的事情,所以不太理解,转眼之间,女儿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虽说不存在沟通问题,可有时候感觉说话做事总有些“拧”,不再是一、二年级时候的乖乖女了,并且这些只是出现在孩子和父母之间,我很郁闷,难道爸妈深爱着的孩子专门和自己“作对”?一打听才知道,这种现象居然是个普遍现象,不得不让人深思。这时我想起了上面的故事,也许是我们的沟通方法出了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和老师、朋友们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现在的孩子“不简单”!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虽然在父母眼里还是个小孩,可他们大多“见多识广”,爱好广泛,唱歌、跳舞、下棋、旅游,特别是爱看书,学会了思考,对一些事儿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
怎么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培养孩子具备优秀的品质呢?随着独生子女不再成为新鲜名词,这个话题的讨论就没有间断过,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以下几点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多用赞美之词和身体语言。必须让孩子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是爱他、支持他的。不管他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或许你并不接纳他的行为,但依然关爱他。有时只要简单的一句话“很好”“真是我的好孩子”“我也这样想”等,就能让孩子觉得受到了你们的认同。有时不说话,而利用身体语言,如微笑、拥抱和点头等,就可以让孩子知道你是多么疼他,不只是在他表现良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