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些走,等等孩子
下午放学,和女儿走路回家。
从学校到家,大概40分钟的路。街上摆满了小摊点,卖羊毛靴的,卖棉衣的,卖帽子的,卖小吃的,加上下班的车流人群,熙熙攘攘。我拉着女儿的手,在人群中穿梭。急着快些到家,然后做该做的事情。
正走着,女儿说肚子饿了。我们便在一个卖酱香饼的小摊前停下,买了热烘烘的饼走着吃着。女儿满足地边吃边笑:“妈妈,好幸福啊!”
“怎样幸福?”我诧异地问。
“吃着香喷喷的饼,和妈妈一起悠闲地走路回家,路上还有这么多的风景可以看。”女儿做陶醉状。
悠闲么?路上有风景么?被急躁与忙乱填满的心里无风景。
拐了几个弯,过了两个红绿灯,穿过人行横道,离家也不远了。
“快点走,到家还很多事要做呢!”我又开始催促。
只见女儿一蹦一跳地向回折去。我怔了一会儿,明白过来。这条街路旁有一排公共健身器材,二十个的样子吧。她折回去跑向第一个,上去,快活地蹬了几圈,下来。来到第二个,上去,转了几下,下来。接着,第三个,在躺椅上躺下,起来,再躺下,再起来,重复几遍,起身。第四个,跑上,跑下,再跑上,再跑下……本是满心不耐的我,心里却突然充满了宁静。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她像一只小鸟,上了这个,下了那个,这个上转转,那个上摇摇,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快乐。
眼前的景象,使得我急躁的心一下子平静了下来。站在那里,微笑着目视着她,等待着她,等着她一个个地玩完它们。在凛冽寒风中,一站竟是半个小时。
突然想起夕阳西下,那个坐在石阶上的中年女人,看着面前五岁的小男孩,努力地打着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那是名叫龙应台的女人。她在低语:孩子,你慢慢来,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你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你五岁的手指。
又想到我们的教育。我们都知道教育是慢的艺术,而教育实践中,谁又可以为“慢”字做一正确的注解?想起徐文祥老师带来的那节《鸟鸣涧》。“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徐老师微笑着鼓励。鹏高高举起了手。站起来回答。嗯…啊…嗯…啊…周围一阵窃笑。徐老师微笑着等待。几句话嗯啊了许久,终于回答完毕。“你读懂了其中的一部分。”恰到好处的评价。鹏满脸骄傲地坐下。这微笑地等待给了他鼓励,给了他信心,给了他尊重。“谁来读读这句——月出惊山鸟。”林站了起来。“月出/惊山鸟”。“‘鸟’字的音只读了一半,三声拐弯,这个弯没拐过来。”徐老师幽默地说。林摸了摸头,不好意思地笑了。“再来一遍,好么?”“月出/惊山鸟”。再读。“弯是拐出来了,可是还没到地方。”徐老师示范,再来。“月出/惊山鸟”。掌声。再一,再二,再三。林激动地满面通红。下课,孩子们恋恋不舍。这样欢乐的课堂如果可以无休止地延长该多好啊。
蒙台梭利说:“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学会等待,在等待中让他们安静地成长。教师要学会安静地等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有些人成长顺利,有些人成长缓慢,不可能同步成长。我们应该知道:学习者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真正地学习吸收,但是,安静并不等同于不说话,安静也可以是分享、讨论,是来自沉静的思考。
学会等待,在等待中让孩子们安静地成长。(201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