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三章(培养终生阅读的孩子),P29——P42短短的篇幅道出了阅读的真谛。从内心深处感谢苏霍姆林斯基,在很早以前就为我们的阅读指明了方向。剖析了阅读环节出现的问题,“基础读本,盲目的善意,指导不足”三者加在一起时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令人心生厌恶!这真实揭示出对文学作品的挑选上要严格有度,这便要求我们在众书单中找出让孩子们一读便终身难忘的好书。
还谈到了相应的阅策略。要经常解释教材,让落后的学生跟上进度,还会事先帮阅读程度只有初级的学生准备特别简单的段落,让他们在课程开始前便赢在起跑点上。这样还能不断的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个别的学生阅读合乎自己的书籍。正如我们做教师的,要对孩子布置有梯度的作业,优中可生自选,符合自己的题目而进行做答。也就是让个别学生做合乎自己的作业。重基础,偏阅读,爱习作等方面去自主选择,这样的阅读与练习活动更时效。就连成就感最低的学生也开始建立自信。长久下去,全员都会通过所谓的“阅读能力测验。”
我们还要给学生做阅读的榜样。教师口口声声的喊阅读,让学生阅读,似乎阅读与教师无关,这是可笑至极的事。孩子们起初是需要大人陪读,讨论。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当好榜样。我对“陪读”的理解在收益上讲是双向的,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在进步。如果只是空洞的说教,教师本身起不到示范引领作用,孩子们自然对书毫无兴趣,即使个别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也不应该归于我们的功劳。
作为教师不引领孩子读书,走进校园听不到书声琅琅,走进班级闻不到墨墨书香,那该是何等悲怜。整个小镇也似乎毫无生机,萧瑟如秋。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图书,没有阅览室;一个班级如果没有图书角,没有图书的相互借阅;一个学生除基本教材外,没人课外书,没有课外阅读积累;一个教师不买书,不借书,不读书,读而不思,读而不感,读而无获,读而无悟。还谈什么读书?还谈什么教育?还谈什么培养孩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自己都干瘪的如棵枯树,又怎能让羽翼未丰的孩子展翅飞翔?
“让孩子拥有一个更美好的人生”,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和孩子们一同做好阅读这件事。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发出笑声,流下泪水,让孩子们终身阅读,为人生而读。